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2020081620.3 (22)申请日 2020.01.15 (73)专利权人 厦门瑞固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杏林锦 园西二路500号厂房3第四层 (72)发明人 钟子清 (74)专利代理机构 厦门一品恒润知识产权代理 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45 代理人 夏钰 (51)Int.Cl. B65G 47/64(2006.01) B65G 13/12(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顶升移载机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机械加
2、工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顶升移载机, 包括底座、 顶升机构 和输送机构; 所述顶升机构包括多组的顶升组 件, 所述顶升组件包括往复件、 转轴、 支撑臂和支 撑座, 所述往复件和支撑座连接底座上, 所述转 轴与支撑座转动连接; 所述支撑臂包括连接端、 自由端和转动部, 所述转动部与转轴固定连接, 所述连接端与往复件转动连接, 所述自由端上设 置有滚轮; 所述输送机构包括框架、 送料辊和驱 动电机, 所述框架的下表面与顶升组件的滚轮相 抵, 所述驱动电机带动送料辊转动; 本实用新型 通过多组的顶升组件的设置, 能够通过往复件带 动支撑臂的转动, 实现自由端高度的变化, 进而 自由端的高度变化带动
3、输送机构的高度变化, 实 现顶升。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CN 211895003 U 2020.11.10 CN 211895003 U 1.一种顶升移载机, 其特征在于, 包括底座、 顶升机构和输送机构; 所述顶升机构包括多组的顶升组件, 所述顶升组件包括往复件、 转轴、 支撑臂和支撑 座, 所述往复件和支撑座连接底座上, 所述转轴与支撑座转动连接; 所述支撑臂包括连接 端、 自由端和转动部, 所述转动部与转轴固定连接, 所述连接端与往复件转动连接, 所述自 由端上设置有滚轮; 所述输送机构包括框架、 送料辊和驱动电机, 所述框架的下表面与顶升组件的滚轮相 抵, 所述送料辊
4、设置在框架上, 所述驱动电机设置在框架上, 所述驱动电机带动送料辊转 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升移载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自由端与转动部的间距小于连 接端与转动部之间的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升移载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的边沿上设置有多个的限 位柱, 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与限位柱对应的限位套筒, 所述限位套筒套设在限位柱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升移载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升移载机还包括支撑柱和辅 助架, 所述辅助架为井字形, 所述辅助架公告支撑柱连接在底座上; 所述输送机构上设置有 与辅助架对应的容纳空间; 所述辅助架的最高点与输送机构处于下止点时送料辊的最高
5、处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升移载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料辊包括两个的主辊和两排 的副辊组, 所述副辊组包括多个的副辊, 所述主辊和副辊平行设置; 两排所述副辊设置在两 个的主辊之间, 两排所述副辊并排设置; 所述驱动电机与主辊和副辊传动连接。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211895003 U 2 一种顶升移载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机械加工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顶升移载机。 背景技术 0002 在自动化生产输送线上, 很多需要相互垂直方向的输送, 顶升移载机是一种安装 在输送线中间, 将工件送到高于原输送面的机器。 0003 常用的顶升移载机一般采用
6、油缸、 气缸或或者电机偏心轮来实现顶升输出。 但是, 在工件较重时, 一般的顶升移载机难以满足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 满足重型工件使用的顶升移载机。 0005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 提供一种顶升移载机, 包括底座、 顶升机构和输送机构; 0007 所述顶升机构包括多组的顶升组件, 所述顶升组件包括往复件、 转轴、 支撑臂和支 撑座, 所述往复件和支撑座连接底座上, 所述转轴与支撑座转动连接; 所述支撑臂包括连接 端、 自由端和转动部, 所述转动部与转轴固定连接, 所述连接
7、端与往复件转动连接, 所述自 由端上设置有滚轮; 0008 所述输送机构包括框架、 送料辊和驱动电机, 所述框架的下表面与顶升组件的滚 轮相抵, 所述送料辊设置在框架上, 所述驱动电机设置在框架上, 所述驱动电机带动送料辊 转动。 0009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多组的顶升组件的设置, 能够通过往复件带动 支撑臂的转动, 实现自由端高度的变化, 进而自由端的高度变化带动输送机构的高度变化, 实现顶升, 并且滚轮的设置, 能够降低摩擦力, 提升顶升效果。 附图说明 0010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顶升移载机的结构示意图; 0011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
8、顶升移载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2 标号说明: 1、 底座; 2、 顶升机构; 21、 往复件; 22、 转轴; 23、 支撑臂; 24、 支撑座; 25、 滚轮; 26、 限位套筒; 3、 输送机构; 31、 框架; 32、 主辊; 33、 副辊; 34、 辅助架; 35、 限位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13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 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 合附图予以说明。 0014 请参照图1和图2所示,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顶升移载机, 包括底座1、 顶升机构2和输 送机构3; 说明书 1/3 页 3 CN 211895003 U 3 0015 所述顶升机构2包
9、括多组的顶升组件, 所述顶升组件包括往复件21、 转轴 22、 支撑 臂23和支撑座24, 所述往复件21和支撑座24连接底座1上, 所述转轴22与支撑座24转动连 接; 所述支撑臂23包括连接端、 自由端和转动部, 所述转动部与转轴22固定连接, 所述连接 端与往复件21转动连接, 所述自由端上设置有滚轮25; 0016 所述输送机构3包括框架31、 送料辊和驱动电机, 所述框架31的下表面与顶升组件 的滚轮25相抵, 所述送料辊设置在框架31上, 所述驱动电机设置在框架31上, 所述驱动电机 带动送料辊转动。 0017 从上述描述可知, 通过多组的顶升组件的设置, 能够通过往复件21带动支
10、撑臂23 的转动, 实现自由端高度的变化, 进而自由端的高度变化带动输送机构 3的高度变化, 实现 顶升, 并且滚轮25的设置, 能够降低摩擦力, 提升顶升效果。 0018 进一步的, 所述自由端与转动部的间距小于连接端与转动部之间的间距。 0019 从上述描述可知, 通过自由端与转动部的间距小于连接端与转动部之间的间距, 通过杠杆原理, 能够提升做功的力, 保证顶升效果。 0020 进一步的, 所述框架31的边沿上设置有多个的限位柱35, 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与限 位柱35对应的限位套筒26, 所述限位套筒26套设在限位柱35上。 0021 从上述描述可知, 限位柱35和限位套筒26, 能够保
11、证顶升过程中的稳定性。 0022 进一步的, 所述顶升移载机还包括支撑柱和辅助架34, 所述辅助架34为井字形, 所 述辅助架34公告支撑柱连接在底座1上; 所述输送机构3上设置有与辅助架34对应的容纳空 间; 0023 所述辅助架34的最高点与输送机构3处于下止点时送料辊的最高处相同。 0024 从上述描述可知, 通过辅助架34的最高点与输送机构3处于下止点时送料辊的最 高处相同, 能够上在上料时, 避免重量骤变而导致框架31的形变。 0025 进一步的, 所述送料辊包括两个的主辊32和两排的副辊33组, 所述副辊 33组包括 多个的副辊33, 所述主辊32和副辊33平行设置; 两排所述副辊
12、33 设置在两个的主辊32之 间, 两排所述副辊33并排设置; 0026 所述驱动电机与主辊32和副辊33传动连接。 0027 从上述描述可知, 通过主辊32和副辊33的设置, 数量较多的副辊33能够提供更好 的支撑效果, 而位于两端的主辊32方便货物的进入。 0028 实施例一 0029 一种顶升移载机, 包括底座、 顶升机构和输送机构; 0030 所述顶升机构包括多组的顶升组件, 所述顶升组件包括往复件、 转轴、 支撑臂和支 撑座, 所述往复件和支撑座连接底座上, 所述转轴与支撑座转动连接; 所述支撑臂包括连接 端、 自由端和转动部, 所述转动部与转轴固定连接, 所述连接端与往复件转动连接
13、, 所述自 由端上设置有滚轮; 0031 所述输送机构包括框架、 送料辊和驱动电机, 所述框架的下表面与顶升组件的滚 轮相抵, 所述送料辊设置在框架上, 所述驱动电机设置在框架上, 所述驱动电机带动送料辊 转动。 0032 所述自由端与转动部的间距小于连接端与转动部之间的间距。 0033 所述框架的边沿上设置有多个的限位柱, 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与限位柱对应的限位 说明书 2/3 页 4 CN 211895003 U 4 套筒, 所述限位套筒套设在限位柱上。 0034 所述顶升移载机还包括支撑柱和辅助架, 所述辅助架为井字形, 所述辅助架公告 支撑柱连接在底座上; 所述输送机构上设置有与辅助架对应
14、的容纳空间; 0035 所述辅助架的最高点与输送机构处于下止点时送料辊的最高处相同。 0036 所述送料辊包括两个的主辊和两排的副辊组, 所述副辊组包括多个的副辊, 所述 主辊和副辊平行设置; 两排所述副辊设置在两个的主辊之间, 两排所述副辊并排设置; 0037 所述驱动电机与主辊和副辊传动连接。 0038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 凡是 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 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 域, 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说明书 3/3 页 5 CN 211895003 U 5 图1 说明书附图 1/2 页 6 CN 211895003 U 6 图2 说明书附图 2/2 页 7 CN 211895003 U 7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