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680004959.X (22)申请日 2016.04.18 (30)优先权数据 2015-184394 2015.09.17 JP (85)PCT国际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7.07.04 (86)PCT国际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JP2016/062248 2016.04.18 (87)PCT国际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7/047145 JA 2017.03.23 (71)申请人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东京都 (72)发明人 佐藤雅俊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
2、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 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代理人 刘新宇 张会华 (51)Int.Cl. A61B 17/11(2006.01) (54)发明名称 内窥镜用处置器具 (57)摘要 本发明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包括: 护套(3), 其形成有管腔; 长轴构件(4), 其贯穿于所述管腔 内, 该长轴构件(4)能够自所述护套(3)的顶端突 出没入, 且具有贯穿路径(41); 通管丝(5), 其以 能够相对于所述长轴构件(4)相对移动的方式配 置于所述贯穿路径(41); 植入件(2), 其在基端部 具有与所述通管丝(5)的顶端相连接的连结部 (23), 在所述贯穿路径(41)内所述连结部(23)
3、与 所述通管丝(5)的顶端相连接, 该植入件(2)能够 自所述长轴构件(4)的所述顶端突出没入; 以及 操作部(6), 其设于所述护套(3)的基端侧, 所述 通管丝(5)的基端侧配置于该操作部(6), 所述植 入件(2)的所述连结部(23)位于所述贯穿路径 (41)内, 且该植入件(2)以一部分自所述长轴构 件(4)暴露的状态被保持。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18页 附图24页 CN 107106178 A 2017.08.29 CN 107106178 A 1.一种内窥镜用处置器具, 其中, 该内窥镜用处置器具包括: 护套, 其形成有从顶端向基端延伸的管腔; 长轴构件, 其贯穿于所述管腔内,
4、该长轴构件能够自所述护套的所述顶端突出没入, 且 具有贯穿路径; 通管丝, 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长轴构件相对移动的方式配置于所述贯穿路径; 植入件, 其在基端部具有与所述通管丝的顶端相连接的连结部, 在所述贯穿路径内所 述连结部与所述通管丝的顶端相连接, 该植入件能够自所述长轴构件的所述顶端突出没 入; 以及 操作部, 其设于所述护套的基端侧, 所述通管丝的基端侧配置于该操作部, 所述植入件的所述连结部位于所述贯穿路径内, 且该植入件以一部分自所述长轴构件 暴露的状态被保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 其中, 所述植入件的自所述长轴构件暴露的部分以形成被预先施加的弯曲形状的状态
5、被保 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 其中, 该内窥镜用处置器具还包括夹具, 该夹具配置于所述操作部内, 并能够相对于所述操 作部移动, 该夹具与所述通管丝的基端部相连结, 所述植入件借助所述通管丝与所述夹具相连接, 所述植入件构成为通过向所述操作部的基端侧牵引所述夹具, 从而使所述通管丝在所 述贯穿路径内向基端侧移动而将其收纳在所述贯穿路径内。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 其中, 所述植入件借助所述通管丝与所述夹具相连接, 该植入件以所述一部分自所述长轴构 件暴露的状态被保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 其中, 所述夹具包括:
6、 轴, 其能够贯穿于所述操作部内; 夹具侧连结部, 其设于所述轴的顶端部, 该夹具侧连结部连结于所述通管丝的基端部 以使得所述通管丝绕长轴的旋转和沿所述长轴方向的移动相连动; 以及 手柄, 其设于所述轴的基端部, 该手柄将所述轴支承为旋转自如且能够向所述长轴方 向的基端侧移动。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7106178 A 2 内窥镜用处置器具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窥镜用处置器具。 本申请基于2015年9月17日在日本提出申请 的特愿2015184394号要求优先权, 并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 公知有将夹具状的植入件留置于管腔组织等、
7、 并吻合管腔组织的方法。 例 如,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螺旋弹簧状的植入件留置于生物体组织的供给器及植入件留 置方法。 0003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组织紧固器具(植入件)例如由高弹性金属线材构成, 该组织 紧固器具在自然状态下具有线圈形状, 并构成为在外力作用下能够以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方 式弹性变形。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供给器及植入件留置方法中, 组织紧固器具以在顶端具 有锐利的倾斜端面的筒构件内延伸的状态插入该筒构件内。 接着, 将筒构件的倾斜端面自 护套推出并贯穿于生物体组织, 在使筒构件贯穿于生物体组织的状态下, 利用通管丝将组 织紧固器具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自筒构件顶端推出。 之后,
8、从组织中拔出筒构件, 自筒构件 推出组织紧固器具的剩余部分。 在组织紧固器具被从筒构件中推出而留置于组织时, 该组 织紧固器具恢复为成形时的线圈形状而紧固管腔组织。 0004 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 日本特许第4801230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8 在专利文献1这样的以往的供给器中, 需要在使用之前向筒构件内装填组织紧固 器具。 由于组织紧固器具是非常小的构件, 因此使用者向筒构件内适当地装填组织紧固器 具的作业非常困难, 需要技能和时间。 并且, 在装填作业过程中使用者也有可能掉落组织紧 固器具, 卫生方面的管理很困难。 000
9、9 鉴于上述情况, 考虑在预先向筒构件内装填了组织紧固器具的状态下捆包, 将其 作为产品流通。 但是, 若组织紧固器具在筒构件内延伸并装填的状态持续很长时间, 则向预 先对组织紧固器具施加的螺旋状的弯曲形状恢复的恢复力有可能减弱。 因此, 考虑在即将 留置组织紧固器具之前使用者进行向筒构件内装填组织紧固器具的装填作业, 但像上述那 样使用者向筒构件内适当地装填组织紧固器具的作业非常困难。 若为了简化作业而将向筒 构件内装填组织紧固器具的机构内置在供给器中, 则供给器大型化。 由于组织紧固器具是 很小的处置器具, 因此为了将组织紧固器具留置在组织的适当位置而需要精细的操作, 但 在大型的装置中对
10、使用者造成负担, 很难进行精细的操作。 0010 结合上述情况,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且卫生地向供给器装填植入 件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 说 明 书 1/18 页 3 CN 107106178 A 3 0011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2 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包括: 护套, 其形成有从顶端向基端 延伸的管腔; 长轴构件, 其贯穿于所述管腔内, 该长轴构件能够自所述护套的所述顶端突出 没入, 且具有贯穿路径; 通管丝, 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长轴构件相对移动的方式配置于所述 贯穿路径; 植入件, 其在基端部具有与所述通管丝的顶端相连接的连结部, 在所述贯穿路径 内所述连
11、结部与所述通管丝的顶端相连接, 该植入件能够自所述长轴构件的所述顶端突出 没入; 以及操作部, 其设于所述护套的基端侧, 所述通管丝的基端侧配置于该操作部, 所述 植入件的所述连结部位于所述贯穿路径内, 且该植入件以一部分自所述长轴构件暴露的状 态被保持。 0013 也可以是, 作为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 在第一技术方案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中, 所述植入件的自所述长轴构件暴露的部分以形成被预先施加的弯曲形状的状态被保持。 0014 也可以是, 作为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 在第一或第二技术方案的内窥镜用处置 器具中, 该内窥镜用处置器具还包括夹具, 该夹具配置于所述操作部内, 并能够相对于所述 操
12、作部移动, 该夹具与所述通管丝的基端部相连结, 所述植入件借助所述通管丝与所述夹 具相连接, 所述植入件构成为通过向所述操作部的基端侧牵引所述夹具, 从而使所述通管 丝在所述贯穿路径内向基端侧移动而将其收纳在所述贯穿路径内。 0015 也可以是, 作为本发明的第四技术方案, 在第一第三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 案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中, 所述植入件借助所述通管丝与所述夹具相连接, 该植入件以所 述一部分自所述长轴构件暴露的状态被保持。 0016 也可以是, 作为本发明的第五技术方案, 在第三技术方案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中, 所述夹具包括: 轴, 其能够贯穿于所述操作部内; 夹具侧连结部, 其设于所述
13、轴的顶端部, 该 夹具侧连结部连结于所述通管丝的基端部以使得所述通管丝绕长轴的旋转和沿所述长轴 方向的移动相连动; 以及手柄, 其设于所述轴的基端部, 该手柄将所述轴支承为旋转自如且 能够向所述长轴方向的基端侧移动。 0017 发明的效果 0018 根据本发明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 能够容易且卫生地向供给器装填植入件。 附图说明 0019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植入件的一例的立体图。 0020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植入件的使用形态的一例的图。 0021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的整体图。 0022 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的顶端部分的剖视
14、图。 0023 图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主操作部的立体图。 0024 图6A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主操作部的剖视图。 0025 图6B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主操作部的基端部分的剖视图。 0026 图6C是图6B的AA线的剖视图。 0027 图6D是表示向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护套引导件内插入了针引导件的状态的立 体图。 0028 图7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通管丝和第一凸轮管的剖视图。 说 明 书 2/18 页 4 CN 107106178 A 4 0029 图8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通管丝的基端部和操作传递构件的顶端部的立体 图。 0030 图9是表示本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凸轮管的第一引导路径
15、的示意图。 0031 图10是表示向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针引导件内插入了通管丝和通管丝基端构 件的状态的侧视图。 0032 图1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护套滑动件的立体图。 0033 图1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主操作部的局部剖视图。 0034 图1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辅助操作部的侧视图。 0035 图14A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辅助操作部的剖视图。 0036 图14B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操作连结部的剖视图。 0037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引导路径与第二引导路径之间的关系的 图。 0038 图16是使用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的处置的流程图。 0039 图1
16、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主操作部的初始状态的侧视图。 0040 图18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夹具的立体图。 0041 图19是表示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安装于内窥镜的状态的 图。 0042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的使用形态的侧视图。 0043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的使用形态的侧视图。 0044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的使用形态的侧视图。 0045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的使用形态的侧视图。 0046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的使用形态的侧视图。
17、0047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的使用形态的侧视图。 0048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的使用形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9 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 在本实施方式中, 作为内窥镜用 处置器具, 示出植入件留置装置(以下, 简称作 “留置装置” 。 )的例子进行说明。 0050 首先, 说明向植入件留置装置1内装填、 并留置于体内的植入件。 植入件由一根高 弹性金属线材构成, 该植入件被预先施加为弯曲形状, 能够使用能够弹性变形且具有向弯 曲形状恢复的恢复力的公知的植入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 示出如图1所示将一根形状记
18、忆线 卷绕为螺旋状进行形成、 如图2所示将以使十二指肠的组织D、 胆总管的组织CBD这两个管腔 组织紧贴的状态夹持并吻合的组织紧固器具2作为植入件进行留置的例子(参照图20图 26)。 0051 组织紧固器具(处置部)2在基端21具有植入件连结部(连结部)22。 0052 如图1所示, 植入件连结部22具有第一卡合部主体23和凹部24。 第一卡合部主体23 具有将圆柱在中心轴线上切断为一半而成的半圆柱形状部。 凹部24是从与第一卡合部主体 23的长度轴线平行的平面部23a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孔。 植入件连结部22构成为能够 与后述的通管丝相卡合。 说 明 书 3/18 页 5 CN 1071
19、06178 A 5 0053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留置装置1的整体图。 留置装置1是用于使用内窥镜将组 织紧固器具2留置在体内的装置。 留置装置1具有护套3、 针管(长轴构件、 处置部)4、 通管丝 (处置部)5、 主操作部6、 辅助操作部7以及操作传递构件(以下, 有时简称作 “传递构件” 。 )8。 护套3、 针管4、 通管丝5以及主操作部6配置在护套3的中心轴线L上。 辅助操作部7在护套3的 中心轴线L上与主操作部6相连结。 在以下的主操作部6和辅助操作部7的说明中,“中心轴 线” 以包含主操作部6和辅助操作部7配置在护套3的中心轴线L上时的护套3的中心轴线L的 延长线上的意思进行使用
20、。 0054 图4是留置装置1的顶端部分的剖视图。 护套3是向体内插入的部分。 如图3和图4所 示, 护套3在内部形成有从顶端延伸至基端的管腔31。 如图4所示, 在护套3的顶端开口部32 形成有沿中心轴线L方向延伸的缺口33。 在护套3内, 以进退自如的方式插入有后述的针管 4。 护套3的基端侧连接于主操作部(操作部)6。 护套3向内窥镜插入部101的处置器具通道 102内插入(参照图20)。 0055 如图4所示, 针管4是具有中空的针管贯穿路径(贯穿路径)41的纵长构件。 针管4以 能够自护套3的顶端突出没入的方式贯穿于管腔31内。 针管4的顶端(穿刺部)42形成得较锐 利, 并作为穿刺
21、针发挥作用。 针管4的基端以能够相对于后述的针引导件67(参照图6A)的顶 端相对旋转自如且无法进退的方式安装于该针引导件67的顶端。 作为针管4的材质, 例如, 能够采用以镍钛合金为代表的超弹性合金、 不锈钢。 0056 通管丝5是纵长的芯材, 顶端部位于针管贯穿路径41内(参照图4), 基端部延伸至 设于护套3的基端侧的主操作部6。 通管丝5是使组织紧固器具2相对于针管贯穿路径41进退 移动的构件。 通管丝5构成为能够自护套3的顶端突出没入。 0057 图7是通管丝5和第一凸轮管(凸轮管)61的剖视图。 如图7所示, 在通管丝5的顶端 部设有顶端卡合部51。 顶端卡合部51具有第二卡合部主
22、体51a和突起部51b。 第二卡合部主 体51a的基端部呈圆柱形状、 顶端部具有将圆柱在中心轴线L上切断为一半而成的半圆柱形 状。 突起部51b从与中心轴线L平行的第二卡合部主体51a的平面部51c向垂直的方向突出形 成。 如图4所示, 顶端卡合部51与植入件连结部22通过在针管4内使各自的平面部23a、 51c彼 此相抵接并使突起部51b插入凹部24而相卡合, 使组织紧固器具2连结于通管丝5。 0058 如图7所示, 在通管丝5的基端部固定有通管丝基端构件54。 在通管丝基端构件54 的顶端部, 三个第一卡合销(凸轮从动件、 第一凸部)55向与中心轴线L正交的方向突出设 置。 三个第一卡合销
23、55在周向上等角度地分开且在中心轴线L方向等间隔地分开设置。 0059 图6A是主操作部6的剖视图。 图6B是主操作部6的基端部的剖视图。 如图6A、 图6B以 及图7所示, 通管丝基端构件54贯穿于鲁尔接头57的管腔571。 图8是通管丝5的基端部和传 递构件8的顶端部的立体图。 在通管丝基端构件54上设有基端卡合部56。 基端卡合部56是与 传递构件8的顶端部相卡合的卡合构件。 如图8所示, 基端卡合部56具有大致平板形状, 并设 置为从通管丝基端构件54的基端沿着中心轴线L延伸。 基端卡合部56的基端部56a具有朝向 基端侧突出的面。 在基端卡合部56上形成有通孔56b。 基端卡合部56
24、具有在从中心轴线L方 向观察时位于比通管丝5的最大外径部靠内侧的位置那样的大小。 0060 如图4所示, 通管丝5和针管4以与护套3的中心轴线L同轴的方式贯穿于护套3的管 腔31。 护套3、 针管4以及通管丝5是从顶端侧向体内插入的构件, 由在贯穿于内窥镜100的处 置器具通道102时能够伴随着处置器具通道102的弯曲而弹性变形的材料构成。 说 明 书 4/18 页 6 CN 107106178 A 6 0061 主操作部6沿着护套3的中心轴线L设于护套3的基端侧。 图5是主操作部6的立体 图。 图6C是图6B的AA线的剖视图。 在图3中示出了安装有后述的夹具9的状态的主操作部 6, 但是图5
25、、 图6A、 图6B以及图6C表示拔出了夹具9的主操作部6。 主操作部6是为了操作护套 3、 针管4以及通管丝5而设置的。 主操作部6包括第一凸轮管61、 主操作部主体62、 护套滑动 件63、 针滑动件(滑动部、 长轴构件操作部)64、 针滑动件止挡件65、 第一旋转旋钮(长轴构件 操作部)66、 针引导件67以及安装部69。 0062 如图7所示, 第一凸轮管61是形成有沿着中心轴线L延伸的第一贯穿路径611和第 一引导路径(凸轮、 引导路径)612的管。 第一引导路径612与管的内外连通并形成为螺旋状。 第一引导路径612的螺旋形状形成为在从基端朝向顶端观察时、 第一卡合销55从第一引导
26、 路径612的基端朝向顶端一边向右旋转一边前进。 0063 图9是表示第一引导路径612的螺旋形状的示意图。 如图9所示, 第一引导路径612 的螺旋形状以恒定的间距形成。 第一引导路径612的螺旋形状的螺旋间距P形成为与将组织 紧固器具2中的留置于手边侧的管腔脏器的部分的线圈的线材的长度除以该部分的线圈的 圈数后的长度相等的间距。 另外, 第一引导路径612的螺旋形状设定为组织紧固器具2的留 置于手边侧的管腔脏器的部分线圈的圈数以上的圈数。 而且, 第一引导路径612的螺旋升角 设定在20度75度的范围内。 0064 如图6A和图7所示, 在第一凸轮管61内插入有通管丝5的基端部和通管丝基端
27、构件 54。 通管丝基端构件54的三个第一卡合销55和第一凸轮管61构成第一螺旋机构80。 通管丝 基端构件54的三个第一卡合销55以从第一贯穿路径611朝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贯穿于第一引 导路径612内。 利用三个第一卡合销55与第一引导路径612之间的卡合, 通管丝5和通管丝基 端构件54被支承于第一凸轮管61, 而且构成为一边相对于第一凸轮管61旋转一边进退。 这 样, 螺旋机构限定通管丝5的动作。 0065 第一凸轮管61的基端部与鲁尔接头57的顶端部相固定。 鲁尔接头57与通管丝5构 成为能够相对旋转。 通管丝5和通管丝基端构件54能够一边相对于第一凸轮管61和鲁尔接 头57旋转一边沿中
28、心轴线L方向进退。 0066 图10是表示在针引导件67内插入有第一凸轮管61、 通管丝5以及通管丝基端部的 状态的侧视图。 图6D是表示在护套引导件623内插入有针引导件67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10 所示, 针引导件67具有大致圆筒形状, 如图6A所示, 该针引导件67具有沿中心轴线L方向延 伸的针引导件贯穿路径671。 如图6D和图10所示, 在针引导件67的侧壁部672沿着中心轴线L 方向形成有与针引导件67的外部和针引导件贯穿路径671内连通的引导狭缝673。 引导狭缝 673在针引导件67的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在三个位置。 0067 如图6A所示, 针引导件贯穿路径671在中心轴线L
29、方向的一部分的区域形成有针引 导件贯穿路径671的开口直径较小的小径部671a。 小径部671a的开口直径设定得稍微大于 第一凸轮管61的外径。 0068 针滑动件末端构件643固定于针滑动件64的基端。 针引导件67在基端部被针滑动 件64与针滑动件末端构件643夹持, 并支承为仅能够相对于针滑动件64旋转。 0069 在针引导件贯穿路径671内, 以能够相对于针引导件67进退的方式插入有通管丝 5、 通管丝基端构件54、 第一凸轮管61以及鲁尔接头57。 通过将第一凸轮管61贯穿于针引导 件67的小径部671a, 从而第一凸轮管61在针引导件贯穿路径671内被支承为能够在中心轴 说 明 书
30、 5/18 页 7 CN 107106178 A 7 线L上相对进退及旋转。 0070 如图10所示, 在各个引导狭缝673内各卡合有通管丝基端构件54的三个第一卡合 销55中的一个第一卡合销55。 第一卡合销55能够在引导狭缝673内滑动。 即, 第一卡合销55 能够在第一引导路径612内和引导狭缝673内滑动。 0071 第一凸轮管61被支承为仅能够相对于针滑动件64进退。 通管丝基端构件54的第一 卡合销55同时卡合于第一引导路径612和引导狭缝673。 换言之, 具有第一凸轮管61和第一 卡合销55的第一螺旋机构80支承于针滑动件64, 并与引导狭缝673相卡合。 构成为若通管丝 5和
31、通管丝基端构件54绕中心轴线L旋转, 则通管丝5和通管丝基端构件54相对于针滑动件 64一边旋转一边进退, 针引导件67仅旋转。 另外, 在本说明书中, 有时将通管丝5一边旋转一 边前进的动作称作 “螺旋动作” 。 0072 如图5所示, 主操作部主体62具有大致圆筒形状, 形成有如图6A所示沿中心轴线L 方向延伸的第二贯穿路径621。 在第二贯穿路径621内, 在顶端侧贯穿有护套引导件623。 护 套引导件623在靠近第二贯穿路径621的顶端的位置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主操作部主 体62。 护套固定部625固定于护套引导件623的顶端部, 且固定有护套3的基端。 0073 如图6D所示, 护
32、套引导件623是沿中心轴线L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形状的构件, 如 图6A所示, 在该护套引导件623的内部形成有第三贯穿路径623a。 在第三贯穿路径623a内, 以能够进退的方式贯穿有针引导件67和贯穿于第一凸轮管61内的通管丝5。 在护套引导件 623上, 在周向上隔开等间隔的三个位置形成有沿中心轴线L方向延伸的第一狭缝623b。 第 一狭缝623b与形成于针引导件67的引导狭缝673的周围的径向外侧的肋673a(参照图10)相 卡合。 因而, 若针引导件67以中心轴线L为中心旋转, 则护套引导件623随之旋转, 但是即使 针引导件67沿中心轴线L方向进退, 护套引导件623也不追随。 根据
33、以上, 第一螺旋机构80利 用凸轮与凸轮从动件之间的卡合而使护套3绕中心轴线L旋转。 0074 在主操作部主体62上外置有环形状的针滑动件止挡件65。 针滑动件止挡件65具有 能够相对于主操作部主体62沿中心轴线L方向进退的内径。 在针滑动件止挡件65上形成有 螺纹孔651。 在螺纹孔651内螺纹接合有针止挡螺钉652。 若针止挡螺钉652向螺纹孔651内插 入并拧入, 则针止挡螺钉652的顶端按压主操作部主体62的外周面, 针滑动件止挡件65相对 于主操作部主体62的位置被固定。 0075 护套滑动件63设于主操作部主体62的顶端侧。 如图5和图11所示, 护套滑动件63是 圆筒形状的构件,
34、 形成有从基端开口631沿中心轴线L方向延伸的第四贯穿路径632。 从基端 开口631插入主操作部主体62的顶端部。 主操作部主体62以能够进退的方式设置在第四贯 穿路径632内。 0076 在护套滑动件63的顶端固定有安装部69。 安装部69通过螺纹嵌合于内窥镜100的 处置器具通道102的管头103而固定于内窥镜100的操作部104(参照图19。 )。 利用安装部69, 主操作部6固定于内窥镜100。 在安装部69上形成有沿中心轴线L方向延伸的顶端贯穿路径 691。 在顶端贯穿路径691内以能够进退的方式贯穿有护套3。 通过使主操作部主体62相对于 护套滑动件63沿直线方向进退移动, 从而
35、能够使护套3进退。 0077 在护套滑动件63上形成有沿中心轴线L方向延伸的第二狭缝633。 在第二狭缝633 内, 从外周侧插入有固定旋钮634。 固定旋钮634的螺纹部634a贯穿第二狭缝633并向护套滑 动件63的第四贯穿路径632侧突出。 固定旋钮634的螺纹部634a的顶端向形成于主操作部主 说 明 书 6/18 页 8 CN 107106178 A 8 体62的顶端部的外周的螺纹孔623d内插入。 螺纹部634a的长度设定为一边保持顶端侧的一 部分与主操作部主体62的螺纹孔相螺纹接合的状态、 一边能够使固定旋钮634的螺钉头 634b稍微离开第二狭缝633的长度。 0078 若螺纹
36、部634a向主操作部主体62侧拧入, 则利用螺钉头634b和主操作部主体62夹 持第二狭缝633周边的护套滑动件63。 其结果, 护套滑动件63与主操作部主体62之间的在中 心轴线L方向上的位置关系被固定。 若螺纹部634a的螺纹接合松弛, 则主操作部主体62成为 能够相对于护套滑动件63沿直线方向进退移动的状态。 即, 利用第二狭缝633和固定旋钮 634, 能够将主操作部主体62相对于护套滑动件63的相对位置切换为固定状态或能够相对 移动的状态。 0079 利用固定旋钮634相对于第二狭缝633的位置, 确定护套3自主操作部6突出的突出 量(自安装部69突出的突出量)。 第二狭缝633的中
37、心轴线L方向的长度与护套3的进退移动 长度相对应。 若固定旋钮634配置在抵接于第二狭缝633的顶端的位置, 则护套3自主操作部 6的顶端突出的突出量(自安装部69突出的突出量)最大。 另一方面, 若固定旋钮634配置在 抵接于第二狭缝633的基端的位置, 则护套3配置在后退至极限的位置, 护套3自主操作部6 的顶端突出的突出量最小。 0080 如图5和图11所示, 在护套滑动件63的第二狭缝633的一部分设有由沿中心轴线L 方向延伸的悬臂梁形成的树脂弹簧635。 如图11所示, 在树脂弹簧635上设有斜面635a和卡 定面635b。 若使固定旋钮634向中心轴线L方向的顶端侧前进, 则螺纹部
38、634a与斜面635a相 接触并一边逐渐按压树脂弹簧635一边前进而抵接于第二狭缝633的顶端633a。 螺纹部634a 在抵接于第二狭缝633的顶端633a的阶段自斜面635a离开, 树脂弹簧635回到原来的位置。 在该状态下, 即使作用有使固定旋钮634向中心轴线L方向的基端侧返回的力, 也由于螺纹 部634a抵靠于卡定面635b, 因此不返回。 根据以上, 即使不相对于主操作部主体62拧入螺纹 部634a, 也能够在将护套3自主操作部6突出的突出量设为最大的状态下固定护套滑动件 63。 0081 如图5和图6A所示, 针滑动件64具有大致圆筒形状, 并沿着中心轴线L设于主操作 部6的中心
39、轴线L方向的中间部。 在形成于针滑动件64的第五贯穿路径641内, 从中心轴线L 侧朝向径向外侧依次同轴地配置有通管丝5、 第一凸轮管61、 针引导件67以及主操作部主体 62。 在针滑动件64的基端部配置有后述的第一旋转旋钮66。 0082 如图12所示, 在针滑动件64上, 以在径向上相对的方式形成有一对侧孔642。 如图5 和图12所示, 在一对侧孔642内分别设有滑动按钮单元68。 滑动按钮单元68是为了切换针滑 动件64能够相对于主操作部主体62沿中心轴线L方向进退的状态和针滑动件64能够一边以 中心轴线L为中心旋转一边进退的状态而设置的。 将针滑动件64能够相对于主操作部主体 62
40、沿中心轴线L方向进退的状态的滑动按钮单元68表示在图12的上侧, 将针滑动件64能够 相对于主操作部主体62一边以中心轴线L为中心旋转一边进退的状态的滑动按钮单元68表 示在图12的下侧。 一对滑动按钮单元68实际上切换为图12的上侧所示的状态或下侧所示的 状态中的任一种状态。 0083 滑动按钮单元68的基体681向侧孔642嵌入, 并固定于针滑动件64, 在基体681的径 向外侧安装有按钮主体682。 在按钮主体682与基体681之间设有弹簧构件683作为施力构 件。 按钮主体682被弹簧构件683向相对于基体681向径向外侧离开的方向施力。 说 明 书 7/18 页 9 CN 10710
41、6178 A 9 0084 滑动按钮单元68还在按钮主体682与基体681之间具有板684。 板684沿中心轴线L 方向延伸配置, 该板684的中心轴线L方向上的大致中间部固定于基体681。 在基体681上形 成有沿着中心轴线L形成的孔681b。 板684的顶端部卡合于按钮主体682的狭缝682a, 基端部 配置在基体681的孔681b内。 板684的第一面684a与按钮主体682相对, 第二面684b设置为位 于孔681b内并与主操作部主体62相对。 在板684的基端部上, 从第二面684b向板684的厚度 方向突出设有卡定销684c。 在主操作部主体62的中心轴线L方向上的中间区域的外周面
42、上 形成有螺旋槽622, 如图12所示, 卡定销684c切换为嵌合于螺旋槽622的状态和未嵌合于螺 旋槽622的状态。 0085 手术操作者向径向内侧按压按钮主体682, 在压入按钮主体682直至与基体681相 抵接时, 板684的顶端部被向主操作部主体62侧按压。 与此相伴, 板684的基端部向自主操作 部主体62离开的方向, 卡定销684c自螺旋槽622脱离。 在该状态下, 针滑动件64与主操作部 主体62之间的连接关系被解除, 因此针滑动件64构成为能够相对于主操作部主体62沿中心 轴线L方向进退。 0086 在按钮主体682被弹簧构件683向径向外侧施力而按钮主体682离开基体681的
43、状 态下, 板684的顶端部被按钮主体682向径向外侧牵引, 板684的基端部被向主操作部主体62 侧施力。 此时, 卡定销684c嵌合于形成在主操作部主体62的外周面上的螺旋槽622。 在该状 态下, 针滑动件64构成为能够相对于主操作部主体62一边旋转一边进退。 0087 第一旋转旋钮66是在从针管4的顶端送出组织紧固器具2时由手术操作者旋转操 作的构件。 如图5、 图6A、 图6B以及图6C所示, 第一旋转旋钮66是圆筒形状的构件, 并以覆盖 针滑动件末端构件643的侧面和基端侧的方式进行安装。 第一旋转旋钮66以旋转自如的方 式安装于针滑动件末端构件643。 在第一旋转旋钮66的中心形
44、成有内螺纹661, 并与在鲁尔 接头57的外周切割形成的外螺纹572相螺纹接合。 在针滑动件末端构件643的大致中心的通 孔643a内形成有向径向突出的卡合凸部643b。 在鲁尔接头57的外周上形成有沿着中心轴线 L方向延伸的直线槽573。 卡合凸部643b与直线槽573相卡合。 根据该结构, 通过使第一旋转 旋钮66旋转, 从而鲁尔接头57和固定于鲁尔接头57的第一凸轮管61相对于第一旋转旋钮66 进退。 同时, 卡合于第一凸轮管61的通管丝5相对于第一旋转旋钮66进退。 0088 图13是从与中心轴线L正交的方向观察辅助操作部7得到的侧视图。 辅助操作部7 与主操作部6分开配置并借助传递构
45、件8与主操作部6相连接。 主操作部6与辅助操作部7构 成为借助传递构件8以能够分开的方式相连接。 辅助操作部7使传递构件8进退, 并对通管丝 5在主操作部6内的移动进行操作。 辅助操作部7从顶端侧依次包括操作连结部71、 辅助操作 部主体72、 第二凸轮管73以及旋转手柄74, 传递构件8贯穿于中心轴线L方向的全长。 0089 图14A是在穿过中心轴线L的面上的辅助操作部7的剖视图。 图14B是操作连结部71 的剖视图。 操作连结部71是与主操作部6的基端部相连接、 并连结通管丝5的基端部与传递 构件8的顶端部的构件。 在操作连结部71上形成有沿中心轴线L方向延伸的第六贯穿路径 711。 在第
46、六贯穿路径711的顶端部的内周面上, 绕中心轴线L形成有能够与鲁尔接头57的凸 缘574(参照图5)相螺纹接合的螺纹槽712。 0090 传递构件8是纵长且具有挠性的芯材(软性构件)。 传递构件8的比中心轴线L方向 的大致中央部靠顶端侧的部位插入于具有挠性的线缆管81。 传递构件8是将辅助操作部7的 旋转手柄74上的操作输入向主操作部6传递的传递构件。 说 明 书 8/18 页 10 CN 107106178 A 10 0091 如图8所示, 在传递构件8的顶端设有通管丝卡合部82。 通管丝卡合部82具有从具 有大致圆柱状的外形的基部82a与中心轴线L方向平行地延伸的两个腕部82b。 两个腕部
47、82b 具有隔着中心轴线L相对的平面部82c、 82d, 平面部82c、 82d的径向(与中心轴线L正交的方 向)的分开距离设定得稍微大于主操作部6的基端卡合部56的板厚。 0092 传递构件8以能够相对于操作连结部71进退及转动的方式插入于第六贯穿路径 711。 在辅助操作部7未连结于主操作部6的状态下, 在第六贯穿路径711的中心轴线L方向的 大致中间部配置有传递构件8的顶端。 0093 通管丝卡合部82构成为若在中心轴线L上且在两个腕部82b之间插入有基端卡合 部56, 则通管丝5与传递构件8相卡合。 若通管丝5与传递构件8相卡合, 则平面部82c、 82d与 基端卡合部56相抵接, 传
48、递构件8的旋转动作能够向通管丝5传递。 另外, 若传递构件8前进, 则通管丝5能够前进。 0094 辅助操作部主体72具有筒形状, 并配置于辅助操作部7的顶端侧。 如图14A所示, 在 辅助操作部主体72上形成有沿中心轴线L方向延伸的第七贯穿路径721。 第七贯穿路径721 包括基端侧的第一区域721a和位于比第一区域721a靠顶端侧的位置、 且具有比第一区域 721a的开口直径小的开口直径的第二区域721b。 在辅助操作部主体72的基端部的外周面上 外置有第一环构件723并利用螺钉724固定。 0095 在辅助操作部主体72的顶端部固定有连接器725。 具体地说, 连接器725以堵塞第 七贯
49、穿路径721的第二区域721b的顶端开口的方式进行插入并固定于辅助操作部主体72。 在连接器725上, 沿着中心轴线L形成有第八贯穿路径726, 在第八贯穿路径726的基端侧固 定有后述的引导管75的顶端部。 在第八贯穿路径726的顶端侧固定有线缆管81。 传递构件8 向固定于第八贯穿路径726内的引导管75和线缆管81内贯穿, 并延伸至操作连结部71。 0096 第二凸轮管73是纵长的筒构件, 在外周面上形成有包括绕中心轴线L呈螺旋状形 成的槽的第二引导路径731。 如图15所示, 第二凸轮管73的第二引导路径731与第一凸轮管 61的第一引导路径612以相同的螺旋间距P1、 P2和旋转方向进行形成。 第二凸轮管73的顶端 侧贯穿于辅助操作部主体72的第七贯穿路径721的第一区域721a, 顶端部固定于第二区域 721b。 0097 如图14A所示, 在第一区域721a的内周面与第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