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伪介质载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伪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多重隐性防伪图案的防伪介质载体。
背景技术
伪造假冒违法活动由来已久,是市场经济竞争的产物。伪造者通过伪造证件、产品及其外包装,甚至伪造“防伪”标签等方式来混淆商品真伪,研究和发展新的防伪技术迫在眉睫,尤其是研发难以复制、易于辨认的安全防伪技术尤为重要。防伪技术是一个古老的研究课题,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已经成为一个崭新的并在不断变化的研究领域,它是综合了化学、生物学、物理学、材料学、核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科学等多门学科的新兴边缘技术,并通过学科协作形成了一个特殊门类的完整体系。如今,国内外比较成熟的防伪技术种类繁多,特点各异,防伪效果各有优劣,其评价指标主要包括防伪技术的仿制难度、防伪技术的类别、检测手段的先进程度、保持防伪性能的最低时间等。
目前常用的防伪技术包括全息防伪、油墨防伪、纸张防伪、数码防伪等,它们把图案(包括图形、文字或数字等)作为防伪标识,通过技术处理或加密处理以达到标的物防伪的目的。在现有的图案防伪技术研究中,全息防伪逐渐向大视角、多变换、立体感强烈等方向发展,防伪效果好,但开发周期比较长,而低水平的全息技术容易被仿制;纸张防伪和油墨防伪产生的防伪图案易于辨析,但其伪造难度主要局限在原材料和制作工艺上,造假者有可能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原材料和制作工艺而使防伪图案失效;数码防伪技术利用加密技术、编码技术、通讯技术等为每个商品产生一个唯一的防伪查询码,消费者通过查询(电话或网络等)来辨别真伪,解决了易于伪造的问题,但它的辨析不是直接辨析,而是需要进行查询,这给消费者带来了不便,并且很多消费者不愿意去查证,这也给造假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随着科技的进步,高质量且低价格的彩色影印机、高分辨率的扫描仪、数码照相机和台式出版系统的诞生,使得造假者能伪造出相当逼真的物品,给防伪领域带来极大的困难和挑战,亟待需要引入新的不会显著增加证件或商品的成本的更多安全性元素,设计出易识别、难仿造的防伪方案,具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伪效果好、易识别、难仿造的防伪介质载体。
为达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依照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防伪介质载体,包括具有一定厚度的透明介质,以及呈等间隔印制于所述透明介质上、下表面的印刷单元,上、下表面的所述印刷单元位置相互对应,且上表面的印刷单元长度不小于其对应的下表面的印刷单元长度。
优选地,透明介质上表面的各印刷单元之间的间隔等于下表面的各印刷单元的长度。
优选地,印制于透明介质下表面的所述每个印刷单元包括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印刷图案。
优选地,印制于透明介质上、下表面的所述印刷单元中的部分或者全部经过透明栅条化处理。
优选地,印制于透明介质下表面的所述印刷单元表面具有一层非透明涂层。
优选地,印制于透明介质上表面的所述印刷单元为全息防伪图案。
优选地,在印制于透明介质上表面的所述印刷单元表面施以缩微文字印刷。
优选地,对于透明介质上、下表面的所述印刷单元采用光变油墨、温变油墨、荧光油墨、磁性油墨、红外油墨中的任意一种防伪油墨进行印制。
优选地,印制于透明介质上、下表面的所述印刷单元的间隔内涂有光变油墨、温变油墨、荧光油墨、磁性油墨、红外油墨中地任意一种防伪油墨。
优选地,在所述透明介质中添加有无色荧光纤维、变色荧光纤维、温变纤维中的一种或几种防伪纤维丝。
本发明利用光学原理,设计出一种在透明介质上具有隐藏多种图案功能的防伪介质载体,被隐藏的图案只有在特定的观察角度才能被完整识别。本发明的防伪介质载体由于同时兼备了多种防伪技术手段,可以很好的抵抗复印、抵抗扫描等复制伪造,具有易识别、难仿造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防伪介质载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正面垂直观察所述防伪介质载体的结果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沿正面左倾斜一个特定角度观察所述防伪介质载体的结果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沿正面左倾斜另一个特定角度观察所述防伪介质载体的结果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沿正面右倾斜一个特定角度观察所述防伪介质载体的结果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沿正面右倾斜另一个特定角度观察所述防伪介质载体的结果图;
图7-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印刷于透明介质上表面的正面可视图形S,7-2和7-3是印刷于透明介质下表面的两种隐形图形X、Y;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沿正面垂直观察的结果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沿正面右倾斜在两个特定角度观察的结果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沿正面左倾斜在两个特定角度观察的结果;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防伪介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透明介质上表面的涂层;2:透明介质下表面的部分涂层;3:透明介质下表面的部分涂层;4:透明介质;a:涂层中微小图案元素的长度及之间间隔;d:透明介质的厚度;p:印刷了涂层后的透明介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在透明介质的上表面印制相互间隔的微小图案元素,而在这些微小图案元素的正下方的下表面上印制两种不同的微小图案元素。从而在垂直观察时只能看到上表面的微小图案元素所组成的图案,当从特定角度进行斜视观察时,可看到下表面的微小图案元素经过透明介质的折射到上表面的透明间隔区域,较为清晰的观察到下表面的图案。
本发明中涉及的透明介质载体具有一定的高度,且具有良好的折射率,近似的可忽略折射对图案观察的影响。优选的,透明介质的上表面微小图案元素的长度均相等。透明介质的上表面微小图案元素之间的间隔宽度与下表面微小元素长度相等。
本发明中印制到透明介质上下表面的图案可以预先进行透明栅条化处理,即对图片进行部分的透明化处理。处理的过程是,用一组和图片相同宽度的栅条,与图片进行叠加,将栅条所覆盖的地方的图形进行透明处理。等距等宽透明栅条处理是用一组栅条宽度相等,且间隔相等的栅条进行叠加处理。
具体到本发明,可以按照下述算法进行图案的透明栅条化处理:首先输入参量正面可视图形S,隐形图形X,隐形图形Y,上表面透明栅条宽度a以及透明介质厚度d。然后对S从首列开始进行以2a为间隔,以a为宽度的等距等宽度的透明栅条处理,得到S′;对X从首列开始进行以a为间隔,以2a为宽度的等距等宽度的透明栅条处理,得到X′;对Y从首列开始先进行一个宽度为a的透明栅条处理,然后从a+1列开始进行以a为间隔,以2a为宽度的等距等宽度的透明栅条处理,得到Y′;将S′投影印制到透明介质的上表面;将X′和Y′投影印制到透明介质的下表面;计算观察角度α=arctan(d/a),β=arctan(d/2a)。最后进行结果输出并观察:
(1)正面观察垂直观察介质时,只看到被栅条化处理的S′图形;
(2)正面左斜从α和β角度观察时,可分别看到S′和X′,S′和Y′的拼接图形;
(3)正面右斜从α和β角度观察时,可分别看到S′和Y′,S′和X′的拼接图形。
此外,在印制完成后,为了提高安全性,可以对下表面所隐形的图案加印一层非透明的涂层以进一步提供保护。若所隐形的图案内容为一些隐私信息,则此方法可用于进行隐私保护。
本发明中的透明介质的下表面不局限于印制两种图案,也可进行多种图案的印制,但要得到良好的观察效果,需要调整上表面的微小图案元素的间隔宽度。此外,在本介质载体上可加入多种现有的防伪技术。在印刷时,可以采用各种防伪油墨进行印制,诸如,光变油墨、温变油墨、荧光油墨、磁性油墨、红外油墨等。在载体内部可加入防伪纤维丝,诸如,无色荧光纤维丝、变色荧光纤维丝、温变纤维丝等。在上表面的印刷上,也可以采用缩微文字印刷,或者制成全息防伪图案等。总之,该载体上可融入多种防伪手段,根据本发明的防伪方法得到的透明介质,具有易识别、难复制等优点,防伪力度更强。
图1是根据本发明印制完涂层之后的透明介质p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印刷在透明介质上表面的相互间隔的涂层1组成了第一种图案,下表面的相互间隔的涂层2组成了第二种图案,下表面的相互间隔的涂层3组成了第三种图案,透明介质承印物为4,并且其厚度为d,a为下表面各个微小涂层的长度以及透明间隔宽度,上表面的透明间隔宽度也为a,上表面的微小涂层的长度为2a。
图2是对透明介质p的正面垂直观察的原理示意图。因为垂直观察时涂层1完全遮挡了涂层2和涂层3,所以垂直观察时只能看到上表面涂层1的图案。
图3和图4是对p从左侧两个不同的特定角度倾斜观察的原理示意图,而图5和图6则是对p从右侧两个不同的特定角度倾斜观察的原理示意图。在特定角度倾斜观察时,从图中可明显看到,涂层1完全遮挡了涂层2或者涂层3,所以观察者不仅可以观察到涂层1,也可以观察到被隐形的涂层3或者涂层2。
图7-1为上表面印制的图形‘10’,图7-2和图7-3为两种印制在下表面的隐形图形‘A’和‘C’。这几个图形在印制时都进行了透明栅条化的处理。
图8是正面垂直观察示例的结果,图7-1的图形‘10’经过透明栅条化处理后也是这个结果。图9是从正面右侧倾斜,在两个特定角度观察的结果,可分别观察到隐形的‘A’和‘C’。图10是从正面左侧倾斜,在两个特定角度观察的结果,可分别观察到隐形的‘A’和‘C’。
本发明从正面垂直观察时仅能看到上表面的图形,下表面的两幅图形都被上表面所遮挡观察不到。当从正面左侧或右侧进行观察时,在两个角度可看到比较清晰的不同的两个隐形图形,隐形的图形是经过折射,在不同的视角才能观察到的,因此本发明不能被复印机和扫描仪所复制,能有效地防复制和防扫描,同时也可用肉眼进行鉴别,目前的印刷技术均可实现。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