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次性尿布等的具备伸缩部的吸收性物品。背景技术 目前, 已知有提高腰带部 (waist flaps)( 通常是指从包括吸收性芯的吸收性主体 向长度方向外侧的部分 ) 部分汗的散发性等, 实现防止湿疹、 痱子、 斑疹等发生的一次性尿 布。例如, 专利文献 1 中公开了在腰带部的内表面上接合通气性吸汗片的一次性尿布。此 外, 在专利文献 2 中公开了在腰带部的内表面上设置具有在宽度方向排列的具有长纤维的 亲水性织物的一次性尿布。
但是, 专利文献 1 所述的一次性尿布中, 吸汗片为由包括亲水性纤维的上层和与 其一体叠层的疏水性纤维构成的下层形成, 吸汗片吸收的汗, 容易残留在内部, 吸汗片容易 成为湿润状态。 如此, 如果吸汗片与使用者的肌肤长时间接触, 在肌肤上产生痱子等的可能 性高。
此外, 专利文献 2 中所述的一次性尿布, 腰带部具有疏水性的外层片材、 疏水性的 内层片和在这些层片之间设置的弹性部件的结构, 一次性尿布, 在疏水性的内层片上设置 开纤的亲水性织物而形成。 如此, 亲水性织物由长纤维形成, 因此通过使用时的弹性部件的 收缩, 长纤维间的距离加大, 亲水性织物内的汗的移动性降低, 由于使用时弹性部件的收缩 反复进行, 长纤维之间分离, 难以跟随伸缩, 存在亲水性织物内的汗的移动性进一步降低的 情况。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 2000-189454 号公报
专利文献 2 : 日本特开 2006-141549 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 本发明的课题涉及, 提高汗的扩散性, 实现防止湿疹、 痱子、 斑疹等的发生的 吸收性物品。
本发明是一种一次性尿布, 其从背侧部及至腹侧部在一次性尿布的中央具备吸收 体, 在腰带部设置亲水性片材。
上述亲水性片材具有 : 形成肌肤抵接面的内侧亲水性片材 ; 和设置在该内侧亲水 性片材的非肌肤抵接面一侧的外侧亲水性片材。
上述内侧亲水性片材和上述外侧亲水性片材, 设置在包括上述背侧部的上述腰带 部的端边和上述吸收体的端边之间的区域的腰部区域。
在包括上述外侧亲水性片材和上述内侧亲水性片材的上述腰带部, 以在上述一次 性尿布的宽度方向伸展的状态, 由设置在上述腰带部的内部的腰部弹性部件形成褶皱。
上述外侧亲水性片材比上述内侧亲水性片材的液体扩散性高。
附图说明图 1 为表示展开、 伸展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展开型一次性尿布的状态的展开平 图 2 为图 1 的 Y1-Y1 线截面图。 图 3 为图 1 所示的尿布使用的外侧亲水性片材的放大平面图。 图 4 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的立体图。 图 5 为表示图 4 所示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展开、 伸展状态的展开平面图。 图 6 为图 5 的 Y2-Y2 线截面图。 图 7 为图 4 所示的尿布使用的内侧亲水性片材的放大平面图。 图 8 为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的展开、 伸展状态的展开平 图 9 为图 8 的 Y3-Y3 线截面图。 图 10 为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展开、 伸展状态的展开 图 11 为图 10 的 Y4-Y4 线截面图。 图 12 为表示部分截断图 10 所示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的自然状态的外包材料的立 图 13 为表示图 12 所示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的外包材料伸展状态的平面图。面图。
面图。
平面图。
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 基于图 1 ~图 3, 对本发明的一次性尿布的优选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A( 以下, 称为 “尿布 1A” ) 如图 1 ~图 2 所示形成为 : 在从穿着时位于穿着者的背侧的背侧部 A 至位于穿着者的腹侧的腹侧部 B 的整个区域的一 次性尿布的宽度方向 ( 以下, 称为 “X 方向” , X 方向是指 : 与沿着尿布 1A 的长度方向延伸的 中心线 CL 垂直的方向 ) 的中央具有吸收体 4, 在腰带部 6a、 6b 设置亲水性片材 7。亲水性 片材 7, 如图 2 所示, 具有 : 形成肌肤抵接面的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设置在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的非肌肤抵接面一侧的外侧亲水性片材 72。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使用比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液体的扩散性更高的材料。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和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如图 1 ~图 2 所 示, 至少, 设置在包括背侧部 A 的腰带部 6a 的端边 61 与吸收体 4 的端边 41 之间的区域的 腰部区域 A1。在包括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和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的腰带部 6a 形成有褶皱, 该 褶皱由以在尿布 1A 的宽度方向 (X 方向 ) 伸展的状态设置在腰带部 6a 内部的腰部弹性部 件 8 形成。
尿布 1A, 如图 1 所示, 相对于中心线 CL 左右对称形成。因此, 以下说明中, 对于左 右对称的部分, 主要对图 1 所示的右侧部分进行说明。
详细说明尿布 1A。尿布 1A, 如图 1 所示, 为展开型的一次性尿布, 具有 : 穿着时位 于穿着者的背侧的背侧部 A、 位于穿着者的腹侧的腹侧部 B、 和设置于背侧部 A 与腹侧部 B 之间的胯裆部 C。尿布 1A, 如图 1 所示, 具有在背侧部 A 的左右两侧边连设的左右一对搭扣 带 9、 9。尿布 1A, 如图 1 所示, 在腹侧部 B 的外面具有粘止搭扣带 6 的靶带 ( 未图示 )。
此外, 尿布 1A, 如图 1 所示, 在扩展为平面状的状态下, 在与吸收体 4 的相同方向具 有长的形状。尿布 1A, 如图 1 所示, 具有 : 透液性的正面片材 2、 不透液性或防水性的背面片材 3、 存在于这些两片材 2、 3 之间的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 4。正面片材 2 和背面片材 3 的两侧 边, 在长度方向 ( 以下, 称为 “Y 方向” , Y 方向 : 与中心线 CL 平行的方向 ) 的中央部, 即, 与 尿布 1 的胯裆部 C 对应的区域, 弯曲形成在宽度方向 (X 方向 ) 收缩的沙漏形状。正面片材 2 和构成尿布 1A 的外面的背面片材 3, 如图 1 所示, 通过相互接合而一体化。吸收体 4 也按 照正面片材 2 和背面片材 3 的形状, 在与胯裆部 C 对应的区域, 弯曲形成宽度方向 (X 方向 ) 收缩的沙漏形状。吸收体 4, 由正面片材 2 和背面片材 3 夹持。这些结构, 与现有的展开型 的一次性尿布的结构相同。
第一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A 中, 构成亲水性片材 7 的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形成 正面片材 2。即, 尿布 1A 中, 正面片材 2, 如图 1、 2 所示, 为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此外, 具有亲水性片材 7 的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和后述的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为纤 维交织状态的片材, 例如为无纺布, 而不是纤维不交织的织物状态。
尿布 1A, 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和背面片材 3, 从吸收体 4 的长度方向 (Y 方向 ) 的两 端边 41、 41 分别向各个长度方向 (Y 方向 ) 的外侧延伸, 由该延伸部分形成背侧部 A 的腰带 部 6a 和腹侧部 B 的腰带部 6b。
第一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A 中, 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如图 1、 2 所示, 分别设置在 包括背侧部 A 的腰带部 6a 的端边 61 和吸收体 4 的端边 41 之间的区域的腰部区域 A1 和包 括腹侧部 B 的腰带部 6b 的端边 61 和吸收体 4 的端边 41 之间的区域的腰部区域 B1。外侧 亲水性片材 72, 如图 1、 2 所示, 设置在背侧部 A 的腰带部 6a 和腹侧部 B 的腰带部 6b 的内 部, 具体来说, 设置在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和背面片材 3 之间。背侧部 A 侧的外侧亲水性片 材 72, 在宽度方向 (X 方向 ), 横跨在背侧部 A 的宽度方向 (X 方向 ) 左右两侧边部分别设置 的搭扣带 9、 9 之间而设置、 在长度方向 (Y 方向 ), 从背侧部 A 的腰带部 6a 的端边 61 越过吸 收体 4 的端边 41 延伸至吸收体 4 上。腹侧部 B 侧的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也与上述背侧部 A 侧的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同宽、 同长。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A 中, 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如图 2 所示, 由 2 块片材 形成。2 块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形状相同大小相同, 均使用比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正面片材 2) 液体扩散性更高的材料。液体扩散性, 通过下述的液体扩散面积的测定方法测定。
< 液体扩散面积的测定方法 >
在丙烯酸树脂板上, 分别放置四边切断为 100mm×100mm 的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和 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的试样, 在其上从上方 30mm 向其滴下着色的水 0.05mL。10 分钟后, 使 用图像解析装置, 测定着色水的扩散面积。得到的测定值越大, 说明液体的扩散性越高。
2 块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如图 3 所示, 其结构纤维都在尿布 1A 的宽度方向 (X 方向 ) 取向。纤维的取向, 从向宽度方向 (X 方向 ) 的扩散性和宽度方向 (X 方向 ) 的强度的观点 出发, 取向度优选为 1 以上, 更优选为 1.2 以上。取向度, 使用 KANZAKI 公司的 Microwave molecular orientation analyzer MOA-2001A 测定。以切断为长度 100mm× 宽度 50mm 的 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和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分别作为试样, 测定各试样中 3 点的平均值为取 向度。
此外, 尿布 1A 中的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正面片材 2), 在长度方向 (Y 方向 ) 取向 ( 非图示 )。腰部弹性部件 8, 如图 1、 2 所示, 以在宽度方向 (X 方向 ) 伸展的状态, 设置在背侧 部 A 的腰带部 6a 和腹侧部 B 的腰带部 6b 的内部。 第一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A 中, 1 根~ 10 根糸状的多根的腰部弹性部件 8, 如图 1、 2 所示, 设置在 2 块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72 之间, 在长度方向 (Y 方向 ) 断续地并列设置。通过这样设置的腰部弹性部件 8, 在包括内侧亲水 性片材 71 和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的背侧部 A 的腰带部 6a 和腹侧部 B 的腰带部 6b 各个上形 成褶皱。
考虑到与穿着者的身体无缝隙接触、 因姿势的变化、 呼吸等引起的腹围的变动伸 缩, 腰部弹性部件 8 的伸展倍率优选 150%~ 300%, 更优选 200%~ 250%。此处所谓的伸 展倍率, 是以未伸展时的长度为 A(mm)、 伸展时的长度为 B(mm), 按以下公式求得的值。
伸展倍率 (% ) = (B/A)×100
从吸收体 4 的长度方向 (Y 方向 ) 的左右两侧边, 正面片材 2( 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和背面片材 3 分别如图 1 所示, 向宽度方向 (X 方向 ) 的外侧延伸, 延伸出的正面片材 2 和 延伸出的背面片材 3 接合, 形成一对腿带 10、 10。在腿带 10、 10 设置 1 根~ 5 根糸状的腿褶 皱形成用的弹性伸缩部件 10a, 腿褶皱形成用的弹性伸缩部件 10a, 由正面片材 2( 内侧亲水 性片材 71) 和背面片材 3 夹持而固定。由此, 通过弹性伸缩部件 10a 收缩, 在尿布 1 的胯裆 部 C 形成腿褶皱。 在尿布 1A 的长度方向 (Y 方向 ) 的左右两侧部, 以覆盖正面片材 2 的侧部的方式分 别设置有立体褶皱形成用的片材 11、 11。各立体防护形成用片材 11, 在长度方向 (Y 方向 ) 的两端部和宽度方向 (X 方向 ) 的外侧的边部的规定宽度的区域中, 被固定在正面片材 2 并 且宽度方向 (X 方向 ) 的内侧为自由状态。 立体防护形成用的片材 11, 在宽度方向 (X 方向 ) 的内侧的边部, 即, 靠中心线 CL 的边部, 具有立体防护形成用的弹性部件 11a, 在穿着时, 通 过该弹性部件的收缩力, 立体褶皱形成用的片材 11 的宽度方向 (X 方向 ) 的内侧的自由状 态部立起, 在尿布 1A 中的穿着者的肌肤抵接面一侧形成立体褶皱。
对第一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A 的形成材料进行说明。
亲水性片材 7, 具体来说, 作为正面片材 2( 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和外侧亲水性片 材 72, 使用亲水性并且能够实现水的吸收保持的片材料。在此, “片材料” 是指, 除去不交 织纤维的织物状态的, 纤维交织的状态, 例如无纺布。此外, “亲水性” 是指纤维本身吸收保 持水、 和通过纤维之间的空间吸收保持水两方面。作为其例, 可以举出亲水性纤维的片材、 由油剂等对疏水性纤维进行亲水化处理得到的片材等。具体来说, 适宜使用棉花、 人造纤 维、 纸浆等的含有亲水性纤维的无纺布 ( 例如水刺无纺布 )、 通过油剂等对聚乙烯纤维或聚 丙烯纤维等的疏水性纤维构成的无纺布实施亲水化处理得到的材料。正面片材 2( 内侧亲 水性片材 71) 和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各个上能够使用亲水性纤维构成的片材和对疏水化纤 维进行亲水化处理得到的片材的任何一种, 不限于该组合, 但是考虑到在大量出汗的状态 长时间穿着使用的情况下, 因片材本身的液体保持性低而要更长时间的保持肌肤侧的干燥 感, 正面片材 2( 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优选使用对疏水性纤维进行亲水化处理得到的片材。 亲水性片材 7 的纸张重量 (basis weight), 考虑其吸水容量等来决定。例如, 作为亲水性 片材 7, 使用亲水性纤维片的情况下, 正面片材 2( 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的纸张重量, 优选为 2 2 10 ~ 100g/m , 更优选 20 ~ 60g/m 。使用亲水性片材的情况下, 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的纸张 2 2 重量优选为 10 ~ 80g/m , 更优选为 10 ~ 60g/m 。
从提高柔韧性、 通过腰部弹性部件 8 的收缩容易形成更细的褶皱的观点、 减少与 肌肤接触时给穿着者带来不适感的观点、 将纤维之间的空隙内蓄积的汗通过褶皱的伸缩容 易移动到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的观点出发, 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优选使用比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更容易压缩变形的材料。 容易压缩变形, 是指对厚度方向压缩的压缩变形很容易的片材。
从通过毛管力从肌肤抵接面一侧迅速将汗移至非肌肤抵接面一侧的观点出发, 外 侧亲水性片材 72, 优选使用比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密度高的材料。 作为亲水性片材 7, 使用亲 3 水性纤维的片材时, 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的密度, 优选为 0.05 ~ 0.3g/cm , 更优选为 0.1 ~ 3 0.2g/cm 。 使用亲水性纤维的片材的情况下, 正面片材 2( 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的纸张重量, 3 优选为 0.01 ~ 0.2g/cm , 更优选为 0.02 ~ 0.1g/cm3。
从由肌肤抵接面一侧移动的汗不逆流、 通过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散发体液的观点 出发, 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优选使用比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散发性更高的材料。液体的散发 性, 通过下述液体散发性的测定方法测定。
< 液体散发性的测定方法 >
在丙烯酸树脂板上, 喷涂 0.2g 蒸馏水。 将四边切断为 100mm×100mm 的内侧亲水性 片材 71 和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各个的试样载置在喷涂的蒸馏水上, 在温度 20℃、 湿度 65% RH 的恒温环境下, 以重量变化测定散发蒸馏水的量。10 分钟后蒸馏水的散发量 (10 分钟后 的包括蒸馏水的试样的重量 - 试样当初的重量 ) 除以初期的蒸馏水 (0.2g), 其比值为液体 散发性的值。测定值, 为 n = 3 的平均值。 作为背面片材 3、 吸收体 4 和形成一对立体防护的立体防护形成用的片材 11, 通常 只要是在一次性尿布等的吸收性物品中使用的材料, 就没有特别限定使用。 例如, 作为背面 片材 3, 能够使用树脂薄膜、 树脂薄膜与无纺布的层积体等。作为吸收体 4, 能够使用纸浆等 的纤维材料的纤维集合体或在这些上载持高吸收性聚合物由棉纸、 透水性无纺布等的包覆 材料包裹得到的材料。作为立体防护形成用的片材 11, 能够使用伸缩性薄膜、 无纺布、 织物 或这些的叠层片等。
作为腰部弹性部件 8、 腿部褶皱形成用的弹性部件 10a 和立体防护形成用的弹性 部件 11a, 通常, 只要是在一次性尿布等的吸收性物品中使用的材料, 就没有特别限定使用。 例如, 能够使用天然橡胶、 聚氨树脂、 聚苯乙烯 - 聚异戊二烯共聚物、 聚苯乙烯 - 聚异戊二烯 共聚物、 聚苯乙烯 - 聚丁二烯共聚物、 丙烯酸乙酯 - 乙烯等的聚乙烯 -α 烯烃共聚物等构成 的伸缩性的材料等。
作为形成搭扣带 9 的粘扣材料, 只要是通常一次性尿布等的吸收性物品使用的就 没有特别限制使用。例如, 作为粘扣材料, 能够使用 “Magic Tape( 注册商标 )” (Kuraray 公司生产 )、 “Quicklon( 注册商标 )” (YKK 公司生产 )、 “Magicloth( 注册商标 )” (Kanebo Bell-Touch 公司生产 ) 等中的凸形部件等。作为靶带, 由具有能够与粘扣材料的结合突起 结合的表面结构的环形材料构成, 作为这样的环形材料, 能够使用通过按压粘扣材料, 能够 粘止粘扣材料的材料, 没有的特别限制。例如能够使用上述各种公知的机械面紧固件中的 阴型部件。此外, 腹侧部 B 的外表面 ( 背面片材 3 的非肌肤抵接面 ) 与粘扣材料结合突起 能够直接结合的材料, 例如能够由结合性好的无纺布构成。
接着, 对使用上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尿布 1A 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尿布 1A, 如图 1、 2 所示, 在容易发生湿疹、 痱子、 斑疹等的腰带部 6a、 6b 的肌肤抵接
面具备亲水性片材 7( 形成肌肤抵接面的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和设置在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的非肌肤抵接面一侧的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因此穿着者的汗能够向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移 动。尿布 1A, 如图 1 所示, 在腰带部 6a 由腰部弹性部件 8 形成褶皱, 通过穿着者的呼吸、 步 行运动, 总是伸缩, 通过该伸缩, 移动到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的汗容易移动到外侧亲水性片 材 72。尿布 1A 的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比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的液体扩散性高, 因此移动到外 侧亲水性片材 72 的汗能够迅速扩散。如此, 在形成腰带部 6 的肌肤抵接面的内侧亲水性片 材 71 难以留住汗, 难以成为湿润的状态, 因此能够防止湿疹、 痱子、 斑疹等的发生。此外, 由 于尿布 1A 的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和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均为片材, 因此, 通过穿着者的呼吸、 步行移动造成的褶皱的伸缩, 纤维构成间的距离难以变化, 从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向外侧亲 水性片材 72 的汗的移动性难以降低, 能够保持防止产生湿疹、 痱子、 斑疹等的效果。
此外, 尿布 1A, 如图 3 所示, 2 块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的纤维构成均在尿布 1A 的宽 度方向 (X 方向 ) 取向, 因此液体扩散性更高, 使得移至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的汗能够更迅速 地扩散。如此, 在形成腰带部 6 的肌肤抵接面的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难以留住汗, 难以成为 湿润的状态, 能够防止湿疹、 痱子、 斑疹等的发生。
接着, 基于图 4 ~图 6, 对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进行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B, 针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A 的不同点 进行说明。不特别说明的点,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A 相同, 适用针对第一实施方 式的一次性尿布 1A 的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B( 以下, 称为 “尿布 1B” ), 如图 4、 图 5 所示, 为内裤 型的一次性尿布。尿布 1B 的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和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在将构成尿布 1B 的 外包材料 5 的外层片材 52 在背侧部 A 的腰部区域 A1 折返形成的折返部 520 的肌肤抵接面 上, 设置在尿布 1B 的宽度方向 (X 方向 )。尿布 1B 的腰部弹性部件 8, 设置在外层片材 52 和设置在外层片材 52 的肌肤抵接面一侧的内层片材 51 之间。
第二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B 中, 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和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的特 点是, 与构成外包材料 5 的片材和构成后述的吸收性主体 40 的片材为不同的片材。
对尿布 1B 进行详细描述。尿布 1B 如图 5、 图 6 所示, 具备 : 具有正面片材 2、 背面 片材 3、 介于两片材 2、 3 之间的吸收体 4 的吸收性主体 40 ; 横跨吸收性主体 40 的外侧整个 区域延伸并且位于吸收性主体 40 的非肌肤抵接面一侧、 接合固定吸收性主体 40 的外包材 料 5, 外包材料 5 中背侧部 A 的两侧边和腹侧部 B 的两侧边, 通过热封、 高频密封、 超声波密 封等的公知的接合方法相互接合, 形成侧封部 12、 12( 参照图 4)。 由此, 如图 4 所示, 尿布 1B 形成腰部开口部 13 和一对腿开口部 14、 14。并且, 背侧部 A 与腹侧部 B 之间是胯裆部 C。
吸收性主体 40 如图 5 所示, 为纵长矩形状, 该长度方向 (Y 方向 ) 与尿布 1 的长度 方向 (Y 方向 ) 一致, 以从尿布 1 的背侧部 A 及至腹侧部 B 的方式, 与外包材料 5 的宽度方 向 (X 方向 ) 的中央部接合。如图 5 所示, 在吸收性主体 40 的左右两侧部分别设置有立体 防护形成用的片材 11、 11, 立体防护形成用的片材 11 各个的宽度方向 (X 方向 ) 的内侧的边 部上, 立体防护形成用的弹性部件 11a 以伸展状态设置, 穿着时, 在吸收性主体 40 的左右两 侧部, 通过该弹性部件 11a 的收缩力, 形成立体褶皱。
外包材料 5, 如图 6 所示, 由 2 块片材构成, 具体来说, 外包材料 5, 由外层片材 52 和内层片材 51 的层积体构成, 外层片材 52 构成尿布 1B 的最外面。内层片材 51 与外层片
材 52 邻接, 设置在尿布 1B 的内面一侧。如图 5 所示, 内层片 51 材和外层片材 52 的侧边部 的轮廓为相同形状, 但是在长度方向 (Y 方向 ) 的形状不同。具体如图 6 所示, 外层片材 52, 具有从内侧片材 51 的长度方向 (Y 方向 ) 前后端边在各个前后方向延伸的延伸部。外层片 材 52 的延伸部分别在外包材料 5 的内层片材 51 上设置固定吸收性主体 40 之后, 以覆盖吸 收性主体 40 的前后端的方式在吸收性主体 40 一侧被折返, 构成折返部 520( 参照图 6)。如 图 5 所示, 折返部 520 的自由端边延伸至腿开口部, 即延伸至覆盖侧封部 12 的整个区域的 位置, 到达吸收体 4 上。如此, 尿布 1B, 由从吸收体 4 的前后端边 41、 41 在各个前后方向延 伸, 形成腰带部 6a、 6b( 参照图 6)。
第二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B 中, 如图 5、 6 所示, 构成亲水性片材 7 的内侧亲水 性片材 71 和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为相同形状相同大小的片材, 在背侧部 A 侧的折返部 520 的肌肤抵接面上, 设置在宽度方向 (X 方向 )。尿布 1B 的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设置在外侧亲 水性片材 72 的肌肤抵接面上。尿布 1B 中, 如图 5、 6 所示, 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和外侧亲水 性片材 72 设置在包括背侧部 A 的腰带部 6a 的端边 61 与吸收体 4 的端边 41 之间的区域的 腰部区域 A1。如图 5、 6 所示, 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和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在宽度方向 (X 方 向 ), 以比吸收性主体 40 的宽度宽, 比侧封部 12、 12 之间的间隔窄的方式延伸。
如图 5、 6 所示, 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和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在长度方向 (Y 方向 ), 从背侧部 A 的腰带部 6a 的端边 61 延伸到不超过折返部 520 的自由端边的区域。如此, 内 侧亲水性片材 71 和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的各个在折返部 520 重叠, 不超过折返部 520 的自 由端边, 由此, 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和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分别不与正面片材 2 接触, 能够防 止排泄的尿、 便不污染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和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第二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B, 例如在用于婴儿的情况下, 如图 5、 6 所示, 内侧亲 水性片材 71 和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在长度方向 (Y 方向 ), 从背侧部 A 的腰带部 6a 的端边 61 越过吸收性主体 40 的端边, 进一步越过吸收体 4 的端边 41, 延伸至吸收体 4 上。此外, 第二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B, 例如在成人使用的情况下, 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和外侧亲水 性片材 72, 在长度方向 (Y 方向 ), 从背侧部 A 的腰带部 6a 的端边 61 延伸至吸收性主体 40 的端边附近。如此, 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和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分别不与吸收性主体 40 重合 的情况下, 能够防止被吸收性主体 40 吸收的尿等分别渗出至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和外侧亲 水性片材 72。 因此, 在由于直至吸收性主体 40 的端部吸收了尿液的状态而增加了穿着者自 重的就寝时等情况下, 更为有效。
第二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B 的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和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均如 图 3、 图 7 所示, 该构成纤维在尿布 1A 的宽度方向 (X 方向 ) 取向。从通过毛管力从肌肤抵 接面一侧迅速将汗移至非肌肤抵接面一侧的观点出发, 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优选使用比内 侧亲水性片材 71 密度更高的材料 ( 参照图 3、 图 7)。
第二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B 中, 如图 6 所示, 腰部弹性部件 8 以在宽度方向 (X 方向 ) 伸展的状态, 设置在背侧部 A 的腰带部 6a 和腹侧部 B 的腰带部 6b 的内部。第二实 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B 中, 如图 5、 图 6 所示, 1 根~ 30 根的糸状的多根腰部弹性部件 8 设 置在构成外包材料 5 的内层片材 51 与外层片材 52 之间, 在长度方向 (Y 方向 ) 断续并列设 置。通过如此设置的腰部弹性部件 8, 分别在包括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和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的背侧部 A 的腰带部 6a 和腹侧部 B 的腰带部 6b 形成褶皱。对第二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B 的形成材料进行说明。
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 1B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 1A 的不同点。没有特别说明的点,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 1A 相同。
作为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和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使用亲水性并且能够进行水的吸 收保持的片材料。作为其例, 可以举出亲水性纤维的片材。作为尿布 1B 的亲水性片材 7, 能够使用利用粘合剂、 热封、 高频密封、 超声波密封等公知的接合方法将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和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相互接合的一体化的片材。
作为构成外包材料 5 的外层片材 51 和内层片材 52, 通常, 只要是一次性尿布等的 吸收性物品使用的材料, 就能够使用, 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 作为外层片材 51 和内层片材 52, 能够使用防水性的无纺布等。
使用上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B 时,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一次性 尿布 1A 得到同样的效果。
接着, 基于图 8 ~ 9, 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进行说明。
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B, 针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A 或第 二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C 的不同点进行说明。没有特别说明的点,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一 次性尿布 1A 或第二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B 同样, 适用第一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A 或 第二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B 的说明。 第三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C( 以下, 称为 “尿布 1C” ), 与尿布 1B 同样, 为内裤型 的一次性尿布 ( 参照图 4、 图 8)。如图 9 所示, 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构成 : 将构成尿布 1C 的 外包材料 5 的外层片材 52 在构成背侧部 A 的腰部区域 A1 和腹侧部 B 的腰部区域 B1 分别 折返而形成的折返部 520。如图 9 所示, 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形成设置在外层片材 52 的肌肤 抵接面一侧的内层片材 51。腰部弹性部件 8 设置在外层片材 52 与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之 间。
第三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C 中, 与第二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B 不同, 具有如 下特征 : 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是构成外包材料 5 的外层片材 52 的折返部 520, 外侧亲水性片 材 72 是构成外包材料 5 的内层片材 51。
针对尿布 1C 进行详细说明。尿布 1C, 如图 8、 图 9 所示, 具备在至吸收性主体 40 的外侧全部区域延伸的外包材料 5。外包材料 5, 如图 8、 图 9 所示, 由外层片材 52 与内层片 材 51 的层积体构成。外层片材 52, 构成尿布 1B 的最外面。内层片材 51 与外层片材 52 邻 接, 设置在尿布 1B 的内面一侧。 第三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C, 该内侧片材 51 是外侧亲水 性片材 72。
如图 8 所示, 内层片材 51( 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和外层片材 52 的侧边部的轮廓为 相同形状, 但是长度方向 (Y 方向 ) 的形状不同。具体如图 9 所示, 外层片材 52, 具有从内 层片材 51( 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的长度方向 (Y 方向 ) 的前后端边分别向前后方向延伸的 延伸部。外层片材 52 的延伸部分别在外包材料 5 的内层片材 51( 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上 设置固定吸收性主体 40 后, 以覆盖吸收性主体 40 的前后端的方式在吸收性主体 40 一侧折 返, 成为折返部 520( 参照图 6)。第三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C, 该折返部 520 为内侧亲水 性片材 71。折返部 520( 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的自由端边, 分别从背侧部 A 的腰带部 6a 的 端边 61 和腹侧部 B 的腰带部 6b 的端边 61 越过吸收性主体 40 的前后两端边, 再分别越过
吸收体 4 的前后两端边 41, 分别延伸至吸收体 4 上 ( 参照图 8、 图 9)。
第三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C 中, 如图 8 所示, 腰部弹性部件 8 以在宽度方向 (X 方向 ) 延伸的状态, 设置在背侧部 A 的腰带部 6a 和腹侧部 B 的腰带部 6b 各个的内部。第 三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C 中, 1 根~ 30 根的糸状的多根的腰部弹性部件 8, 如图 8、 图9 所示, 设置在构成外包材料 5 的内层片 51( 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与外层片材 52 之间, 在长 度方向 (Y 方向 ) 断续地并列设置。通过如此设置的腰部弹性部件 8, 分别在包括内侧亲水 性片材 71( 外层片材 52 的折返部 520) 和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内层片材 51) 的背侧部 A 的 腰带部 6a、 与腹侧部 B 的腰带部 6b 形成褶皱。
第三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C 的形成材料,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裤型一次性尿 布 1A 或第二实施方式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 1B 同样。即, 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与构成外包材 料 5 的外层片材 52 同样, 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与构成外包材料 5 的内层片材 51 同样。
对使用上述的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C 时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第三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C, 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A 或第二实 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B 同样的效果。以下, 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展开型一次性尿布 1A 或 第二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B 不同的效果进行说明。 第三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C, 与尿布 1A 和尿布 1B 的构成部件数目相比较, 比较 少, 因此, 分别形成在背侧部 A 的腰带部 6a 和腹侧部 B 的腰带部 6b 的褶皱比较细, 提高了 肌肤接触感。
第三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C, 与尿布 1A 和尿布 1B 的构成部件数目相比较, 比较 少, 因此, 背侧部 A 的腰带部 6a 和腹侧部 B 的腰带部 6b 的保温性低, 穿着者不容易出汗。
接着, 基于图 10 ~ 13, 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进行说明。
针对第四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D, 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A、 第二 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B 或第三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C 不同的点。没有特别说明的 点,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A、 第二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B 或第三实施方式的一 次性尿布 1C 同样, 适用第一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A、 第二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B 或第 三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C 的说明。
第四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D( 以下, 称为 “1D” ), 与尿布 1B 和尿布 1C 同样, 为 内裤型的一次性尿布 ( 参照图 4、 图 10)。如图 11 所示, 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是构成尿布 1D 的外包材料 5 的、 设置在肌肤抵接面一侧的内层片材 51, 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是构成尿布 1D 的外包材料 5 的、 构成尿布 1D 的最外面的外层片材 52。如图 11 所示, 腰部弹性部件 8 设置 在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内层片材 51) 与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外层片材 52) 之间。
第四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D, 与第二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B 和第三实施方 式的一次性尿布 1C 不同, 具有如下特征 : 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为构成外包材料 5 的内层片材 51, 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为构成外包材料 5 的外层片材 52。
第四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D 中, 如图 10、 图 11 所示, 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内层 片材 51) 和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外层片材 52) 的侧边部的轮廓为相同形状, 在长度方向 (Y 方向 ) 的形状也为相同形状。尿布 1D 中, 如图 12、 图 13 所示, 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内层片 材 51) 和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外层片材 52), 分别在宽度方向 (X 方向 ) 和长度方向 (Y 方 向 ) 相互经由接合部 15 断续地接合。
第四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D 中, 如图 10、 图 11 所示, 腰部弹性部件 8 以在宽度 方向 (X 方向 ) 伸展的状态, 分别设置在背侧部 A 的腰带部 6a 和腹侧部 B 的腰带部 6b 的内 部。尿布 1D 中, 2 根~ 30 根的糸状的多根腰部弹性部件 8, 如图 12、 图 13 所示, 在构成外 包材料 5 的内层片材 51( 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和外层片材 52( 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之间, 以不通过接合部 15 的方式设置, 在长度方向 (Y 方向 ) 断续地并列设置。并且, 第四实施方 式的各腰部弹性部件 8, 如图 10、 图 12、 图 13 所示, 在两侧封部 12、 12 中, 相对于内层片材 51( 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和外层片材 52( 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接合, 两侧封部 12、 12 以外的 部位, 相对于内层片材 51( 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和外层片材 52( 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不接 合。 通过这样设置的腰部弹性部件 8, 分别在包括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内层片材 51) 和外侧 亲水性片材 72( 外层片材 52) 的背侧部 A 的腰带部 6a、 腹侧部 B 的腰带部 6b 各形成褶皱。
第四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D 中, 如图 13 所示, 将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内层片材 51) 与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外层片材 52) 相互接合的接合部 15, 以在宽度方向 (X 方向 ) 和 长度方向 (Y 方向 ) 分别构成列的方式而设置。第四实施方式的尿布 1D 中, 构成宽度方向 (X 方向 ) 的列的接合部 15, 和在宽度方向 (X 方向 ) 伸展状态的弹性部件 8, 在长度方向 (Y 方向 ) 交替设置。 第四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D 中, 如图 12 所示, 在自然状态 ( 不施加外力的状 态 ), 腰部弹性部件 8 收缩, 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内层片 51 材 ) 和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外层 片材 52) 分别形成至各个多根腰部弹性部件 8, 连续延伸的多条褶皱 ( 垄 )16、 16。
第四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D 中, 如图 12 所示, 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内层片材 51) 和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外层片材 52) 的各条褶皱 ( 垄 )16, 以在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 在各褶皱 ( 垄 )16 的突出方向的前端部形成截面圆弧状的凸曲面。该凸曲面, 如图 12 所 示, 在长度方向 (Y 方向 ) 连续延伸。第四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D 中, 如图 12 所示, 在宽 度方向 (X 方向 ) 邻接、 构成长度方向 (Y 方向 ) 的列的接合部 15 彼此间的每个都形成褶皱 ( 垄 )16, 这些褶皱 ( 垄 )16, 在与吸收体 4 重叠的位置不断开, 在长度方向 (Y 方向 ) 连续 延伸。即, 如图 12 所示, 在自然状态 ( 不施加外力的状态 ) 下, 腰部弹性部件 8 收缩, 构成 长度方向 (Y 方向 ) 的列的接合部 15 构成槽 17, 该槽 17 与褶皱 ( 垄 )16 在宽度方向 (X 方 向 ) 交替形成。
第四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D 的形成材料,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裤型一次性尿 布 1A、 第二实施方式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 1B 或第三实施方式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 1C 同样。 即, 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与构成外包材料 5 的内层片材 51 同样, 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与构成 外包材料 5 的外层片材 52 同样。 此外, 接合部 15, 可以通过热熔接接合形成, 也可以通过热 熔型粘接剂等接合形成。
对使用上述的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D 时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第四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D, 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A、 第二实施 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B 或第三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C 同样的效果。以下, 说明与第一实 施方式的展开型一次性尿布 1A、 第二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B 或第三实施方式的一次性 尿布 1C 不同的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D, 如图 12 所示, 通过腰部弹性部件 8, 分别在包括内 侧亲水性片材 71 和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的背侧部 A 的腰带部 6a、 和腹侧部 B 的腰带部 6b 具
有在宽度方向 (X 方向 ) 交替形成褶皱 ( 垄 )16 和槽 17 而形成的褶皱, 外包材料 5 的触感 柔软, 外观非常美观。
第四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D, 如图 12 所示, 腰部弹性部件 8, 在两侧封部 12、 12 以外的部位中, 相对于内层片 51( 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和外层片材 52( 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不接合, 但在构成长度方向 (Y 方向 ) 的列的接合部 15 中, 构成槽 17、 在与各槽 17 的长度方 向 (Y 方向 ) 邻接的接合部 15 之间的区域 D 中, 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内层片材 51) 和外侧 亲水性片材 72( 外层片材 52) 接触。因此, 第四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D 中, 各槽 17 的与 长度方向 (Y 方向 ) 邻接的接合部 15 之间的区域 D 中, 移动至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内层片 材 51) 的汗, 能够有效地移动至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外层片材 52), 能够使汗液有效散发。
本发明的一次性尿布, 不限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A、 第二实施方式 的一次性尿布 1B、 第三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C 和第四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D, 能够适 宜地变更。
例如,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A、 第二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B、 第三 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C 和第四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D 中, 亲水性片材 7, 如图 2、 图 6、 图 9、 图 11 所示, 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和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以邻接的方式设置, 但是在内侧 亲水性片材 71 和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之间也可介设透水性的其他的片材。
此外,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A 中, 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如图 2 所示, 由 相同形状相同大小的 2 个片材形成, 但是 2 个片材不是相同形状相同大小也可以, 例如, 2个 片材内, 非肌肤抵接面一侧的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较大也可以。
此外,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A 中, 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如图 2 所示, 由 2 个片材构成, 2 个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均使用比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正面片材 2) 液体扩散 性更高的材料, 但是仅任一方的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比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正面片材 2) 的 液体扩散性高即可, 若 2 个片材均使用比内侧亲水性片材 71( 正面片材 2) 的液体扩散性高 的材料的情况下, 2 个片材中, 非肌肤抵接面一侧的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也可使用比肌肤抵 接面一侧的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液体扩散性更高的材料。
此外,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A 中, 2 片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均如图 3 所 示, 该构成纤维在尿布 1A 的宽度方向 (X 方向 ) 取向, 但也可以均不在宽度方向 (X 方向 ) 取向, 也可仅在任一个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的宽度方向 (X 方向 ) 取向。
此外, 上次第二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B 中, 构成亲水性片材 7 的内侧亲水性片 材 71 和外侧亲水性片材 72, 如图 5、 6 所示, 相同形状相同大小, 但是不是相同形状相同大小 的片也可以。
实施例
以下, 通过实施例更具体说明本发明, 但本发明不限于这些。
[ 实施例 1]
实施例 1, 作为内侧亲水性片材使用 PP/PE 和 PET/PE 纤维构成的亲水性的热风 (air-through) 无纺布 (25g/m2, 纵宽 60mm× 横宽 100mm), 作为外侧亲水性片材使用 PP 纤 2 维构成的 2 块亲水性纺粘无纺布 (10g/m , 纵宽 60mm× 横宽 120mm)。此外, 作为腰部弹性 部件, 使用 10 根天然橡胶 (470dtex)。实施例 1 中, 在平面设置内侧亲水性片材, 在内侧亲 水性片材上设置外侧亲水性片材的一个, 在一个外侧亲水性片材上, 以 5mm 的间隔并列放置伸展为伸展倍率 200%的 10 根腰部弹性部件, 夹持这些腰部弹性部件, 设置另一个外侧 亲水性片材, 通过通常使用在吸收性物品上的粘合剂将一个外侧亲水性片材和另一个外侧 亲水性片材全面粘接, 由此形成褶皱。
使用的内侧亲水性片材和外侧亲水性片材各个的液扩散面积, 由上述液扩散面积 的测定方法测定。得到的测定值如表 1 所示。测定值, 为 n = 5 的平均值。
[ 实施例 2]
实施例 2, 作为内侧亲水性片材使用 PP 纤维构成的弱亲水性的纺粘无纺布 (19g/ 2 m, 纵宽 60mm× 横宽 100mm), 作为外侧亲水性片材使用 PP 纤维构成的亲水性的 SMMS( 纺粘 / 熔喷 / 熔喷 / 纺粘 )(10g/m2, 纵宽 60mm× 横宽 120mm), 除此以外, 与实施例 1 同样, 制作 褶皱。
使用的内侧亲水性片材和外侧亲水性片材各个的液扩散面积, 与实施例 1 同样测 定。得到的测定值如表 1 所示。测定值, 为 n = 5 的平均值。
[ 实施例 3]
实施例 3, 作为内侧亲水性片材使用加工由 PET/PE 纤维构成的亲水性的热风无 纺布附有凹凸形状的凹凸形状的亲水性热风无纺布 (36g/m2, 纵宽 60mm× 横宽 100mm), 作为外侧亲水性片材使用 PP 纤维构成的亲水性的纺粘无纺布 (10g/m2, 纵宽 60mm× 横宽 120mm), 除此之外, 与实施例 1 同样, 制作褶皱。
使用的内侧亲水性片材和外侧亲水性片材各个的液体扩散面积, 与实施例 1 同样 测定。得到的测定值如表 1 所示。测定值, 为 n = 5 的平均值。
[ 比较例 1]
比较例 1, 作为内侧亲水性片材使用 PP/PE 和 PET/PE 纤维构成的亲水性的热风无 2 纺布 (25g/m , 纵宽 60mm× 横宽 100mm), 作为外侧亲水性片材使用 PP 纤维构成的防水性的 2 纺粘无纺布 (15g/m , 纵宽 60mm× 横宽 120mm), 除此之外, 与实施例 1 同样, 制作褶皱。
使用的内侧亲水性片材和外侧亲水性片材各个的液体扩散面积, 与实施例 1 同样 测定。得到的测定值如表 1 所示。测定值, 为 n = 5 的平均值。
[ 比较例 2]
比较例 2, 作为内侧亲水性片材使用 PP 纤维构成的亲水性的热风无纺布 (10g/m2, 纵宽 60mm× 横宽 100mm), 作为外侧亲水性片材, 使用 PP/PE 和 PET/PE 纤维构成的亲水性的 2 热风无纺布 (25g/m , 纵宽 60mm× 横宽 120mm), 除此之外, 与实施例 1 同样, 制作褶皱。
使用的内侧亲水性片材和外侧亲水性片材各个的液体扩散面积, 与实施例 1 同样 测定。得到的测定值如表 1 所示。测定值, 为 n = 5 的平均值。
[ 比较例 3]
比较例 3, 作为内侧亲水性片材使用 PP/PE 和 PET/PE 纤维构成的亲水性的热风无 2 纺布 (25g/m , 纵宽 60mm× 横宽 100mm), 作为外侧亲水性片材使用醋酸纤维构成的亲水性 2 的织物 (20g/m , 纵宽 60mm× 横宽 120mm), 除此以外, 与实施例 1 同样, 制作褶皱。
使用的内侧亲水性片材和外侧亲水性片材各个的液体扩散面积, 与实施例 1 同样 测定。得到的测定值如表 1 所示。测定值, 为 n = 5 的平均值。
[ 比较例 4]
比较例 4, 作为内侧亲水性片材使用 PET/PP 纤维构成的亲水性的热风无纺布(30g/m2, 纵宽 60mm× 横宽 120mm), 作为外侧亲水性片材使用 PET/PP 纤维构成的亲水性的 2 热风无纺布 (25g/m , 纵宽 60mm× 横宽 70mm), 除此以外, 与实施例 1 同样, 制作褶皱。
使用的内侧亲水性片材和外侧亲水性片材各个的液体扩散面积, 与实施例 1 同样 测定。得到的测定值如表 1 所示。测定值, 为 n = 5 的平均值。
[ 性能评价 ]
对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制作的褶皱, 用以下方法, 测定液体的扩散性。 得到的结果如 表 1 所示。
使用 KATO TECH 公司生产的测定装置 (KES-F7 THERMO LABOII), 测定各实施例和 各比较例的褶皱各个的内侧亲水性片材一侧的面 ( 相当于肌肤抵接面侧, 表 1 中简记为 “肌 肤侧” ) 和外侧亲水性片材一侧的面 ( 相当于非肌肤抵接面侧, 表 1 中简记为 “外侧” ) 的水 2 吸水前 ( 以下, 也称干燥时 ) 的最大热吸收速度 qmax(kW/m ) 的值。得到的结果如表 1 所 示。测定值为 n = 3 的平均值。
接着, 在水平面上设置丙烯酸树脂板 ( 纵宽 150mm× 横宽 150mm), 在丙烯酸树脂 板上, 设置各实施例、 各比较例的褶皱。 此时, 留意在丙烯酸树脂板侧设置内侧亲水性片材。 各实施例、 各比较例的褶皱中央, 即, 在外侧亲水性片材的丙烯酸树脂板的相反侧的面上的 中央, 放置 1.0kPa 的重物, 各实施例, 各比较例的褶皱的内侧亲水性片材与丙烯酸树脂板 之间, 注入 0.5ml 的水。注水后, 使各实施例、 各比较例的褶皱伸展直至褶皱停止延伸, 其 后, 使之再次缩回到原来的状态。上述行为继续进行 5 次。测定 5 次伸缩后 ( 以下, 也称吸 水伸缩后 ) 的各实施例、 各比较例的各褶皱的内侧亲水性片材一侧的面 ( 肌肤侧 ) 和外侧 亲水性片材一侧的面 ( 外侧 ) 的最大热吸收速度 qmax(kW/m2) 的值。得到的结果如表 1 所 示。测定值为 n = 3 的平均值。
接着, 求出各实施例和各比较例的各褶皱的吸水伸缩后的 qmax(kW/m2) 的值和干 燥时 qmax(kW/m2) 的值的差 Δqmax(kW/m2) 的值。得到的结果如表 1 所示。
这里, qmax 值是指, 在一定面积、 一定质量的热板蓄积规定的热量, 其为接触试样 表面即刻之后, 蓄积的热量向低温侧的试样移动的热流量的峰值, qmax 值越大穿着时被夺 取的体温越大, 接触冷感越高。 本说明书中的各实施例和各比较例中, 接触冷感与注入的水 在各片材中扩散的水分量极其相关。因此, 测定干燥时 qmax 值和吸水伸缩后的 qmax 值的 2 试样如果相同, Δqmax(kW/m ) 值越大, 意味着水分量增加越多。
表1
如表 1 所示的结果可知, 实施例 1 ~ 3 的褶皱中, 外侧的 Δqmax(kW/m2) 值比肌肤 侧的 Δqmax(kW/m2) 值大, 可知注入内侧亲水性片材的水向外侧亲水性片材移动。与其相 比, 比较例 1 ~ 4 的褶皱中, 与实施例 1 ~ 3 的褶皱相反, 肌肤侧的 Δqmax(kW/m2) 值大, 可 知注入内侧亲水性片材的水难以向外侧亲水性片材移动, 留在内侧亲水性片材内。
因此, 具备实施例 1 ~ 3 的褶皱的一次性尿布, 吸收到内侧亲水性片材的汗, 容易 向外侧亲水性片材移动, 难以成为湿润状态, 因此难以在肌肤上发生痱子等。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 汗的扩散性高, 因此, 能够减轻湿疹、 痱子、 斑疹等的发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