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土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关建筑材料的构成,具体涉及一种挡土块的构造。
背景技术
目前的挡土墙一般是用砖、块石、素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材料构建。由前述材料构建的挡土墙不适应地基沉降、用材量大且均不透水,墙体容易断裂,回填土或者被挡土中易形成渗水通道,这样就需在挡土墙下部开设排水孔。而由于排水孔设在挡墙墙趾附近,又会影响挡土墙地基的稳定,造成水土流失,产生燥声,同时还可能对生态环境、大气和水环境造成影响,对社会经济和自然景观也会产生一定影响,而且其建设和维护费用也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现有的由于挡土墙用材多、不适应地基沉降、抗撞性能差以及不透水而产生的种种问题以及现有挡土墙建设和维护费用高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挡土块的一端端面向后延伸形成一个后缘,块体的中部开有一个中孔,该中孔地两侧各开有一个侧孔,在中孔与两个侧孔之间还各开有两个小孔,同侧的两个小孔之间的距离与后缘的宽度相同。
本发明独特的后缘结构有助于增强块体与块体之间的抗剪强度;由于块体上开设有中孔和侧孔,从而可以节省原材料,减轻单个块体的重量。同时,可在挡土块的中孔和侧孔中加入碎石等物质,以提高挡土块之间的磨擦系数,使墙体稳定,又不影响结构受力,且材料用量少;此外,还可在上下相邻的两个挡土块的相对应的小孔中插入橡胶棒以提高墙体的抗冲击性能。本发明可一次成型,用其搭建挡土墙施工进度快,后期投入较少,综合造价比传统挡土墙便宜;本发明可结合植被,实现了由传统人类被动破坏自然性挡土转化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景观挡土墙的转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后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应用本发明建造的挡土墙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4中,A为垫层,B为本发明所述之挡土块,C为挡土墙的顶面,D为拉网接片,E为加筋(即拉网接片)土区,F为挡土墙的开挖边线,G为被挡土墙所挡的挡土区,H为排水滤水骨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的块体的一端端面向后延伸形成一个后缘1,块体的中部开有一个方圆形中孔2,其两侧各开有一个肾形侧孔3,前述三孔在块体上呈品字形排列。在中孔与两个侧孔之间还各开有两个小孔4,同侧的两个小孔4之间的距离与后缘的宽度相同。
块体的两侧向内凹进,形成两道通槽5。
下面简述一下本发明的具体应用:
参见图4至图5,本发明在具体应用于堆砌挡土墙时是一层层直接码上去,无需用砂浆砌筑和锚栓,第一层挡土块B直接放置在墙体的垫层A上,其带后缘的一面朝上,第二层挡土块直接放置在第一层挡土块上,其带后缘的一面也朝上,依此方法一直堆码至所需高度。由于挡土块设计有后缘1,且块体同侧的两个小孔4之间的距离与后缘1的宽度相同,因此从第二层起,上层挡土块块体上的前排小孔4正好对准下层挡土块块体上的后排小孔4,使上下层挡土块之间自然形成一定的坡度。
和现有挡土块一样,用本发明垒砌挡土墙时,也需设土工格栅一类的拉接网片D,并将拉接网片的设计强度垂直于墙面摆放。首先用挡土块B搭建最外一层,然后设置拉接网片D,拉接网片D在摆放时应拉平绷紧并用钩形成的锚钎固定在下层压实的回填土上,摆好拉接网片D后,再在挡土块层后回填加筋土E,当加筋土E回填置靠近挡土块层时,再在挡土块层与加筋土E之间放置以碎石为主体的排水滤水骨料H。为了避免水对墙体可能造成的损害,挡土墙墙体的顶部用低渗透性土G覆盖。
根据拉接网片和挡土块块体受力的实际情况,还可在块体的小孔4中挡入橡胶棒以增加挡土块块体之间的抗剪强度和块体与拉接网片之间的磨擦系数以及抗冲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