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燃机及内燃机带动的机器的护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护框围住的内燃机带动机械装置.
背景技术
这种护框式内燃机带动机械装置搬运轻便,因为构成护框的框架结构很简单,因此广泛用于室外作业。
通常、内燃机带动地机械装置上,内燃机及其带动的机器的上面有一只大油箱,以便延长连续工作时间并使它适合野外作业。
日本实用新型专利公告No.Hei7-24922所述的普通护框式内燃机带动机械装置示于图9、图10,图9是其正视图,而图10是其顶视图。
护框02是一弯成平行六面体的平面直角环形的管子框架,其正视图呈U形。
换句话说,护框02有前后二根沿左右方向水平分布的构件03F和03R(左右水平构件),它们的两端分别垂直向上而形成4根垂直构件04F、04F、04R、04R,这4根垂直构件按左侧和右侧开,其上端部分别由左边和右边两根沿前后方向水平分布的构件05L、05R连接(前后水平构件)。
在上述的护框02内,右侧放着一台内燃机010,左侧放着一台内燃机带动的机器011,在内燃机010和它带动的机器011的上面空间中放着一只油箱012。
在护框02的前侧面上左右二根垂直构件04F、04F的中间有一根油箱的前支承构件06,在护框02的后侧面上左右二根垂直构件04R、04R的预定高度上有二个互相面对的支承凸块07、07,它们支承着油箱后支承构件08的两端。
油箱012从上面看是矩形,其外侧面围着一凸缘012a。如图10所示,在凸缘012a的前端贴着隔振橡胶013,而油箱的后支承构件08附着到凸缘012a的后面段,中间隔着隔振橡胶。将凸缘012a的前面段从护框02的后上方放到油箱的前支承构件08上,经由防振橡胶013支承;而通过防振橡胶附着到凸缘012a后面段的油箱后支承构件08的左右端则由支承凸块07、07支承,并用螺钉固定。
上述护框式内燃机带动机械装置的油箱012的固定是简单的,但由于油箱上面是敞开的,没有防护构件保护油箱012,因此必须安放外加保护件保护油箱上部分,使在现场,或包装状况下运输,或操作时不会与其他机器部件相碰撞。
如果在左边和右边的前后水平构件05L、05R之间架上几根保护构件来保护油箱012,则从护框02的后上方装油箱012就十分困难,因为会被挡住。如果油箱尺寸大时就更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前文而产生的。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护框式内燃机带动机械装置的护框,其油箱容易装上支承强度足够,同时放在护框内占据整个上部空间的大油箱,其上面部分可得到保护。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供一种内燃机及内燃机带动的机器的护框,具有由水平及垂直构件构成的大致为平行六面体的空间,该空间可容置内燃机及内燃机带动的机器并使其在其中左右任意设置,该护框还具有内燃机油箱的支撑装置,并且内燃机及内燃机带动的机器的上方构成可设置油箱的空间,所述的油箱从上往下看,大致呈矩形,并沿其外周侧面有凸缘,其特征在于,在安置所述油箱的上方,于所述护框的上端设有保护构件,在该护框的垂直构件之间,沿左右水平方向,分别架设有油箱的前支撑构件和后支撑构件,并在该护框的垂直构件之间,沿前后水平方向分别架设有油箱的左支撑构件和右支撑构件,以及,所述左支撑构件和右支撑构件中,至少一个是可拆装的。
另外,所述的护框上,所述油箱的前、后支撑构件的至少一个可沿水平方向设有长的油箱支撑轨。
在所述的护框的一侧,还可设置有控制仪表板,所述的油箱支撑轨由所述的控制仪表板弯成。
最好,所述支撑轨上设有隔振橡胶。
有利的是,在所述支撑构件上向护框内水平凸设有支座。并且最好所述支座上端面设有隔振橡胶。
优选地,所述保护构件为杆状构件,该保护构件连接到护框左右侧的上端部。所述保护构件可为两个,该两个保护构件的间距小于护框底部的间距。
所述保护构件与护框的水平及垂直构件构成的护框整个上部空间可供所述油箱占据。
或者说,所述保护构件与护框的水平及垂直构件构成了可供所述油箱占据的护框整个上部空间。
由于保护构件在护框内位于油箱上面,所以油箱上面部分受到此保护构件的保护。
因为油箱是从护框的左边开口或右边开口水平插进去的,同时凸缘的前面段和后面段支承在油箱支承轨或油箱支承构件上,并在预定位置固定而使油箱在护框内占据其整个上部空间,所以装油箱时不会受到保护构件的妨碍,装配工作容易进行。
此外,因为油箱插进护框时凸缘的前面段和后面段支承在油箱支承轨或油箱支承构件上,所以如果首先只把前后两凸缘段搁在油箱支承轨或油箱支承构件上,那末以后只要推动油箱就可。因此,即使油箱大而重,装配工作的劳动量也降低了。
油箱装进护框时油开关在后面,即与油开关相反的一侧在前头,所以,向下伸出的油开关不会与内燃机及工作机器相碰。此外,油箱装毕后,油开关在内燃机附近,因此,管子连接很简单。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情况,在上述护框式内燃机带动机械装置中,左右两油箱支承构件均介于两垂直构件之间,且沿前后方向水平延伸,因此,油箱凸缘的左右两段支在油箱的左右支承构件上,左右油箱支承构件之一的内燃机侧那根是可拆的,因而可在油箱插入护框内之后再固定到两垂直构件中间。
油箱由左右两根油箱支承构件支承在左右框架上,并由前后两油箱支承构件支承在凸缘的前后段上,因此,油箱的支承结构能支承的重量大,且在运输和搬运时能承受冲击。
油箱装配时是从护框的内燃机侧开口放入的,因此左右两油箱支承构件内燃机侧的那一根是拆掉的,所以安装起来很容易,不会被护框挡住。
按照本发明还有一种情况,上述的护框式内燃机带动机械装置,其在油箱上方的保护构件有几根杆状构件,将护框左右两侧的上端部分连接起来,于是油箱得到杆状构件组成的简单结构的保护,而护框本身也因此杆状构件而加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护框式内燃发电机整机的透视图;
图2是该护框式内燃发电机护框框架结构的透视图;
图3是该框架结构的正视图;
图4是该框架结构局部省略时的平面图;
图5是该框架结构的左侧视图,图中油箱的左侧支承构件已拆除。
图6是整个护框式内燃发电机装置的正视图;
图7是其顶视图;
图8是该护框式内燃发电机装置的左侧视图,其中油箱的左支承构件用点划线表示;
图9是普通护框式内燃发电机装置的正视图;
图10是其顶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对本发明的一个推荐实施例参照图1至图8作说明。在此实施例中本发明应用于一护框式内燃发电机,以发电机作为发动机驱动的机器。
图1是一透视图,示出了此护框式内燃发电机装置1的全貌,而图2中的透视图示出了包括护框20在内的框架结构。
在护框20中,左侧是内燃机2,右侧是与内燃机2的输出轴直接连接的发电机3,油箱4位于内燃机2及发电机3上方的空间内,其顶面呈矩形。
内燃机2有一水平放置的曲轴,一向后上方倾斜的气缸,还有一位于左端的反击起动器10。在反击起动器10的背后有一空气过滤器11。空气过滤器11和气缸20之间是进气系统,它包括汽化器、进气管。在发电机背后是一排气系统,它包括排气管、消音器等。
内燃发电机装置的前后左右方向参见图1上面部分所指。
油箱4是一矩形的扁平壳体,沿其外侧面凸出一凸缘5,其上表面中央有一供油接口,上面还有一带螺纹的油盖,油箱底面左侧边缘处向下伸出一油开关7。此油开关7位于内燃机2的左外侧,从油开关7伸出一根供油软管接到汽化器。
上述诸多设备由护框20围住并加以支持。护框20呈平行六面体,由一平面直角环形管子框架弯曲而成。从图2至图5可见其正视图呈U形。
换句话说,护框20有前后两根沿左右方向分布的水平构件21F、21R(左右水平构件),它们的两端分别向下弯曲,伸出4根垂直的构件22F、22F、22R、22R,左右二根沿前后方向的水平构件(前后水平构件)分别布置在左右两侧与相对的前后垂直构件连接。
前后两根沿左右方向水平布置的保护构件24F、24R位于左右两根前后方向水平布置的构件23R、23L之间。保护构件24F、24R的两端分别焊接到前后两根水平构件23L、23R上。
前后两根保护构件24F、24R之间的间距比护框底部前后两根左右方向的水平构件21F、21R的间距狭,且此保护构件24F、24R位于油箱4的上方,如图1所示,以便保护油箱顶面并增强护框20。
位于护框底部前后两根左右方向水平构件21F、21R中间布置着左右两条主要部件的撑板25R、25L,它们的上面通过装配件26支支撑着内燃机2和发电机3。
固定夹27、27位于前面两根垂直构件22F、22F的规定高度并向里伸出,而控制仪表板30的两端用螺钉固定到固定夹27、27上。
控制仪表板30是矩形的,其左右方向较长且是垂直安放。控制仪表板30的上下边30a、30b弯成U形,如图2和图5所示,向后伸的弯成的上侧面沿左右方向水平伸长,形成一长的油箱支承轨31。
油箱的后支承构件32位于两根后垂直构件22R、22R之间与控制仪表板30的上侧面30a相对齐的位置上。油箱的后支承构件32在给定位置上有左右两个向里水平伸出的安装支座33、33。
油箱的右支承构件34布置在右侧的前后两垂直构件22F、22R之间,和油箱后支承构件32处于同一高度。油箱右支承构件34上有两安装支座35、35,它们在预定的前后两个位置上并向左(向里)伸出。
在左侧的前后两根垂直构件22F、22R上伸出托座36、36,它们互相对齐且高度与油箱后支承构件32及右支承构件34相同。油箱左支承构件37被前后托座36、36作可拆支承。
油箱左支承构件37是方管做的,它的前端小孔配合到前侧托座36而斜钻的后端小孔则从左边套到后侧托座36。油箱左支承构件37在前后端由托座36、36支承并用螺钉40、40从左拧入托座固定。
安装支座38、39贴到油箱左支承构件37的内侧面(右侧面)。在前端的安装支座38垂直地贴到左支承构件37的表面,而后端的安装支座39向后倾斜。
一长条隔振橡胶41沿油箱支承轨31的边缘贴到支承轨的顶面,而在油箱后支承构件的安装支座33、33的上表面贴有防振橡胶42、42(图8)。
组装时,先将内燃机2和发电机3通过固定件26支承到主要部件撑板25L、25R上并固定,然后将进气及排气系统的其它设备装到护框20内。于是,除了上面空间外,护框20的其余地方都被占据。
控制仪表板30的外表面上装上各种仪表,操作开关等,而内表面有调节器45。
当油箱左支承构件37被拆卸,在护框20左侧面上面部分形成一开口时,油箱便可从此开口水平地插入护框20内。
这时,从油箱4上卸下油盖6,使它不会与前后方向的水平构件23L相碰,同时使油开关7定位在左侧。凸缘5的前面段搁在油箱支承轨31上而其后面段搁在油箱后支承构件32的安装支座33上,中间插入防振橡胶41、42。
这时,油箱左支承构件37放在从垂直构件22F、22R上伸出的前后两托座36、36之间,将护框20的左侧开口封上。因此,油箱4的凸缘5的左侧段便支承在油箱左支承构件37的安装支座38、39上,中间垫上防振橡胶52。
然后拧紧螺栓51、53,油箱4便固定到护框20上。凸缘5由油箱支承轨31,油箱后支承构件32的安装支座33、33,油箱右支承构件34的安装支座35、35,和油箱左支承构件37的安装支座38、39共同支承,中间垫上防振橡胶41、42、50、52。此后,将油盖6拧到供油接口上并将供油软管8接到油开关7上。
如上文所述,油箱4由整个围绕的凸缘5支托,因此即使油箱又大又重也能可靠地支承,且在运输或搬动时油箱支承结构也能承受足够大的冲击。
放入护框20内的油箱4,其上面部分被保护构件24F、24R覆盖,油箱20的上表面受到保护。
由于油箱4是从护框20靠近内燃机2的一侧的水平地插入的,且凸缘5的前后段支承在油箱支承轨31和油箱后支承构件32的安装支座33,33上,并固定在规定位置,所以装油箱时不会被油箱4上面的保护构件24F、24R挡住。此外,由于油箱4插进护框20时靠的是凸缘5的前后两段支托,所以如果起先有油箱支承轨31和油箱后支承构件32的安装支座33支承着凸缘5,随后即可靠推动力将油箱5插入。所以,尽管油箱4很大以致占据了护框20的整个上部空间,装配工作做起来很容易。
由于油箱4插进护框20时与油开关7相反的一端在前头,所以在很简单地装好油箱4之后,向下伸出的油开关7不会碰到内燃机、发电机(工作机)3和燃油系统的管路。
油箱4衬垫用防振橡胶,因此从护框20传来的振动被吸收,油箱受到的振动不大。
如图6、7所示,护框20右侧凸出U形支承构件60、61,其上,连接一块撑板62,蓄电池65就用固定金属棒63固定到撑板62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