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装置.pdf

上传人:54 文档编号:1025452 上传时间:2018-03-26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471.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10108846.1

申请日:

2008.05.29

公开号:

CN101593661A

公开日:

2009.12.02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H01J 61/00公开日:20091202|||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H01J61/00; F21V7/10

主分类号:

H01J61/00

申请人:

启耀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郭正夏

地址:

中国台湾台南县新市乡丰华村堤塘港路5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赵蓉民;路小龙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发光装置包含一灯座、一反射元件及至少一线性光源。反射元件设置于灯座并形成一容置空间,反射元件具有至少一开孔。至少部分线性光源环设于反射元件之一外表面,空气由开孔自由进出反射元件。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发光装置,包含:
一灯座;
一反射元件,设置于该灯座并形成一容置空间,该反射元件具有至少一开孔;以及
至少一线性光源,至少部分该线性光源环设于该反射元件之一外表面,空气由该开孔自由进出该反射元件。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发光装置,其中该反射元件为一反射片。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发光装置,其中该反射元件之该外表面具有一反光层。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发光装置,其中该开孔位于该反射元件相对于该灯座的一侧。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发光装置,其中该开孔位于该反射元件的一侧壁。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发光装置,更包含:
一电子元件,设置于该灯座中。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之发光装置,其中该电子元件设置于一电路板。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发光装置,更包含:
一电子元件,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之发光装置,其中该电子元件设置于一电路板。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之发光装置,其中该电路板平行该线性光源之一环绕轴并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中。

11.
  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发光装置,更包含:
一透光保护罩,包覆该线性光源并与该灯座结合。

12.
  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发光装置,其中该透光保护罩具有光学扩散性质。

13.
  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发光装置,更包含:
至少一反射片,设置于该开孔。

说明书

发光装置
【发明所属之技术领域
本发明系关于一种发光装置,特别关于一种具有反射元件的发光装置。
【先前技术】
对于人类而言,用于照明领域的发光装置已是不可或缺的电子产品之一,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应用于不同领域的发光装置亦随着需求不断地被发展出来,该等发光装置更可应用于广告看板、电子装置的光源或是液晶显示装置内的背光源。
如图1所示,一种习知发光装置1包含一灯座11及一线性光源13,其中线性光源13为一螺旋形冷阴极荧光灯。线性光源13设置于灯座11上,并与设置于灯座11内的电路板(图未显示)电性连接。点灯后,位于线性光源13的玻璃管壁内侧的荧光粉则会受到激发而向四周射出光线。
由于形成螺旋形的线性光源13具有一内侧面S,当线性光源13向各个方向发出光线时,靠近内侧面S的荧光粉所发出的光线,则可能射出后即被玻璃管壁阻挡,甚至被荧光粉再吸收,导致发光装置1的发光强度降低。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发光装置,能够提高光线利用率并增加发光强度,已成为重要课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之目的为提供一种可提高光线利用率并增加发光强度的发光装置。
缘是,为达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之一种发光装置包含一灯座、一反射元件及至少一线性光源。反射元件设置于灯座并形成一容置空间,反射元件具有至少一开孔。至少部分线性光源环设于反射元件之一外表面,空气由开孔自由进出反射元件。
承上所述,因依据本发明之一种发光装置,藉由将线性光源环设于反射元件之一外表面,以提高光线利用率。于点灯后,线性光源会向各个方向发出光线,而设置于线性光源内侧的反射元件,则可反射线性光源内侧的光线并往外射出,以避免部分光线被线性光源吸收,进而可提高光线利用率并增加发光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习知发光装置的示意图;
图2A为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发光装置的分解图;
图2B为图2A之发光装置的组合图;
图2C为图2A之发光装置的部分剖面图;
图3A、图3B及图3C为图2A之反射元件的不同形状示意图;
图4为依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发光装置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5A、图5B及图5C为图4之电路板及电子元件之设置位置的不同形状;以及
图6为依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之发光装置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2、2a、2b、2c、2d、2e:发光装置
11、21、21a、21b:灯座
13、23:线性光源
211:电连接部
212:连接端子
213:通孔
214:第一表面
215:第二表面
216:凸缘部
22、22a、22b、22c:反射元件
221:外表面
221a:侧壁
222:反光层
223、223a:开孔
224:内表面
231:导线
24:容置空间
25、25a:电路板
251、251a:电子元件
26:卡合座
27:反射片
28:透光保护罩
C:环绕轴
D:螺纹
S:内侧面
【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相关图式,说明依据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之一种发光装置。
图2A及图2B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一种发光装置2,其中图2A为发光装置2的分解图,图2B为发光装置2的组合图。发光装置2包含一灯座21、一反射元件22及至少一线性光源23。其中发光装置2可应用于广告看板、照明设备或电子装置的光源,在此以应用于一照明设备为例。
灯座21可具有一电连接部211,可与天花板、墙壁或台灯上的灯泡接头(adaptor)电性连接,以接受市电(commercial power)。
请同时参考图2B及图2C,其中图2C为发光装置2的剖面图。反射元件22设置于灯座21并形成一容置空间24。于本实施例中,反射元件22的形状为一钟状,反射元件22具有一外表面221,并于外表面221形成一反光层222。其中,反光层222可利用涂布反射涂料或设置金属或合金层来形成。另外,反射元件22可藉由粘合或锁合方式设置于灯座21,在此以粘合方式为例。反射元件22具有至少一开孔223,空气由开孔223自由进出反射元件22,其中开孔223位于反射元件22相对于灯座21的一侧。于本实施例中,开孔223位于反射元件22的一侧壁221a,且灯座21更具有一通孔213,空气可经由开孔223及通孔213自由进出反射元件22及灯座21。在此,开孔223的形状并不加以限制。
请同时参考图2A、图2B及图2C,至少部分线性光源23环设于反射元件22之外表面221。本实施例中,线性光源23具有两导线231(如图2A所示),该等导线231各自穿设于灯座21之两连接端子212(如图2C所示),其中线性光源23可为一冷阴极线性光源、一热阴极线性光源、一有机发光光源、一外部电极荧光灯或一内外电极线性光源;以外形来说,线性光源23可为一U形线性光源或一螺旋形线性光源,在此线性光源23以一螺旋形的冷阴极荧光灯(Compact FluorescentLight Bulbs,CFL)为例,且线性光源23的管径可介于2毫米(mm)与9毫米之间,较佳条件系为介于2毫米与5毫米之间。
如图2C所示,发光装置2更可包含一电路板25,用以驱动线性光源23。电路板25具有至少一电子元件251,例如为一变压器(transformer),设置于电路板25上。于此以电路板25设置于灯座21内,且线性光源23之该等导线231藉由连接端子212与电子元件251电性连接为例。
再请参照图2C,点灯后,线性光源23朝向反射元件22所射出的光线,可藉由反射元件22的反光层222反射,避免光线被线性光源23再吸收,以提高发光装置2的光线利用率。由于空气可自由进出反射元件22及灯座21,因此线性光源23、电路板25及电子元件251所产生的热能,可藉由反射元件22上的开孔223与外部的空气产生对流,以达到散热的作用。
请同时参考图3A、图3B及图3C,其为不同形状反射元件的形状示意图。如图3A所示,反射元件22a为一具有底部的杯状(cup shape);如图3B所示,反射元件22b为一锥状(cone shape);如图3C所示,反射元件22c为一筒状(cylinder shape)。值得一提的是,反射元件22c更可由一反射片卷成一筒状而形成,如此一来,反射元件22c上下形成的开孔223a更可作为空气对流之用,甚至可省略侧壁221a上的开孔223。由上可知,反射元件可依实际产品需求,并针对不同尺寸及形状的线性光源23,而形成不同形状及不同尺寸的反射元件22,进而提高光线利用率。
如图4所示,其显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一种发光装置2a。与第一实施例之发光装置2不同之处在于,电路板25系设置于反射元件22与灯座21a所形成的容置空间24中,进而节省灯座21a的体积。本实施例中,发光装置2a之线性光源23具有一环绕轴C,电路板25的设置方向大致平行于环绕轴C。另外,通孔213的孔径大小可略小于电路板25,俾使电路板25固定于通孔213周围。
请同时参考图5A、图5B及图5C,其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电路板及电子元件之设置位置的其他形状。如图5A所示,发光装置2b之灯座21具有一第一表面214及一第二表面215,其中第一表面214及第二表面215相对设置。电路板25可设置于第一表面214,且电子元件251位于第一表面214及第二表面215之间,因此可节省灯座21的体积,当然电路板25亦可设置于第二表面215。如图5B所示,发光装置2c之部分电路板25穿设通孔213,以设置于容置空间24内,其余部分的电路板25则设置于灯座21内,而电子元件251设置于电路板25上,因此可节省灯座21的体积。
如图5C所示,电子元件251a也可单独设置在电路板25之外而设置在容置空间24内,并与电路板25a电性连接。于此发光装置2d更可包含一卡合座26,其设置于容置空间24内,例如设置于反射元件22之一内表面224,电子元件251a可卡合于卡合座26,以固定于容置空间24内,而电路板25a可设置于灯座21内,当然,电子元件251a设置于容置空间24的方式并不限定只有卡合,另外还可利用扣合或粘着等方式来固定于容置空间24。由于少了电子元件251a,因此电路板25a的尺寸可缩小,进而节省灯座21的体积。
如图6所示,其显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之一种发光装置2e。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发光装置2e更包含至少一反射片27及一透光保护罩28。于本实施例中,反射片27以复数片为例,并以例如粘着的方式分别设置于开孔223上。点灯后,线性光源23朝向开孔223所射出的光线,可藉由该等反射片27反射,避免光线被线性光源23再吸收,以提高发光装置2e的光线利用率。另外,透光保护罩28包覆线性光源23并与灯座21b结合,以保护发光装置2e。本实施例中,灯座21b更具有一凸缘部216,凸缘部216具有一螺纹D,透光保护罩28可藉由螺纹D与灯座21b螺合。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提高光线均匀度,透光保护罩28更可具有光学扩散性质,在此透光保护罩28可包含扩散粒子,利用混合或掺杂的方式,形成于透光保护罩28中,或者于透光保护罩28中形成气泡,使光线进行较大角度的折射,均可使光线均匀扩散,于透光保护罩28上形成较均匀的出光面。
综上所述,依据本发明之一种发光装置,藉由将线性光源环设于反射元件之一外表面,以提高光线利用率。于点灯后,线性光源会向各个方向发出光线,而设置于线性光源内侧的反射元件,则可反射线性光源内侧的光线并往外射出,以避免部分光线被线性光源吸收,进而可提高光线利用率。此外,亦可于开孔上设置反射片,线性光源朝向开孔所射出的光线,可藉由反射片反射并往外射出,避免光线被线性光源再吸收,亦能提高光线利用率并提高发光强度。
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而非为限制性者。任何未脱离本发明之精神与范畴,而对其进行之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含于后附之申请专利范围中。

发光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发光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发光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光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光装置.pdf(1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发光装置包含一灯座、一反射元件及至少一线性光源。反射元件设置于灯座并形成一容置空间,反射元件具有至少一开孔。至少部分线性光源环设于反射元件之一外表面,空气由开孔自由进出反射元件。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