空气调节单元及包括所述空气调节单元的空气调节系统.pdf

上传人:00****42 文档编号:1026121 上传时间:2018-03-26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632.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138196.X

申请日:

2009.05.08

公开号:

CN101576298A

公开日:

2009.11.11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F24F 3/044公开日:20091111|||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F24F3/044; F24F13/30; F24F13/10

主分类号:

F24F3/044

申请人:

LG电子株式会社

发明人:

李起燮; 梁东埈; 梁铜根

地址:

韩国首尔

优先权:

2008.5.8 KR 10-2008-0042913

专利代理机构: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王玉双;冯志云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提供了一种空气调节单元及包括所述空气调节单元的空气调节系统。利用一个风扇,从室内空间或者从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引入空气,或者,向室内空间或者向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排放空气。由此,可进一步简化空气调节系统的构造。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空气调节单元,包括:
一个风扇,配置成:
不仅从室内空间引入空气并选择性地将所述空气中的一些排放到室外空间,而且
将空气排放到所述室内空间中,并选择性地从所述室外空间引入空气,从所述室外空间引入的空气也排放到所述室内空间中;以及一个驱动电动机,可操作地连接于所述风扇。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单元,还包括:
热交换器,配置成:
接收由所述风扇引入的空气并使由所述风扇引入的空气穿过;以及
使利用所述风扇的操作穿过所述热交换器并排放到室内空间中的空气选择性地进行热交换。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单元,还包括:风门,可操作地连接于通向室外空间的排气孔,其中,从所述室内空间引入的空气和从所述室外空间引入的空气相混合,且混合空气的、由所述风门的位置确定的一部分经由所述排气孔被排放到所述室外空间,由此执行通风。

4.
  一种空气调节单元,包括:
壳体,包括:
吸气室,接收来自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的空气;
第一排气室;以及
第二排气室;
一个风扇,配置成:
将来自所述室内空间和所述室外空间的空气引入所述吸气室;
将空气从所述吸气室传送到所述第一排气室,其中,传送到所述第一排气室中的空气的一部分被排放到室外空间中;
将所述第一排气室内的空气的剩余部分传送到所述第二排气室;以及
将空气从所述第二排气室排放到室内空间中;以及
一个驱动电动机,可操作地连接于所述风扇。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单元,还包括:
热交换器,配置成:
接收由所述风扇引入的空气并使由所述风扇引入的空气穿过;以及
使通过所述风扇穿过所述热交换器并排放到室内空间中的空气选择性地进行热交换。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单元,还包括:
开孔,位于所述壳体中,所述开孔通向所述室内空间;以及
风门,可操作地连接于所述开孔,其中,所述风门的位置至少是确定从所述室内空间引入到所述吸气室的空气体积的一个因素。

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单元,其中,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吸气室的内部。

8.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单元,其中,从所述室内空间引入到所述吸气室内的空气和从所述室外空间引入到所述吸气室内的空气,在通过所述风扇传送到所述第一排气室的同时彼此混合。

9.
  一种空气调节单元,包括:
壳体,包括:
室内吸气孔,形成为所述壳体中的第一开孔,空气通过所述室内吸气孔从室内空间引入;
室外吸气孔,形成为所述壳体中的第二开孔,空气通过所述室外吸气孔从室外空间引入;
室外排气孔,形成为所述壳体中的第三开孔,其中,通过所述室内吸气孔及所述室外吸气孔或者通过所述室内吸气孔引入的空气的一部分被选择性地排放到所述室外空间;
室内排气孔,形成为所述壳体中的第四开孔,其中,所述所述室内吸气孔及所述室外吸气孔或者所述所述室内吸气孔引入的空气的剩余部分排放到所述室内空间;
第一风门,可操作地连接于所述室外吸气孔,其中,所述第一风门的开启度是可控制的;
一个风扇,用于通过所述室内吸气孔和所述室外吸气孔引入空气并通过所述室外排气孔和所述室内排气孔排放空气;以及
一个驱动电动机,可操作地连接于所述风扇。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调节单元,还包括:
热交换器,配置成:
接收通过所述风扇经由所述室内吸气孔和所述室外吸气孔引入的空气,并使通过所述风扇经由所述室内吸气孔和所述室外吸气孔引入的空气穿过;以及
使通过所述风扇穿过所述热交换器并经由所述室内排放孔排放到所述室内空间的空气选择性地进行热交换。

11.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调节单元,其中,所述室内吸气孔、所述室外吸气孔、所述室外排气孔以及所述室内排气孔沿由所述风扇产生的气流方向依序地设置。

12.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调节单元,还包括可操作地连接于所述室外排气孔的第二风门,其中,所述第二风门的开启度是可控制的。

13.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调节单元,其中,所述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室外排气孔和所述室内排气孔之间。

14.
  一种空气调节系统,包括:
权利要求2、5和10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单元;以及
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室外单元,包括与所述热交换器连接的室外热交换器。

说明书

空气调节单元及包括所述空气调节单元的空气调节系统
相关申请的交叉援引
本申请主张于2008年5月8日递交的韩国专利申请KR 10-2008-0042913的优先权,该在先申请通过援引而全部合并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调节系统,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对室内空间进行制热/制冷和通风的空气调节单元以及包括所述空气调节单元(air conditioningunit)的空气调节系统。
背景技术
空气调节是用于对室内空间进行制热/制冷的设备。公知一种用于对多个室内空间进行制热/制冷的空气调节系统。所述空气调节系统一般包括一个空气调节单元和与所述空气调节单元相连接的多个室外单元。此外,所述空气调节系统的空气调节单元包括用于使室内空间通风的部件。公知的空气调节单元利用两个独立的风扇及风扇驱动电动机。第一个风扇及其相关的驱动电动机具有至少两个功能。第一,它们将空气从室内空间引回到第一室中,并将所述空气的一部分或全部推送到第二室。第二,它们将未推送到所述第二室的部分空气选择性地排放到室外空间。第二个风扇及其相关的驱动电动机也具有至少两个不同的功能。第一,它们将空气从第二室中排放到室内空间。第二,如果允许室外空气进入到第二室,则它们选择性地从室外空间引入(pull-in)空气,并将所述空气排放到室内空间。公知的空气调节单元必须足够大,以容置两套风扇及驱动电动机,由此要求安装区域要相应地大。需要的是更简化的单元,其更便宜且具有更小的安装区域。尽管一直觉得需要这样一种更简化的单元,但是知道其并未存在。在某种程度上,这可能是由于尚不能仅利用一个风扇及其相关的驱动电动机来提供两套风扇及驱动电动机的多个功能。
发明内容
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更简化构造的空气调节单元以及包括所述空气调节单元的空气调节系统。
在一个实施例中,空气调节单元包括:一个风扇,配置成:不仅从室内空间引入空气并选择性地将所述空气中的一些排放到室外空间,且将剩余空气排放到室内空间中;而且选择性地从室外空间引入空气并将从室外空间引入的空气也排放到室内空间;以及热交换器(由于穿过热交换器的空气被导向室内区域,所以为了方便起见,所述热交换器可在此称为“室内热交换器”),选择性地与流过风扇并排放到室内空间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空气调节单元包括:壳体,包括将从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引入的空气在其内混合的吸气室、第一排气室、第二排气室;一个风扇,配置成:将空气从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引入到所述吸气室中、将空气从所述吸气室传送到所述第一排气室(其中,传送到所述第一排气室中的空气的一部分被排放到室外空间中)、将所述第一排气室内的剩余空气传送到所述第二排气室、以及将空气从所述第二排气室排放到室内空间;以及一个驱动电动机,可操作地连接于所述风扇。
在又一实施例中,空气调节单元包括:壳体,该壳体包括:室内吸气孔,形成为所述壳体中的第一开孔(opening),空气通过所述室内吸气孔从室内空间中引入;室外吸气孔,形成为所述壳体中的第二开孔,空气通过所述室外吸气孔从室外空间引入;室外排气孔,形成为所述壳体中的第三开孔,其中,经由所述室内吸气孔及所述室外吸气孔或者经由所述室内吸气孔引入的空气的一部分被选择性地排放到室外空间;以及室内排气孔,形成为所述壳体中的第四开孔,其中,经由所述室内吸气孔及所述室外吸气孔或者经由所述室内吸气孔引入的所述空气的剩余部分被排放到室内空间;一个风扇,用于经由所述室内吸气孔和所述室外吸气孔引入空气,并经由所述室外排气孔和所述室内排气孔排放空气;以及一个驱动电动机,可操作地连接于所述风扇。
在再一实施例中,空气调节系统包括:上述单元中的任一个空气调节单元;第一热交换器,位于各上述单元中;以及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室外单元,包括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连接的第二热交换器。
一个或一个以上实施例的细节将在附图和下面的说明书中予以阐述。其它特征可以从说明书、附图以及权利要求中变得明了。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依据第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的通风模式的构造图。
图2是示出依据第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的热交换模式的构造图。
图3是示出依据第二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构造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其实例在附图中示出。
针对发明人所面临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颖且非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即在保持其功能的同时取消一个风扇,使得空气调节单元的尺寸能被缩减,这是一直所追求的。此外,由于仅需要一个风扇和一个电动机,所以针对所述问题的解决方案出乎意料地节约了制造成本。另外,由于单元的拥有者将仅需要维护一个风扇和一个电动机,所以该解决方案节省了在所述单元的使用期限中的维护费用。
图1是示出依据第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的通风模式的构造图。图2是示出依据第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的热交换模式的构造图。
参照图1和图2,空气调节系统包括一个空气调节单元10和多个室外单元31、32及33。空气调节单元10可配置成对多个室内空间进行制热/制冷及通风。所述多个室外单元31、32及33可连接于空气调节单元10。尽管在第一实施例中,三个室外单元31、32及33连接于空气调节单元10,但是所述室外单元31、32及33的数量并不限于此,多于或少于三个室外单元也是可以接受的。尽管未示出,但是可以在各室外单元31、32及33中安装诸如室外热交换器和压缩机之类的各种部件。
在空气调节单元10的壳体110的内部设置有吸气室111。该吸气室提供了用于从室内空间吸入空气(下文称为“室内空气”)和从室外空间吸入空气(下文称为“室外空气”)的空间。基于此,吸气室111通过室内吸气孔112和室外吸气孔113分别与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连通。实质上,室内吸气孔112和室外吸气孔113分别连接至与室内空间或室外空间连通的管(未示出)。在吸气室111中,经由室内吸气孔112引入的室内空气和经由室外吸气孔113引入的室外空气相混合。
在壳体110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排气室115。该第一排气室115提供一空间,其与吸气室111连通,并接收已在吸气室111内由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混合成的空气(下文称为“混合空气”),以将所述混合空气的一部分排放到室外空间。基于此,第一排气室115经由室外排气孔116与室外空间连通。
在壳体110的内部设置有与第一排气室115连通的第二排气室117。该第二排气室117提供一空间,其内接收穿过第一排气室115的空气,以使所接收的空气与室内热交换器140进行热交换(这将在后面予以说明),并将热交换后的空气排放到室内空间中。基于此,第二排气室117经由室内排气孔118与室内空间连通。
在吸气室111的内部设置有风扇120。该风扇120在壳体110的内部(即,吸气室111以及第一排气室115和第二排气室117)与室内空气和/或室外空间之间产生气流。具体地,当风扇120被驱动时,室内空气经由室内吸气孔112从室内空间引入到吸气室111,室外空气经由室外吸气孔113从室外空间引入到吸气室111,混合空气经由室外排气孔116从第一排气室115排放到室外空间,且混合空气经由室内排气孔118从第二排气室117排放到室内空间。
在第一排气室115的内部设置有过滤器130。该过滤器130将穿过第一排气室115并传送到第二排气室117中的混合空气内所含有的各种异物过滤掉。
在第二排气室117的内部设置有室内热交换器140。该室内热交换器140与从第一排气室115传送至第二排气室117的混合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对所述混合空气进行制冷和制热。
在室外吸气孔113和室外排气孔116上分别设置有风门(damper)151和153。为了便于说明,设置在室外吸气孔113上的风门151将被称为第一风门151,而设置在室外排气孔116上的风门153将被称为第二风门153。第一风门151和第二风门153选择性地打开和关闭室外吸气孔113或室外排气孔116。它们可以被渐增地(incrementally)定位,以控制室外吸气孔113或室外排气孔116的开启度(opening degree)。由此,第一风门151和第二风门153打开和关闭室外吸气孔113或室外排气孔116;而且,通过它们被打开的程度来控制室外吸气孔113或室外排气孔116的开启度,以确定通风状态和通风率。
在本实施例中,室外吸气孔113和室外排气孔116的打开/关闭状态或开启度是依据第一风门151和第二风门153相对于它们自身的中心部位的旋转角度来确定并控制的,但是不必限制于此。例如,室外吸气孔113和室外排气孔116的打开/关闭状态或开启度可以依据风门的一端相对于其另一端的旋转角度来确定和控制。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依据第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操作。
参照图1,在用户选定通风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空气调节系统执行制热/制冷及通风操作或仅执行通风操作。在通风模式的情况下,通过将第一风门151和第二风门153进行选择性地定位,来打开室外吸气孔113和室外排气孔116。第一风门151和第二风门153的打开角度控制了室外吸气孔113和室外排气孔116的开启度,并由此控制通风率。
当室内吸气孔113和室外排气孔116被打开时,驱动风扇120。由此,室内空气经由室内吸气孔112而被引入到吸气室111中。同时,室外空气经由室外吸气孔113而被引入到吸气室111中。被引入到吸气室111中的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彼此混合,以产生混合空气。
由于风扇120的连续驱动,吸气室111内的混合空气被传送到第一排气室115中。由于风扇120的驱动,传送到第一排气室115中的混合空气的一部分穿过过滤器130,由此过滤后的混合空气被传送到第二排气室117中。通过过滤器的操作从混合空气中过滤异物。由于风扇120的驱动,传送到第一排气室115中的混合气体的剩余部分经由室外排气孔116被排放到室外空间。
在混合空气穿过室内热交换器140时,从第一排气室115向第二排气室117传送的混合空气的一部分进行热交换。当然,在用户没有选择制热/制冷模式的情况下,即使混合空气穿过室内热交换器140,混合空气也不进行热交换。在穿过室内热交换器140的同时进行了热交换的混合空气经由室内排气孔118被排放到室内空间中。由此,室内空间的空气被制热或制冷且同时进行通风,或者仅进行通风。
参照图2,在用户选择制热/制冷模式的情况下,通过处于关闭位置的第一风门151和第二风门153而分别将室外吸气孔113和室外排气孔116遮蔽(shield)。由此,仅执行制热/制冷操作,而不执行通风操作。
具体地,当风扇120被驱动时,室内空气经由室内吸气孔112而被引入到吸气室111中。如上所述,由于室外吸气孔113被第一风门151所遮蔽,所以,即使风扇120被驱动,室外空气也不会经由室外吸气孔113而被引入到吸气室111中。由于风扇120的连续驱动,如上所述引入的室内空气被传送到第一排气室115中。
传送到第一排气室115中的室内空气穿过过滤器130,以将过滤后的室内空气传送到第二排气室117中。通过所述过滤器的操作从所述空气中过滤掉异物。然而,由于室外排气孔116被遮蔽,所以传送到第二排气室117中的室内空气不会经由室外排气孔116被排放到室外空间中。就是说,在制热/制冷模式下,不执行使用室外排气孔116的通风操作。
传送到第二排气室117中的室内空气在室内空气穿过室内热交换器140时进行热交换。由于风扇120的驱动,穿过室内热交换器140进行热交换的室内空气经由室内排气孔118被排放到室内空间中。由此,实现了室内空间的制热或制冷。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依据第二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构造。
图3是示出依据第二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构造图。
参照图3,可以控制室外吸气孔213和室外排气孔216以及室内吸气孔212和室内排气孔218的打开/关闭状态和开启度。基于此,室外吸气孔213和室外排气孔216的开启度由第一风门251和第二风门253来控制。室内吸气孔212和室内排气孔218的打开/关闭或开启度分别由第三风门255和第四风门257选择性地来控制。
具体地,空气调节单元20的壳体210包括吸气室211、第一排气室215以及第二排气室217。吸气室211经由室内吸气孔212和室外吸气孔213分别与室内空气和室外空间连通。第一排气室215经由室外排气孔216与室外空间连通。第二排气室217经由室内排气孔218与室内空间连通。吸气室211的内部设置有风扇220,且在第一排气室215和第二排气室217的内部分别设置有过滤器230和室内热交换器240。
在本实施例中,室内吸气孔212和室内排气孔218的打开/关闭状态或开启度分别由第三风门255和第四风门257来控制。由此,由于风扇220的驱动而经由室内吸气孔212被引入到吸气室211中的室内空气的速率以及经由室外吸气孔213被引入到吸气室211中的室外空气的速率被进一步精确地控制,由此精确地控制通风率。
在第二实施例中,虽然室内吸气孔和室内排气孔的开启度均由风门来控制,但是仅使室内吸气孔的开启度由风门来控制,就可以预知通风率的精确控制。
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尽管过滤器设置在第一排气室的内部,但是不必限制于此。由于过滤器将向室内空间中供给的空气内所含的异物进行过滤,所以将过滤器设置在壳体内的对应于室外吸气孔和室内排气孔之间的哪个位置并不重要。
依据本说明书,针对发明人所面临的问题,所述空气调节系统给出了解决方案,即在保持其功能的同时取消一个风扇,所述空气调节系统使得所述空气调节单元的尺寸能被缩减,这是一直所追求但从未得以实现的。此外,由于仅需要一个风扇和一个电动机,所以针对所述问题的解决方案出乎意料地节约了制造成本,且由于仅需要维护一个风扇和一个电动机,所以还节约了维护费用。
如上所述,在所述空气调节单元以及包括所述空气调节单元的所述空气调节系统中,一个风扇设置成:不仅从室内空间引入空气并选择性地将空气的一部分排放到室外空间;而且从室外空间选择性地引入空气,并将从室外空间引入的空气与从室内空间引入的空气进行混合,且将混合后的空气排放到室内空间。由此,相比于公知的技术可简化空气调节系统的构造,同时与公知技术设计相比,可保持功能,降低制造成本,并增加操作可靠性。
尽管实施例是参照其多个示范性实施例来进行说明,但是应该理解的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构思出各种其它的修改及实施例,所述修改及实施例将落入到本发明原理的构思和范围内。更具体地,在本说明书、附图以及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可针对构成部件和/或对象组合布置的布局进行各种变型以及修改。另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构成部件和/或布局上的改型以及修改、替代用途也将是显而易见的。

空气调节单元及包括所述空气调节单元的空气调节系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空气调节单元及包括所述空气调节单元的空气调节系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空气调节单元及包括所述空气调节单元的空气调节系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空气调节单元及包括所述空气调节单元的空气调节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气调节单元及包括所述空气调节单元的空气调节系统.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提供了一种空气调节单元及包括所述空气调节单元的空气调节系统。利用一个风扇,从室内空间或者从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引入空气,或者,向室内空间或者向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排放空气。由此,可进一步简化空气调节系统的构造。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供热;炉灶;通风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