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610095971.4
2006.06.29
CN1991488A
2007.07.04
授权
有权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G02F1/1333(2006.01); G02F1/1339(2006.01); G02F1/136(2006.01)
G02F1/1333
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李泰林
韩国首尔
2005.12.30 KR 10-2005-0136115; 2006.05.15 KR 10-2006-0043314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黄纶伟
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能够使触碰劣化和压力劣化最小化。该装置包括: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夹在它们之间的液晶层;第一和第二基板之间的间隙间隔体,用于保持单元间隙;以及第一和第二基板之间的压力间隔体,构造成当向第一或第二基板施加压力时与第一和第二基板接触,其中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基板的不同位置处,所述间隙间隔体的空间密度或所述压力间隔体的空间密度不同。
1、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第一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第一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柱形间隔体;以及与相应的柱形间隔体接触的突起,其中,在所述第一或第二基板的不同位置处,所述突起的空间密度不同。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基板上、限定了多个像素的选通线和数据线;和各个像素中的薄膜晶体管。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薄膜晶体管包括: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栅极;所述栅极上的栅绝缘层;所述栅绝缘层上的半导体层;所述半导体层上的源极和漏极;以及所述第二基板之上的钝化层。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中,至少一个柱形间隔体位于所述选通线之上。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中,至少一个柱形间隔体位于所述数据线之上。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柱形间隔体中的至少一个包含有机材料。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突起中的至少一个包括被构造成与布置在相对基板上的相应柱形间隔体接触的端部。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至少一个突起布置在所述第二基板上,并且所述柱形间隔体布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上。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突起的端部的面积小于与相对基板接触的相应柱形间隔体的面积。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相应柱形间隔体的面积比所述突起的端部大1.5至2.5倍。11、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突起包括:所述栅绝缘层上的半导体层;和所述半导体层上的金属层。12、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突起包括所述钝化层上的金属层。1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柱形间隔体中的至少一个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上,并与所述第二基板间隔开预定距离。1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基板的中央部分的突起的空间密度低于所述基板的外周部分。1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突起的空间密度在从所述第一和第二基板的外周部分朝向中央部分的方向上线性地减小。1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面内切换型装置、扭曲向列型装置或垂直对准型装置中的一种。17、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与第一和第二基板接触的第一柱形间隔体;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基板中的一个上并与所述第一和第二基板中的另一个间隔开的第二柱形间隔体,其中,所述第一间隔体的空间密度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基板上变化,使得中央部分的空间密度低于外周部分。18、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柱形间隔体包括与间隙间隔体接触的突起。19、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突起包括另一间隙间隔体。20、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突起包括构造成与所述间隙间隔体接触的端部。21、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突起的端部的面积小于与所述突起接触的间隙间隔体的面积。22、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置,其中,与所述突起接触的间隙间隔体的面积比所述突起的端部大1.5至2.5倍。23、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置,其中,与所述突起接触的间隙间隔体的面积等于所述突起的端部的面积。24、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间隙间隔体包括具有平坦表面的结构。25、 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突起的端部的面积小于所述间隙间隔体的平坦表面的面积。26、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间隙间隔体包括具有圆形表面的结构。27、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多个像素;与第一和第二基板接触的第一柱形间隔体;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基板中的一个上并与所述第一和第二基板中的另一个间隔开的第二柱形间隔体,其中,所述多个像素中的所述第一柱形间隔体的数量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基板上变化,使得显示器的中央部分的像素中的第一柱形间隔体的数量小于外周部分的像素中的第一柱形间隔体的数量。28、 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柱形间隔体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基板中一个上的突起,所述突起具有被构造成与布置在相对基板上的相应柱形间隔体接触的端部。29、 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多个像素中的所述第一柱形间隔体的数量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基板上线性变化。30、 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多个像素中的所述第一柱形间隔体的数量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基板上指数地变化。31、 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多个像素中的所述第一柱形间隔体的数量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基板上对数地变化。32、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与第一和第二基板接触的第一柱形间隔体;多个具有选通线和数据线的像素;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基板中的一个上并与所述第一和第二基板中的另一个间隔开的第二柱形间隔体,其中,所述第一柱形间隔体之间的第二柱形间隔体的数量从显示器的周边部分朝向显示器的中央部分沿着所述数据线和选通线增加。33、 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柱形间隔体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基板中一个上的突起,所述突起具有构造成与布置在相对基板上的相应柱形间隔体接触的端部。34、 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柱形间隔体之间的第二柱形间隔体的数量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基板上线性地增加。35、 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柱形间隔体之间的第二柱形间隔体的数量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基板上指数地增加。36、 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柱形间隔体之间的第二柱形间隔体的数量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基板上对数地增加。37、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第一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位于第一和第二基板之间以保持单元间隙的柱形间隔体;以及与相应的柱形间隔体接触的突起,其中,所述突起之间的距离沿着从显示器的周边朝向所述第一或第二基板的中央的方向增大。38、 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突起之间的距离沿着从显示器的周边朝向所述第一或第二基板的中央的方向线性地增大。39、 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突起之间的距离沿着从显示器的周边朝向所述第一或第二基板的中央的方向指数地增大。40、 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突起之间的距离沿着从显示器的周边朝向所述第一或第二基板的中央的方向对数地增大。41、 一种制造液晶显示装置的方法,包括:形成第一和第二基板;在第一和第二基板之间形成柱形间隔体以保持单元间隙;形成与相应的柱形间隔体接触的突起,其中,在所述第一或第二基板的不同位置处,所述突起的空间密度不同;以及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基板之间布置液晶层。42、 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第二基板上形成选通线、数据线和像素;以及在所述像素中形成薄膜晶体管,其中,通过包括下面步骤的处理形成多个薄膜晶体管:在所述第二基板上形成栅极;在所述栅极上形成栅绝缘层;在所述栅绝缘层上形成半导体层;在所述半导体层上形成源极和漏极;以及在所述第二基板之上形成钝化层。43、 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在选通线或数据线中至少一方上形成至少一个突起。44、 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突起包括在所述第二基板上形成至少一个突起,其中所述突起的端部的面积小于与相对基板接触的相应柱形间隔体的面积。45、 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或第二基板上的所述柱形间隔体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为与相对基板间隔开预定距离。46、 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突起被形成为:基板的中央部分的突起的空间密度小于基板的外周部分。47、 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突起包括在所述栅绝缘层上形成半导体层,并在该半导体层上形成金属层。48、 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突起包括在所述钝化层上形成金属层。
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LCD)装置,更具体地涉及这样一种LCD装置,其能够通过根据LCD面板的位置调节间隙间隔体和压力间隔体二者的密度而防止触碰劣化(touch inferiority)和压力劣化(pressinferiority)。 背景技术 平板显示装置由于具有紧凑的结构、轻重量和低能耗而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平板显示器包括液晶显示器(LCD)、等离子显示面板(PDP)、场致发射显示器(FED)和真空荧光显示器(VFD)。LCD由于容易驱动并具有优异的图像显示能力而变得越来越受欢迎。 图1是表示典型LCD面板的一部分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LCD面板1大体包括下基板5、上基板3以及布置在它们之间的液晶层7。下基板5(也称为驱动器件阵列基板)包括多个像素(未示出),其中每个像素都包括驱动器件或薄膜晶体管(TFT)。上基板3(也称为滤色器基板)包括用于提供颜色的滤色层。下基板5和上基板3还分别包括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在下基板5和上基板3上形成有配向层,以对液晶层7中的液晶分子进行配向。 下基板5和上基板3在其周边区域处通过密封剂6而彼此结合。在下基板5和上基板3之间夹有间隔体8以保持它们之间固定的单元间隙。由下基板5中的驱动器件通过位于下基板5和上基板3之间的液晶分子来控制液晶层7的透光率,从而显示图像。 可以利用用于在下基板5中形成驱动器件的驱动器件阵列基板形成处理以及用于在上基板3中形成滤色器的滤色器基板形成处理来制造LCD面板。可以利用间隔体及密封剂形成处理来完成该制造处理。 驱动器件阵列基板形成处理通常包括:在下基板5上形成多条选通线和数据线以限定像素区;在各像素区中形成薄膜晶体管(TFT)(即,驱动器件),使每个TFT都与一条选通线和数据线连接;以及形成用于在通过TFT施加信号时驱动液晶层7的像素电极。滤色器基板形成处理包括:在上基板3上形成黑底(black matrix),在所形成的黑底上形成滤色器,以及形成公共电极。 间隔体8可以是柱形间隔体或球形间隔体。难以在不减小LCD面板中的孔径比的情况下在基板上均匀地分布球形间隔体从而保持均匀的单元间隙。由于可以在整个LCD面板上的预定位置处形成柱形间隔体,因此更适于保持固定的单元间隙并保持孔径比。 然而,柱形间隔体存在其自己的问题。首先,它们可能无法防止在LCD装置的表面处发生的触碰劣化缺陷。例如,当划过LCD装置的表面部分时,所划过的部分处的不均匀亮度可能产生斑痕。其次,当用固定的力按压LCD装置的表面时会出现压力劣化缺陷。在这种情况下,滤色器基板或TFT基板可能变形而产生相应的斑痕。 发明内容 在一实施例中,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以及第一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在第一和第二基板之间存在柱形间隔体以保持单元间隙,并且有突起与相应柱形间隔体接触,其中在所述第一或第二基板的不同位置处,所述突起的空间密度不同。 在另一实施例中,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与第一和第二基板接触的第一柱形间隔体;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基板中的一个上并与所述第一和第二基板中的另一个间隔开的第二柱形间隔体。所述第一间隔体的空间密度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基板上变化,使得中央部分的空间密度小于外周部分。 在又一实施例中,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多个像素。第一柱形间隔体与第一和第二基板接触,并且第二柱形间隔体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基板中的一个上并与所述第一和第二基板中的另一个间隔开。所述多个像素中的所述第一间隔体的数量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基板上变化,使得显示器的中央部分的像素中的第一柱形间隔体的数量小于外周部分的像素中的第一柱形间隔体的数量。 在又一实施例中,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与第一和第二基板接触的第一柱形间隔体。多个像素包括选通线和数据线。第二柱形间隔体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基板中的一个上,并与所述第一和第二基板中的另一个间隔开。所述第一柱形间隔体之间的第二柱形间隔体的数量从显示器的周边部分向着显示器的中央部分沿着所述数据线和选通线增加。 在另一实施例中,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以及第一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柱形间隔体位于第一和第二基板之间以保持单元间隙。有突起与相应的柱形间隔体接触,并且所述突起之间的距离沿着从显示器的周边向着所述第一或第二基板的中央的方向增加。 在又一实施例中,一种制造液晶显示装置的方法包括:形成第一和第二基板;以及在第一和第二基板之间形成柱形间隔体以保持单元间隙。形成突起以与相应的柱形间隔体接触,其中,所述突起的空间密度在所述第一或第二基板的不同位置处不同。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基板之间布置液晶层。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LCD面板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根据本公开一个方面的LCD面板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LCD面板的平面图; 图4A和图4B是沿着图3的线I-I’的局部剖视图; 图5A和图5B示意地表示根据LCD面板上的位置,间隙间隔体和压力间隔体局部化的密度差; 图6A至图6C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LCD面板中的突起的密度的曲线图;以及 图7A至图7C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具有突起和柱形间隔体的LCD面板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于在触碰期间柱形间隔体与基板之间的接触而在LCD装置上产生触碰劣化。即,柱形间隔体和基板之间的接触会在它们之间产生摩擦力。如果基板不利地受到这些摩擦力的影响,则液晶分子可能不会恢复其原始状态,从而在触碰部分中会产生斑痕。可以通过减少与基板接触的柱形间隔体的数量,来减少或防止触碰劣化。 当向基板施加压力而在滤色基板和/或薄膜晶体管(TFT)基板中产生变形时,会产生压力劣化。可以通过增加柱形间隔体的数量,使得当施加压力时,可防止滤色器基板和/或TFT基板变形,来减少或防止压力劣化。 触碰劣化和压力劣化以相反的原理作用。当增大柱形间隔体的空间密度时,增大了柱形间隔体与基板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导致更多的触碰劣化。然而,向基板施加的压力增大时,压力劣化更少。另一方面,当减小柱形间隔体的空间密度时,减小了柱形间隔体与基板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导致更少的触碰劣化。然而,向基板施加的压力增大时,基板可能变形,从而压力劣化增加。 鉴于触碰劣化和压力劣化的相反原理,难以同时减少或防止这两个现象。换言之,不能简单地调节柱形间隔体的数量或它们的空间密度来同时减少触碰劣化和压力劣化二者。 本发明提供柱形间隔体以使触碰劣化和压力劣化最小化。在图2中示出了该柱形间隔体。 如图2所示,使用密封剂106将具有诸如TFT的驱动器件阵列的下基板105结合到具有滤色器的上基板103上。在下基板105与上基板103之间夹有液晶层107。在上基板103上形成有多个第一柱形间隔体108和第二柱形间隔体109。此时,第一柱形间隔体108和第二柱形间隔体109与下基板105隔开预定距离。在下基板105上,在与第一柱形间隔体108相对应的区域处形成有多个突起118。如图2所示,第一柱形间隔体与突起118接触,但是第二柱形间隔体109与下基板105分开。 第一柱形间隔体108与下基板105上的突起接触,以保持上基板103与下基板105之间的固定的单元间隙。这样,第一柱形间隔体108和突起118的组合作为间隙间隔体以保持固定的单元间隙。 由于第二柱形间隔体109与下基板105间隔开预定距离,因此第二柱形间隔体109不与下基板105接触。然而,当按压上基板103和下基板105时,第二柱形间隔体109与下基板105接触从而防止了上基板103和下基板105的变形。这样,第二柱形间隔体109作为压力间隔体。 第一柱形间隔体108和第二柱形间隔体109在同一处理中通过例如有机材料的相同材料而形成在上基板103上,并且通过与柱形间隔体108和109不同的处理将突起118形成在下基板105上。即,第一柱形间隔体108和第二柱形间隔体109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这样,第一柱形间隔体108和第二柱形间隔体109都被布置为与传统的柱形间隔体相同的空间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仅第一柱形间隔体108接触突起118,从而第一柱形间隔体108保持液晶显示面板101的单元间隙。然而,由于突起118的数量小于第一柱形间隔体108和第二柱形间隔体109的总数量,因此保持单元间隙的间隙间隔体(即,第一柱形间隔体108和突起118的组合)的数量小于现有技术的间隙间隔体(即,现有技术的传统柱形间隔体)的数量。因此,与现有技术的柱形间隔体相比,减少了与下基板接触的柱形间隔体的数量,从而减小了柱形间隔体与下基板之间的接触面积。 另外,如图2所示,由于突起118的截面积小于第一柱形间隔体108,因此与现有技术的柱形间隔体的接触面积相比,进一步减小了柱形间隔体与下基板105之间的接触面积。因此,在本发明的液晶面板中,可以有效地防止触碰劣化。 另外,由于在按压第一基板103和第二基板105时第二柱形间隔体109与下基板105接触而作为压力间隔体,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因压力引起的压力劣化。 当没有向上基板103和下基板105施加压力时,根据所例示的实施例,仅第一柱形间隔体108与突起118接触而保持液晶显示面板101的单元间隙。这样,与现有技术相比,减少了与下基板接触的柱形间隔体的数量,从而可以防止触碰劣化。另外,当向上基板103和下基板105施加压力时,第一柱形间隔体108也与突起118接触,并且第二柱形间隔体109也与下基板105接触,从而可以防止压力劣化。换言之,由于向上基板和下基板施加压力时所有的柱形间隔体108和109都与下基板105接触,因此可以防止压力劣化。 图3是本发明的具有柱形间隔体108和109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平面图。尽管在图中显示了面内切换型液晶显示装置作为本发明的一个示例,但是对于其它类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扭曲向列型和垂直对准型液晶显示装置等,也可以应用本发明。 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所示,液晶显示装置包括由多个选通线130和数据线135限定的多个像素,并且在各像素处布置有薄膜晶体管150。 薄膜晶体管150包括:与被施加扫描信号的选通线130相连的栅极151;栅极151上的半导体层152,其由施加给选通线130的扫描信号激活而形成沟道层;以及半导体层152上的源极153和漏极154,用于将图像信号从数据线135传送到像素。 在像素中平行地布置有至少一个公共电极162和像素电极164,以产生平行于基板表面的电场。在像素中布置有与公共电极162相连的公共线137和与像素电极164相连的像素电极线138。公共线137和像素电极线138交叠而形成存储电容。 在选通线130之上形成有多个柱形间隔体108和109。尽管在图3中在各像素中仅形成一个柱形间隔体,但是可以在各像素中形成两个柱形间隔体,或者可以在至少两个像素中仅形成一个柱形间隔体。 突起118形成在选通线130之上,与第一柱形间隔体108接触,从而保持固定的单元间隙。尽管在图3中在每两个像素中仅布置有一个突起118,但是可以在各像素中布置一个突起118,或者可以在各像素中形成至少两个突起118。 第一柱形间隔体108和突起118的组合用作间隙间隔体,没有与突起118接触的第二柱形间隔体109用作压力间隔体。 在例示实施例的一个方面中,间隙间隔体和压力间隔体交替地布置在像素中。在例示实施例中,间隙间隔体和压力间隔体分布在基板103和105的整个区域中,以保持固定的单元间隙并防止触碰劣化和压力劣化。 尽管在图3中柱形间隔体108和109以及突起118形成在选通线130之上,但是柱形间隔体108和109以及突起118也可以形成在数据线135之上或者形成在选通线130和数据线135的交叉区域中。 图4A和图4B是沿着图3的线I-I’的剖视图,示出了根据例示实施例的LCD面板的柱形间隔体108和109以及突起118的结构。上基板是具有滤色器(未示出)的滤色器基板;下基板是具有多个TFT的TFT基板。例示的TFT基板包括下基板105上的栅极151、下基板105上的栅绝缘层162、栅绝缘层162上的半导体层152,以及半导体层152上的源极153和漏极154。另外,突起118包括栅绝缘层162上的半导体层118a、以及半导体层118a上的金属层118b。在TFT和突起118之上形成钝化层164。 可以通过与TFT的半导体层152相同的处理形成突起118的半导体层118a。可以通过与TFT的源极153和漏极154相同的处理形成金属层118b。尽管通过不同于TFT的处理形成半导体层118a和金属层118b,但是可以通过相同的处理形成突起118和TFT。突起118可以由半导体材料或金属材料形成。 第一柱形间隔体108和第二柱形间隔体109形成在上基板103上。第一柱形间隔体108和第二柱形间隔体109通过共同或单独的处理由有机材料形成。 如图4B所示,突起118可以形成在下基板105的钝化层164上。突起118可以由有机或金属材料形成。第一柱形间隔体108可以直接与下基板105接触而没有突起118。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减小与下基板105接触的端部的截面积,以减小下基板105的表面与第一柱形间隔体108之间的摩擦力。 如图4A和图4B所示,柱形间隔体108和109的端面平坦以与突起118的端部接触。间隙间隔体与突起接触的面积可以比突起的端部大1.5至2.5倍。另外,柱形间隔体108和109的端面可以为圆形。 为了同时消除LCD面板中的触碰劣化和压力劣化,LCD面板可以构造成根据在LCD面板上的位置以不同的密度使突起118局部化。 在LCD面板的中央区域和边缘区域处,触碰劣化和压力劣化的程度不同。触碰劣化在LCD面板的中央区域处最大,并朝向LCD面板的边缘区域减小。这样,导致触碰劣化的间隙间隔体的数量(或密度)在中央区域处最高,并从中央区域朝向边缘区域减小以使触碰劣化最小化。 另外,压力劣化在LCD面板的中央区域处最大,并朝向LCD面板的边缘区域减小。这样,由于压力劣化而与基板接触的压力间隔体的数量(或密度)在中央区域处最高,并且从中央区域朝向边缘区域减小以使压力劣化最小化。 如上所述,间隙间隔体和压力间隔体形成为根据在LCD面板上的位置具有不同的密度(或数量),从而可以防止触碰劣化和压力劣化。同时,间隙间隔体和压力间隔体由突起118定义。即,第一柱形间隔体108因与突起118接触而用作间隙间隔体,而第二柱形间隔体109因不与突起118接触而用作压力间隔体。由于柱形间隔体108和109均匀地分布在LCD面板上,因此间隙间隔体和压力间隔体的密度(或数量)取决于突起118的密度(或数量)。换言之,突起118的密度(或数量)从边缘区域朝向中央区域减小,并且间隙间隔体的密度(或数量)也朝向中央区域减小。另外,因为有更少的突起,所以压力间隔体的密度(或数量)朝向中央区域增加。 图5A和图5B是概念地表示突起118的密度的视图。突起118以较高的空间密度“a”位于边缘区域处,并以递减的空间密度位于LCD面板的中央区域附近,如图5A和图5B所示(即,a1<a2<a3<a4,这里,a1、a2、a3和a4分别表示在LCD面板中划分的区域I、II、III和IV处的突起密度)。密度区域可以分别由如图5A和图5B所示的圆形或方形限定。对圆形或方形的选择可取决于所制造的LCD面板101的尺寸或长宽比。然而,LCD面板101的密度区域不必限于四个区域;而是它们可以被划分为基本上任意多个密度区域。 通过将LCD面板构造成根据在LCD面板上的位置而具有不同的突起118的分布,以具有不同的间隙间隔体和压力间隔体的分布,可以同时减少LCD面板中的触碰劣化和压力劣化二者。 可以使突起118的密度从LCD面板的中央区域朝向边缘区域以各种方式增加。例如,可以线性或非线性地改变突起118的密度。 LCD面板中的突起118的密度的改变意味着突起118的数量的改变和相邻突起118之间距离的改变。即,在LCD面板的边缘区域处突起118的密度的增加意味着在相应区域处突起118数量的增加和相邻突起之间距离的减小。另外,在LCD面板的中央区域处突起118密度的减小意味着在相应区域处突起118数量的减少和相邻突起之间距离的增大。 另外,由于柱形间隔体108和109规则地分布在LCD面板的整个区域上,因此在LCD面板的中央区域处相邻突起之间距离的增大意味着,布置在突起118之间的柱形间隔体109的数量的增加。 图6A至图6C是表示在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布置的LCD面板中的突起118的密度的曲线图,而图7A至图7C是表示具有突起118以及柱形间隔体108和109的LCD面板的图。为了例示的目的,由于绘制这些图以概念地描述本发明,因此仅绘制了像素而没有LCD面板的详细结构。即,这些图仅包括沿垂直和水平方向排列的像素以及其中的突起和柱形间隔体,而没有详细结构。 尽管图中未示出,但是本发明的LCD面板包括IPS型、TN型和VA型LCD面板。另外,尽管在图中柱形间隔体108和109以及突起118布置在像素中,但是柱形间隔体108和109以及突起118也可以布置在选通线之上、数据线之上以及选通线和数据线的交叉区域处。 如图6A所示,可以从LCD面板的中央区域朝向边缘区域线性地增加突起118的密度(其中原点代表LCD面板的中央)。因此,随着距中央区域的距离d增大,突起118的密度线性地增大。在图7A中示出了突起118的密度的线性变化。在图7A中,柱形间隔体108和109布置在各像素中,并且突起118布置在预定像素中以形成间隙间隔体。在这种情况下,从中央区域朝向边缘区域,相邻突起118之间的距离线性地减小,并且突起118的数量线性地增加。 由于突起118与第一柱形间隔体108接触而形成间隙间隔体,因此在间隙间隔体的方面,可以从LCD面板的中央区域朝向边缘区域线性地增加间隙间隔体的密度。 如图6B所示,在本发明中,本发明的突起118的密度可以从LCD面板的中央区域朝向边缘区域以指数方式增加。随着距中央区域的距离d增大,突起118的密度呈指数增大。如图7B所示,从中央区域朝向边缘区域,相邻突起118之间的距离呈指数减小,并且突起118的数量呈指数增加。 如图6C所示,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中,突起118的密度可以从LCD面板的中央区域朝向边缘区域呈对数地增加。随着距中央区域的距离d增大,突起118的密度呈对数增加。如图7C所示,从中央区域朝向边缘区域,相邻突起118之间的距离呈对数地减小,并且突起118的数量呈对数地增加。 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以数种方式实施本发明,因此还应理解的是,除非另有说明,上述实施例不受前面描述的任何细节的限制,而应被广泛地认为落入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因此,所附权利要求覆盖了落在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物的范围和界限内的改变和修改。
《液晶显示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液晶显示装置.pdf(2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能够使触碰劣化和压力劣化最小化。该装置包括: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夹在它们之间的液晶层;第一和第二基板之间的间隙间隔体,用于保持单元间隙;以及第一和第二基板之间的压力间隔体,构造成当向第一或第二基板施加压力时与第一和第二基板接触,其中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基板的不同位置处,所述间隙间隔体的空间密度或所述压力间隔体的空间密度不同。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