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40 ,大小:1.19MB ,
资源ID:823786      下载积分:3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d-82378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信号传输用通信体和耦合器.pdf)为本站会员(t****)主动上传,专利查询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专利查询网(发送邮件至2870692013@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信号传输用通信体和耦合器.pdf

1、10申请公布号CN102365828A43申请公布日20120229CN102365828ACN102365828A21申请号201080013812X22申请日20100326200908671820090331JP200927624420091204JP201001439220100126JPH04B5/02200601H01L21/822200601H01L27/0420060171申请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地址日本京都府72发明人天野信之辻政则三船洋嗣74专利代理机构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021代理人张远54发明名称信号传输用通信体和耦合器57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信号传输用通信体

2、和耦合器,能缩小占有面积且实现薄型化。在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1中,构成了基板11的下表面地线电极12、上表面的信号传输用线路13、和基于基板11的基底部10。在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1中,构成了平行于所述基底部10的矩形板状的耦合用平面导体21。在耦合用平面导体21和基底部10之间,设有由柱状导体22形成的电感器电路。此外,在耦合用平面导体21和基底部10之间,由基于柱状导体32、42的电感器和基于平面导体31、41的电容器分别构成了LC串联电路LC1、LC2。30优先权数据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20110926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PCT/JP2010/0553182010032687

3、PCT申请的公布数据WO2010/113776JA20101007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14页附图24页CN102365849A1/1页21一种信号传输用通信体,具备基底部,形成了信号传输用线路和地线电极;耦合用平面导体,呈平行于所述基底部的平面状;电感器电路,连接在所述耦合用平面导体和所述信号传输用线路之间;和LC串联电路,连接在所述耦合用平面导体的一部分和所述地线电极之间,且串联连接了电容器和电感器,所述电感器电路配置在所述耦合用平面导体和所述基底部之间,所述LC串联电路配置在所述耦合用平面导体和所述基底部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

4、述的信号传输用通信体,其中,所述基底部、所述耦合用平面导体、所述电感器电路和所述LC串联电路构成为通过层叠多个电介质层和多个导体层而形成的多层基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传输用通信体,其中,所述基底部是安装所述耦合用平面导体、所述电感器电路和所述LC串联电路的安装基板,在所述安装基板形成了在所述耦合用平面导体对置的区域具有开口部的地线电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信号传输用通信体,其中,所述耦合用平面导体、所述电感器电路和所述LC串联电路构成为一个模块。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信号传输用通信体,其中,形成了所述地线电极的层为2层以上,在各地线电极的开口部之中最靠近于所述耦合用平面导体的开口

5、部的大小是最小的。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信号传输用通信体,其中,所述LC串联电路的所述电容器具备与所述耦合用平面导体平行对置的平面导体,所述平面导体相对于所述耦合用平面导体的中心形成为旋转对称形状,所述电感器电路相对于所述平面导体的中心配置在对称位置。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信号传输用通信体,其中,所述电感器电路具备螺旋状的导体,该螺旋状的导体沿着与所述基底部平行或垂直的面盘旋。8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信号传输用通信体,其中,所述LC串联电路的所述电感器具备螺旋状的导体,该螺旋状的导体沿着与所述基底部平行或垂直的面盘旋。9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信号传输用通信体

6、,其中,所述LC串联电路的所述电容器具备多个平面导体,该多个平面导体以平行于所述基底部的面状展宽,在相对置的部分产生电容。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信号传输用通信体,其中,所述电感器电路或所述LC串联电路的至少一方由安装于所述基底部的芯片元件构成。11一种耦合器,在发送侧和接收侧分别至少各具备一个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的所述信号传输用通信体,并且在非接触状态下使所述耦合用平面导体彼此对置。权利要求书CN102365828ACN102365849A1/14页3信号传输用通信体和耦合器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在靠近状态下进行通信的信号传输装置用的通信体和在靠近状态下彼此耦合的耦合器。

7、背景技术0002作为本发明的现有技术文献例如有专利文献1。0003图1是专利文献1示出的通信体的立体图。在绝缘体的隔离器109的上下各表面形成耦合用电极108和折叠状的短截线103,耦合用电极108经由隔离器109内的通孔PLATEDTHROUGHHOLE110连接于短截线103的中央部分。在印刷基板101上,形成有从收发电路模块105引出的信号线图案、和经由印刷基板101内的通孔106与地线导体102连接的导体图案112。在将隔离器109安装于印刷基板101上时,短截线10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信号线图案111和导体图案112。0004图2是使用2个图1所示的通信体构成的通信装置的等效电路图。收

8、发电路模块105与耦合用电极108之间的电感器L110是由图1所示的通孔110形成的电感器。此外,在连接电感器L110的线与地线之间分流连接的电感器L103是由图1所示的短截线103产生的电感器。0005现有技术文献0006专利文献0007专利文献1JP特开2008154267号公报发明内容0008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0009但是,图1所示的现有的通信装置中存在以下的问题。0010A为了调整频率需要在印刷基板上形成折叠状的短截线,在印刷基板上需要相应的空间。0011B为了在收发中得到良好的耦合特性,连接于耦合用电极的通孔柱状导体需要规定的高度长度。例如45GHZ的频带需要3MM以上的高度,从

9、而难以实现薄型化。0012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提供一种缩小占有面积且实现薄型化的信号传输用通信体和耦合器。0013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0014本发明的信号传输用通信体,其特征在于,具备0015基底部,形成了信号传输用线路和地线电极;耦合用平面导体,呈平行于所述基底部的平面状;电感器电路,连接在所述耦合用平面导体和所述信号传输用线路之间;和LC串联电路,连接在所述耦合用平面导体的一部分规定位置和所述地线电极之间,且串联连接了电容器和电感器,0016所述电感器电路配置在所述耦合用平面导体和所述基底部之间,所述LC串联电说明书CN102365828ACN102365849A2/14页4路配置

10、在所述耦合用平面导体和所述基底部之间。0017所述基底部、所述耦合用平面导体、所述电感器电路和所述LC串联电路构成部构成为例如通过层叠多个电介质层和多个导体层而形成的多层基板。0018所述基底部是安装例如所述耦合用平面导体、所述电感器电路和所述LC串联电路的安装基板,在所述安装基板形成了在所述耦合用平面导体对置的区域具有开口部的地线电极。0019所述耦合用平面导体、所述电感器电路和所述LC串联电路构成为例如一个模块。0020例如,形成了所述地线电极的层为2层以上,在各地线电极的开口部之中最靠近于所述耦合用平面导体的开口部的大小是最小的。0021所述LC串联电路的所述电容器具备与所述耦合用平面导

11、体平行对置的平面导体,所述平面导体相对于所述耦合用平面导体的中心形成为旋转对称形状,所述电感器电路相对于所述平面导体的中心配置在对称位置。0022所述电感器电路构成部例如具备螺旋状的导体,该螺旋状的导体沿着与所述基底部平行或垂直的面盘旋。0023所述LC串联电路构成部例如具备螺旋状的导体,该螺旋状的导体沿着与所述基底部平行或垂直的面盘旋。0024所述LC串联电路构成部例如具备多个平面导体,该多个平面导体以平行于所述基底部的面状展宽,在相对置的部分产生电容。0025所述电感器电路构成部或所述LC串联电路构成部的至少一方例如由安装于所述基底部的芯片元件构成。0026发明效果0027根据本发明,达到

12、了以下的效果。0028A能够基于由LC串联电路构成部的电容分量和电感分量的大小所得到的谐振频率,在收发透过特性的希望的频率处设置衰减极点。通过在用于通信的频带以外的低频侧或高频侧或其双方设定衰减极点,能够得到希望的使用频率的带通特性。0029B所述基底部、所述耦合用平面导体、所述电感器电路和所述LC串联电路构成为通过层叠多个电介质层和多个导体层而形成的多层基板,从而能够以一般的多层基板的工艺容易地进行制造。0030C不需要在电介质基板上形成专利文献1所示的那种折叠状短截线,能够缩小占有面积。0031D安装基板的地线电极在与耦合用平面导体对置的区域具有开口部,由此降低了在耦合用平面导体与地线电极

13、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因此能够抑制因安装基板的厚度和电容率的不同而引起的特性变动。0032E特别是在形成了地线电极的层为2层以上,且在各地线电极的开口部之中最靠近于耦合用平面导体的开口部的大小是最小的时,可更有效地降低因安装基板的厚度尺寸和电容率的不同而引起的特性变动。0033F由于所述LC串联电路的电容器具备与所述耦合用平面导体平行对置的平面导体,该平面导体相对于所述耦合用平面导体的中心形成为旋转对称形状,所述电感器电路相对于所述平面导体的中心配置在对称位置,从而可抑制在2个信号传输用通信体的耦说明书CN102365828ACN102365849A3/14页5合用平面导体彼此对置的状态下针对面

14、内方向的位置偏移的特性变动。0034G所述电感器电路构成部或所述LC串联电路构成部中具备螺旋状的导体,由此每单位体积的电感分量变大,能够降低耦合用平面导体的位置,能够实现通信体的薄型化。此外,能够在单位体积内在更宽的范围中设定用于形成衰减极点的电感分量。0035H通过在所述LC串联电路构成部中构成多个平面导体,由此每单位体积的电容分量变大,能够降低耦合用平面导体的位置,能够实现通信体的薄型化。此外,能够在单位体积内在更宽的范围中设定用于形成衰减极点的电容分量。附图说明0036图1是专利文献1示出的通信体的立体图。0037图2是使用2个图1所示的通信体构成的通信装置的等效电路图。0038图3A是

15、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1的立体图,图3B是其主要部分的剖视图。0039图4是图3所示的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1的等效电路图。0040图5A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耦合器301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5B是耦合器301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0041图6是图5所示的耦合器301的等效电路图。0042图7A是表示从第1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1的微带线观察耦合器301的反射特性的频率特性的图。图7B是表示从第1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1的微带线向第2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2的微带线的透过特性的频率特性的图。0043图8A是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耦合器302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8B是耦合器302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004

16、4图9是图8所示的耦合器302的等效电路图。0045图10A是表示从第1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3的微带线观察耦合器302的反射特性S参量的S11的频率特性的图。图10B是表示从第1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3的微带线向第2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4的微带线的透过特性的频率特性的图。0046图11A是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耦合器303的部分立体图。图11B是耦合器303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0047图12A是表示从第1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5的微带线观察耦合器303的反射特性S参量的S11的频率特性的图。图12B是表示从第1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5的微带线向第2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6的微带线的透过特性的频率特性的图

17、。0048图13A是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7的立体图。图13B是在图13A中从XZ面观察Y轴方向的透视图。图13C是在图13A中从YZ面观察X轴方向的透视图。0049图14A是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耦合器304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此外,图14B是耦合器304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0050图15是图14所示的耦合器304的等效电路图。0051图16A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耦合器304中的第2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9相对于第1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8的位置偏移量的图。图16B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耦合器302中的第2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4相对于第1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3的说明书C

18、N102365828ACN102365849A4/14页6位置偏移量的图。0052图17A、图17B是表示透过特性S参量的S21的频率特性根据位置偏移量DX,DY,DZ如何变化的图。0053图18A是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10的立体图。图18B是在图18A的朝向情况下从跟前观察到的透视图。0054图19是第8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11的立体图。0055图20A是第9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12的立体图,图20B是其主要部分的剖视图。0056图21A是第10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13的立体图,图21B是其主要部分的剖视图。0057图22A是表示由

19、第10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号传输用通信体构成的耦合器的透过特性的频率特性的图。图22B是表示图5所示的耦合器301的透过特性的频率特性的图。0058图23是安装基板的下表面地线电极开口部RA2和上表面地线电极开口部RA3的大小的关系不同的3个信号传输用通信体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0059图24A是使用了图23A所示的信号传输用通信体的耦合器的透过特性S21的频率特性。图24B是使用了图23B所示的信号传输用通信体的耦合器的透过特性S21的频率特性。同样,图24C是使用了图23C所示的信号传输用通信体的耦合器的透过特性S21的频率特性。0060图25A是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14的立体图,图25B是沿着

20、信号传输用线路13的朝向观察图25A的透视图。0061符号说明0062LC1、LC2LC串联电路,SP22、SP32螺旋状电感器,RA2下表面地线电极开口部,RA3上表面地线电极开口部,10基底部,11基板,12地线电极,13信号传输用线路,21耦合用平面导体,21B、21C电容器用平面导体,22柱状导体,22A、22B柱状导体,31、41平面导体,31A、31B、31C电容器用平面导体,32、42柱状导体,50多层基板,60安装基板,61安装基板的基材,62下表面地线电极,63上表面地线电极,70模块,201214信号传输用通信体,301304耦合器。具体实施方式0063第1实施方式0064

21、参照图3和图4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1的结构。0065图3A是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1的立体图,图3B是其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在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1具备基板11。在基板11的下表面形成地线电极12,在其上表面形成信号传输用线路13。由该基板11、地线电极12、和信号传输用线路13构成微带线。在该例中,构成所述微带线的层相当于基底部10。0066在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1中,具备平行于所述基底部10的矩形板状的耦合用平面导体21。在耦合用平面导体21与基底部10之间,设有连接耦合用平面导体21和所述信号传输用线路13之间的柱状导体22。由该柱状导体22构成电感器电路。说明书CN

22、102365828ACN102365849A5/14页70067在耦合用平面导体21与基底部10之间,构成在耦合用平面导体21的一部分与地线电极12之间连接的LC串联电路LC1、LC2。也就是说,设有隔着规定间隙与耦合用平面导体21的一部分对置的平面导体31、41以及连接该平面导体31、41和地线电极12之间的柱状导体32、42。0068图4是图3所示的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1的等效电路图。在图4中,电阻R0是相当于所述微带线的特性阻抗的电阻。此外,在图4中,电感器L22是相当于图3所示的柱状导体22的电感器。此外,电容器C31是由所述平面导体31和耦合用平面导体21构成的电容器。电感器L32是

23、基于所述柱状导体32的电感器。同样,电感器L42是基于所述柱状导体42的电感器。此外,电容器41是由所述平面导体41和耦合用平面导体21构成的电容器。0069这样,构成了如下的电路,相对于连接电感器L22和耦合用平面导体21的线,分别以分流的方式连接了2个LC串联电路LC1、LC2。因此,LC串联电路LC1、LC2分别作为陷波器发挥作用。0070图3示出的各部的尺寸等的具体例如下所示。0071耦合用平面导体2100721212MM0073平面导体3100745050MM0075平面导体4100763030MM0077柱状导体220078高度30MM0079柱状导体320080高度28MM008

24、1柱状导体420082高度25MM0083由于图4所示的电容器C31由平面导体31与耦合用平面导体21的对置面积、间隙和对置部分的介电常数规定,因此能够通过这些设定来决定电容。同样,电容器C41由平面导体41与耦合用平面导体21的对置面积、间隙和对置部分的介电常数规定,因此能够通过这些设定来决定电容。0084此外,图4所示的电感器L32由图3中的柱状导体32的高度和直径规定,因此通过这些设定能够决定电感。同样,另一个电感器L42由柱状导体42的高度和直径规定,因此通过这些设定能够决定电感。0085这样,能够由多个参量在宽范围内设定LC串联电路LC1、LC2的串联谐振频率。0086这样,通过在信

25、号传输用的线路中设置谐振频率不同的2个陷波电路,从而能够将这2个谐振频率作为衰减极点,能够构成可使用由这两个衰减极点夹着的频带的信号传输用通信体。0087第2实施方式0088图5A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耦合器301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此外,图5B说明书CN102365828ACN102365849A6/14页8是所述耦合器301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耦合器301由第1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1和第2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2构成。第1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1与第1实施方式中图3所示的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1相同。第2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2在构造上也与第1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1相同,以耦合用平面导体21彼此对

26、置对面的方式配置2个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1、202来构成耦合器301。0089此外,也可以在耦合用平面导体21的表面形成绝缘体或电介质层。即便是这种构造,在彼此对置的2个耦合用平面导体21之间也生成规定电容。0090图6是图5所示的耦合器301的等效电路图。在图6中,电容器C0是由图5所示的第1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1的耦合用平面导体21和第2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2的耦合用平面导体21构成的电容器。0091图7A是表示从第1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1的微带线观察耦合器301的反射特性S参量的S11的频率特性的图。此外,图7B是表示从第1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1的微带线向第2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2的微带

27、线的透过特性S参量的S21的频率特性的图。在任意的图中,都是将彼此对置的2个耦合用平面导体21之间的间隙DZ的尺寸MM设为参量。0092在图7A和图7B中,以TRP1示出的频带相当于图6中示出的LC串联电路LC1的谐振频率。同样,TRP2相当于LC串联电路LC2的谐振频率。在本例中,2个陷波频率之间的频率45GHZ是通信用的频带的设计中心。可知即便所述间隙DZ在130MM的范围内变化,大致在45GHZ处也可得到低反射特性和低插入损耗特性。0093此外,陷波频率因所述间隙DZ的值而变化,这是因为在彼此对置的2个耦合用平面导体21之间形成的电容发生变化。0094这样,根据所使用的通信频带分别恰当地

28、决定低频侧和高频侧的陷波频率,从而对于反射特性和透过特性可得到最佳特性。0095第3实施方式0096图8A是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耦合器302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此外,图8B是所述耦合器302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耦合器302由第1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3和第2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4构成。0097第1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3和第2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4都是第1实施方式1中图3所示的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1没有平面导体41和柱状导体42的构造。0098图9是图8所示的耦合器302的等效电路图。在图9中,电容器C0是由图8所示的第1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3的耦合用平面导体21和第2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4的耦合

29、用平面导体21构成的电容器。0099图10A是表示从第1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3的微带线观察耦合器302的反射特性S参量的S11的频率特性的图。此外,图10B是表示从第1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3的微带线向第2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4的微带线的透过特性S参量的S21的频率特性的图。在任意的图中,都是将彼此对置的2个耦合用平面导体21之间的间隙DZ的尺寸MM设为参量。0100在图10A和图10B中,以TRP1示出的频带相当于图9中示出的LC串联电路LC1的谐振频率。在本例中,频率45GHZ是通信用的频带的设计中心。可知即便所述间隙说明书CN102365828ACN102365849A7/14页9DZ在1

30、30MM的范围内变化,大致在45GHZ处也可得到低反射特性和低插入损耗特性。0101这样,根据所使用的通信频带恰当地决定低频侧的陷波频率,从而对于反射特性和透过特性可得到最佳特性。0102同样,根据所使用的通信频带恰当地决定高频侧的陷波频率,从而对于反射特性和透过特性可得到最佳特性。0103第4实施方式0104图11A是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耦合器303的部分立体图。此外,图11B是所述耦合器303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耦合器303由第1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5和第2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6构成。0105按照第1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5和第2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6各自的耦合用平面导体21彼此对置对面的方

31、式配置2个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5、206来构成耦合器303。0106在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5具备基板11。在基板11的下表面形成地线电极12,在其上表面形成信号传输用线路13。由该基板11、地线电极12、和信号传输用线路13构成微带线。在该例中,构成所述微带线的层相当于基底部10。0107在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5中,具备平行于所述基底部10的矩形板状的耦合用平面导体21。在耦合用平面导体21与基底部10之间,设有连接耦合用平面导体21和所述信号传输用线路13之间的柱状导体22。由该柱状导体22构成电感器电路。0108在耦合用平面导体21和基底部10之间,构成在耦合用平面导体21的一部分与地线电

32、极12之间连接的LC串联电路LC1。也就是说,耦合用平面导体21、电容器用平面导体21B、21C、电容器用平面导体31A、31B、31C交替配置,从而在彼此相邻的电容器用平面导体之间产生电容。因此,由耦合用平面导体21的一部分以及电容器用平面导体21B、21C、31A、31B、31C能够在受限的面积内构成电容较大的电容器。由该电容器和柱状导体32构成LC串联电路LC1。0109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6的结构也与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5的结构相同。0110图12A是表示从第1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5的微带线观察耦合器303的反射特性S参量的S11的频率特性的图。此外,图12B是表示从第1信号传输用通信

33、体205的微带线向第2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6的微带线的透过特性S参量的S21的频率特性的图。在任意的图中,都是将彼此对置的2个耦合用平面导体21之间的间隙DZ的尺寸MM设为参量。0111在图12A和图12B中,以TRP1示出的频带相当于图11中示出的LC串联电路LC1的谐振频率。在本例中,频率45GHZ是通信用的频带的设计中心。可知即便所述间隙DZ在130MM的范围内变化,大致在45GHZ处也可得到低反射特性和低插入损耗特性。0112这样,根据所使用的通信频带恰当地决定低频侧的陷波频率,从而对于反射特性和透过特性可得到最佳特性。0113第5实施方式0114图13A是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号传输

34、用通信体208的立体图。图13B是在图13A中从XZ面观察Y轴方向的透视图。此外,图13C是在图13A中从YZ面观察X轴方向的透视图。0115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8构成为多层基板50,该多层基板50说明书CN102365828ACN102365849A8/14页10层叠了多个电介质层和多个导体层。在多层基板50的下表面形成地线电极12。此外,在多层基板50的内部形成信号传输用线路13。由该信号传输用线路13、地线电极12、及其之间的电介质层构成微带线。0116此外,在多层基板50的内部形成矩形板状的耦合用平面导体21,在其大致中央形成连接第1端部的柱状导体22A、和第1端部

35、导通至信号传输用线路13的柱状导体22B。此外,在柱状导体22A的第2端部和柱状导体22B的第2端部之间形成螺旋状电感器SP22。该螺旋状电感器SP22通过与平行于基底部10的导体层相垂直的导通孔、由沿着平行于基底部10的面盘旋的多个螺旋状的导体图案构成。0117此外,在多层基板50的内部,由耦合用平面导体21的一部分、电容器用平面导体21B、21C和电容器用平面导体31A构成电容器。0118此外,在多层基板50的内部,形成第1端部导通至地线电极12的柱状导体32。进而,在柱状导体32的第2端部与所述电容器用平面导体21C之间形成螺旋状电感器SP32。该螺旋状电感器SP32也通过与平行于基底部

36、10的导体层相垂直的导通孔、由沿着平行于基底部10的面盘旋的螺旋状的导体图案构成。0119多层基板50的尺寸例如为3545MM3545MM095MM。介电常数例如为60。0120这样在多层基板50的内部设置基底部10、耦合用平面导体21、电感器电路、LC串联电路,从而构成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8。该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8的等效电路与第3实施方式中图9所示的耦合器302之中一个信号传输用通信体的等效电路相同。0121根据该第5实施方式,通过由螺旋状的导体图案构成电感器,能够提高每单位体积的电感分量,因此能够使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7整体薄型化。此外,通过基于多层基板50的电容率出现的波长缩短效应,能

37、够使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7的面积小型化。再有,由于能够通过多层基板工艺进行制造,因此易于工业化。0122也可以在多层基板50的内部同样地构成2个或者2个以上的LC串联电路。0123第6实施方式0124图14A是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耦合器304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此外,图14B是所述耦合器304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耦合器304由第1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8和第2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9构成。0125在第1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8具备基板11。在基板11的下表面形成地线电极12,在其上表面形成信号传输用线路13。在基底部10,由该基板11、地线电极12、和信号传输用线路13构成微带线。0126在第1信号

38、传输用通信体208中,具备平行于基底部10的矩形板状的耦合用平面导体21。此外,设置隔着规定间隔与耦合用平面导体21对置的平面导体31。在该平面导体31的中央形成矩形的开口RA。该平面导体31形成为相对于耦合用平面导体21的中心为旋转对称形。0127在耦合用平面导体21与基底部10之间,形成连接耦合用平面导体21和信号传输线路13之间的柱状导体22。柱状导体22贯通平面导体31的开口RA,不与平面导体31导通。由该柱状导体22构成电感器电路。该电感器电路配置在相对于平面导体31的中心对称的位置处。说明书CN102365828ACN102365849A9/14页110128在耦合用平面导体21和

39、基底部10之间,构成在耦合用平面导体21的一部分与地线电极12之间连接的LC串联电路LC1、LC2。也就是说,设有隔着规定间隙与耦合用平面导体21的一部分对置的平面导体31、以及连接该平面导体31和地线电极12之间的柱状导体32、42。0129对于第2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9,在构造上也与第1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8相同,以耦合用平面导体21彼此对置对面的方式配置2个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8、209来构成耦合器304。0130图14示出的各部的尺寸等的具体例如下所示。0131耦合用平面导体2101321515MM0133平面导体3101341515MM0135开口RA01362020MM0137柱状

40、导体220138高度30MM0139柱状导体320140高度28MM0141柱状导体420142高度28MM0143图15是图14所示的耦合器304的等效电路图。在图15中,电阻R0是相当于所述微带线的特性阻抗的电阻。此外,在图15中,电感器L22是相当于图3所示的柱状导体22的电感器。此外,电容器C31是由所述平面导体31的柱状导体32附近和耦合用平面导体21构成的电容器。同样,电容器C41是由平面导体31的柱状导体42附近和耦合用平面导体21构成的电容器。电感器L32是基于所述柱状导体32的电感器,电感器L42是基于所述柱状导体42的电感器。0144这样,构成了如下的电路,相对于连接电感器

41、L22和耦合用平面导体21的线,以分流的方式连接了LC串联电路LC12。因此,LC串联电路LC12作为陷波器发挥作用。在此,由电容器C31和电感器L32作为第1陷波器发挥作用,由电容器C41和电感器L42作为第2陷波器发挥作用。0145在图15中,电容器C0是由图14所示的第1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8的耦合用平面导体21和第2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9的耦合用平面导体21构成的电容器。0146图16、图17是用于比较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耦合器的特性和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耦合器的特性的图。0147图16A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耦合器304中的第2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9相对于第1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

42、8的位置偏移量的图。此外,图16B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耦合器302中的第2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4相对于第1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3的位置偏移量的图。0148第1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8和第2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09都平行于XY平面,由说明书CN102365828ACN102365849A10/14页12DX,DY,DZ表示XY平面的面内方向的位置偏移量。0149图17A和图17B是表示透过特性S参量的S21的频率特性根据位置偏移量DX,DY,DZ如何变化的图。在此,例示出了如下的4个位置偏移。0150ADX,DY,DZ10MM,0MM,10MM0151BDX,DY,DZ10MM,0MM,10M

43、M0152CDX,DY,DZ0MM,10MM,10MM0153DDX,DY,DZ0MM,10MM,10MM0154在图17B中,曲线CA、CB、CC、CD分别是上述偏移A、B、C、D下的特性。此外,在图17A中,尽管描绘出了上述偏移A、B、C、D下的特性,但是曲线全部重合。0155在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耦合器302中,如图17B所示,透过特性根据面内方向的位置偏移量DX,DY,DZ而变动。相对于此,在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耦合器304中,如图17A所示,可知在XY平面内的10MM左右的偏移下没有特性变动。0156第7实施方式0157图18A是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10的立体图。图

44、18B是在图18A的朝向情况下从跟前观察到的透视图。0158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10构成为多层基板50,该多层基板50层叠了多个电介质层和多个导体层。在多层基板50的下表面形成地线电极12。此外,在多层基板50的内部形成信号传输用线路13。0159在多层基板50的内部形成矩形板状的耦合用平面导体21,在其大致中央形成连接第1端部的柱状导体22A、和第1端部导通至所述信号传输用线路13的柱状导体22B。此外,在柱状导体22A的第2端部和柱状导体22B的第2端部之间形成螺旋状电感器SP22。该螺旋状电感器SP22通过与平行于基底部10的导体层相垂直的导通孔、由沿着平行于基底部10

45、的面盘旋的多个螺旋状的导体图案构成。0160此外,在多层基板50的内部,形成第1端部导通至地线电极12的柱状导体32。进而,在柱状导体32的第2端部与平面导体31之间形成螺旋状电感器SP32。该螺旋状电感器SP32也通过与平行于基底部10的导体层相垂直的导通孔、由沿着平行于基底部10的面盘旋的螺旋状的导体图案构成。0161同样,在多层基板50的内部,形成第1端部导通至地线电极12的柱状导体42。进而,在柱状导体42的第2端部与平面导体31之间形成螺旋状电感器SP42。该螺旋状电感器SP42也通过与平行于基底部10的导体层相垂直的导通孔、由沿着平行于基底部10的面盘旋的螺旋状的导体图案构成。01

46、62多层基板50的尺寸例如为40MM40MM10MM。介电常数例如为60。0163这样在多层基板50的内部设置基底部10、耦合用平面导体21、电感器电路、LC串联电路,从而构成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10。该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10的等效电路与第6实施方式中示出的等效电路相同。0164根据该第7实施方式,通过由螺旋状的导体图案构成电感器,能够提高每单位体积的电感分量,因此能够使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10整体薄型化。此外,通过基于多层基板50的电容率出现的波长缩短效应,能够使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10的面积小型化。再有,由于能说明书CN102365828ACN102365849A11/14页13够通过多层基板工

47、艺进行制造,因此易于工业化。0165第8实施方式0166图19是第8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11的立体图。在第8实施方式中,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11也构成为多层基板50,该多层基板50层叠了多个电介质层和多个导体层。0167在该第8实施方式中,在耦合用平面导体21与信号传输用线路13之间连接的电感器电路具备螺旋状电感器SP22,该螺旋状电感器SP22沿着垂直于基底部的面多层基板50的下表面的面盘旋。该螺旋状电感器SP22由多个线状下部导体SP22B、多个线状上部导体SP22U、以及多个导通孔SP22V构成。也就是说,线状下部导体SP22B的端部和线状上部导体SP22U的端部由导通孔SP

48、22V依次连接,从而整体构成为基于螺旋状导体的电感器。0168在信号传输用线路13与螺旋状电感器SP22之间形成柱状导体22B。此外,在螺旋状电感器SP22与耦合用平面导体21之间形成柱状导体22A。由这些柱状导体22A、22B和螺旋状电感器SP22构成耦合用平面导体21和信号传输用线路13之间的电感器电路。0169此外,在多层基板50的内部,形成第1端部导通至地线电极的柱状导体42。在柱状导体42的第2端部与平面导体31之间形成螺旋状电感器SP42。该螺旋状电感器SP42通过与平行于基底部的导体层相垂直的导通孔、由沿着平行于基底部的面盘旋的螺旋状的导体图案构成。0170同样,在多层基板50的

49、内部,形成第1端部导通至地线电极的柱状导体。在柱状导体的第2端部与平面导体31之间形成螺旋状电感器SP32。该螺旋状电感器SP32也通过与平行于基底部的导体层相垂直的导通孔、由沿着平行于基底部的面盘旋的螺旋状导体图案构成。0171上述螺旋状电感器SP32、SP42的结构与第7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相同。0172这样,能够由沿着与基底部的面垂直的面盘旋的螺旋状电感器SP22构成在耦合用平面导体21和信号传输用线路13之间连接的电感器电路的一部分。同样,对于在耦合用平面导体21的一部分和地线电极之间连接的LC串联电路的电感器,也可以由沿着与基底部的面垂直的面盘旋的螺旋状电感器构成其全部或一部分。0173第9实施方式0174参照图20对第9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号传输用通信体和耦合器的结构进行说明。0175图20A是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12的立体图,图20B是其主要部分的剖视图。信号传输用通信体212具备安装基板60。0176安装基板60由如下部件构成,分别是基材61、在该基材61的下表面形成的下表面地线电极62、在基材61的上表面形成的上表面地线电极63、在相同的基材61的上表面形成的信号传输用线路13。在下表面地线电极62形成方形的下表面地线电极开口部RA2,在上表面地线电极63形成形状大致为方形的上表面地线电极开口部RA3。0177信号传输用线路13从上表面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