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压缸的满油阀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压缸的满油阀机构,特别是指使用于超大直径且高压力油压缸的满油阀,可藉由油压缸本身的缸体来承受满油阀因压缸的内压力而产生的向外推力,使满油阀固锁至油压缸的固锁螺丝数量得以相对减少,并能增加使用的安全性。
背景技术
常见的油压机械,在油压缸的进出通道上需另外装设一只控制液压油进出的控制阀,该控制阀为满油阀。
常见的油压缸装设满油阀的情形,如图1、2所示,油压缸1的缸体内部设有一可移动的活塞11,缸体的上端设一液压油进出口12,缸体的侧壁设一加压油道13,其外部上端则藉由多支的固锁螺丝20(一般为高张力螺丝)锁固满油阀2。
如图所示,当活塞11受力向下移动时,产生吸力作用,满油阀2下端的活塞21跟着下移而离开阀座22,使阀口23打开,原蓄积在进油通道内的液压油便迅速从阀口23进入缸内14,至充满活塞空间,直到活塞11下移到使上模座(图未示)和下模座(图未示)接触为止,液压油才不再从满油阀2进入;当要进行冲压等油压机械动作时,启动帮浦,将加压油从加压油道13导入缸内,促使活塞11产生下压推力,以进行冲压的油压动作。
上述将满油阀外置于油压缸之上的设计,虽然能够达到使液压油配合活塞的动作进出,以便活塞可以快速运动。但是,当使用于大直径且高压力的压缸时,即使将满油阀的固锁螺丝20数量增加,也可能会发生因阀座无法承受高压力及推力而导致脱离液压缸的情形。
究其原因,由于常见的外置型满油阀2,仅凭固锁螺丝20将其底部阀座22锁固在油压缸1的上端,当其活塞21随着油压缸的活塞动作而上移推顶阀口23时,活塞21向阀口23的推力需完全由固锁螺丝20来承受,而由于阀座上可以穿设固锁螺丝的位置有限,而且当阀座被太多固锁螺丝穿过时,相对地也会使阀座的整体结构遭到破坏,反而更不具抗压性。因此,常见将满油阀外置于油压缸上端的设计,无法适用于大直径且高压力压缸的高油压机械。
【发明内容】
发明人鉴于前述公知技术的缺点,乃依其从事相关产品的制造经验和技术累积,针对上述缺陷悉心研究各种解决之道,在经过不断的研究、实验与改良后,终于开发设计出本发明。
因此,本发明主要提供一种油压缸的满油阀机构,使满油阀改为内藏式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油压缸的满油阀机构,其满油阀的阀座装设在油压缸的内部,满油阀的活塞推力可以完全由油压缸的缸体来承受,以因应高油压及高吨数的油压机械,为本发明的另一目的。
根据本发明的油压缸的满油阀机构,由于满油阀的活塞推力得完全由油压缸的缸体承受,当使用于各种高油压机械时,可藉由增加缸顶的厚度来提升其承受力,即可克服油压压力受限的问题,为本发明的又一目的。
根据本发明的油压缸的满油阀机构,由于满油阀和油压缸连接的机构作了相当多的改进,使得在进行油压动作时满油阀的内部结构应力可以大为降低,故以相同规格的满油阀即可承受更大的压力,此对于极高吨数的油压机械而言,技术上地突破与贡献均相当巨大,为本发明的再一目的。
至于本发明的详细构造、应用原理、作用与功效,则参照下列依附图所作的说明即可得到完全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常见满油阀外设于油压缸顶端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常见满油阀外设于油压缸顶端的剖面图。
图3为本发明将满油阀设于油压缸内部的油压机械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满油阀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3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油压缸
11:活塞
12:液压油进出口
13:加压油孔
14:缸内
2:满油阀
20:固定螺丝
21:活塞
22:阀座
23:阀口
3:油压缸
31:活塞
32:液压油进出孔
33:活塞
4:满油阀
41:阀座
42:活塞
43:弹簧座
44:泄压杆
45:隔板座
411:阀口
421:泄压油孔道
423:柱塞
441:泄压压缸
442:弹簧
431、432:弹簧
451:隔板
452:通道
5: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油压缸的满油阀机构,请参照图3、4、5所示,包括一油压缸3以及一装设于油压缸内部的满油阀4。
如图所示,该油压缸3,其内部设有活塞31,活塞31可上下移动,活塞31的上方设有一液压油进出孔道32;
该满油阀4,固定于油压缸的内部,其包括有一阀座41、一活塞42、一弹簧座43以及一泄压杆44;其中阀座41为中央具有穿孔的环状体,可通过螺丝从油压缸体的外部穿入后将其固定于油压缸的内面;
阀座41的下端设有一隔板座45,隔板座45设有间隔的隔板451,隔板451和隔板451之间设为通道452,使液压油进入满油阀后,经该通道452进入油压缸内,而隔板座45的下端则设置弹簧座43;
阀座41的本体中央设一阀口411,阀口411的下端受活塞42封闭;所述活塞42,其本体中心设有斜向的泄压油孔道421,泄压油孔道421的下端受一柱塞423封闭,柱塞423的上端连接泄压杆44,柱塞423的下端连接弹簧431、432,弹簧431、432装设在弹簧座43的内部,弹簧座43穿过隔板座45的中心,使弹簧431、432可以和活塞42一起作上下移动,并且可辅助活塞42回复原位;
所述泄压杆44,其外部设有一泄压压缸441,泄压压缸441内设置弹簧442,可辅助泄压压缸441回复原位;
此外,在油压缸3的顶端复设有一接头5,该接头5可用以将泄压压缸441固定,并连接进油管道至油箱。
实施时,当油压缸3的活塞31下移时,经由真空吸力带动满油阀的活塞42下移,使活塞42脱离阀口411,此时,蓄积在液压油进出孔道32内的液压油即通过阀口411,再经隔板座45的通道451进入油压缸内;
等到油压动作完成后,利用泄压压缸441按压泄压杆44,推动柱塞423下移脱离泄压油孔道421,内缸中的液压油乃经泄压油孔道421进入进油通道32,使内缸因为部分液压油泄除而减压,油压缸的活塞31即得以向上移动,使内缸中的液压油沿着通道452通过阀口411回到进油通道及油箱。
虽然活塞42在压缸加压时其力量是推向阀座41,但由于阀座41的上端是顶抵在油压缸的内壁,活塞42向阀座41推顶的力量即可由油压缸的缸体完全承受,用以固定阀座41的螺丝数量即可相对减少,而整个内藏式满油阀的强度及安全性也会相对提高。
上述虽然没有提到在油压缸的一侧设置加压油孔及以附图表示,但由于加压油孔为公知油压缸所必备,属公知技术,故应不致影响本发明之效力,特此陈明。
因此,本发明的油压缸的满油阀机构,藉由将满油阀的整体阀座设置于油压缸的缸体内,得以克服高压力且大直径缸的油压机械对满油阀的冲击,使油压缸得随着油压机械的需要而增加其压力,以适用更高油压的需要。
综合以上所述,本发明的油压缸的满油阀机构,确实具有前所未有的创新构造,其既未见于任何刊物,且市面上亦未见有任何类似的产品,所以,其具有新颖性应无疑虑。另外,本发明所具有的独特特征以及功能远非公知技术所可比拟,所以其确实比公知技术更具有其进步性,而符合我国专利法有关发明专利申请要件的规定,乃依法提起专利申请。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发明的构造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该项技术者在本发明领域内,可轻易思及其变化或修饰,皆可涵盖在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