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620828701.9 (22)申请日 2016.08.03 (73)专利权人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250117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美里路 999号 (72)发明人 朱泽春 王丽军 廖朝正 潘宏伟 (51)Int.Cl. A47J 37/06(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空气炸锅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领域, 尤其涉及一 种空气炸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空气炸锅, 包括上壳体、 下壳体、 烹饪容器, 所述上壳体铰接 于所述下壳体上, 所述
2、下壳体内设有安装所述烹 饪容器的空腔, 所述把手包括连接部、 配合部及 手柄, 所述把手通过连接部安装于烹饪容器上, 所述下壳体上设置有缺口, 所述配合部设置在所 述缺口内, 所述手柄伸出壳体外, 所述配合部的 上端面不低于所述下壳体的上端面。 这样设置使 得缺口的密闭性更好, 避免了所述烹饪容器内的 热空气流从缺口吹出而造成热量损失, 及避免了 烫伤危险发生的可能。 把手的配合部与下壳体的 缺口配合设置, 还限制烹饪容器安装位置, 确保 烹饪容器安装的位置准确、 稳定。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2页 CN 206213910 U 2017.06.06 CN 206213910 U 1
3、.一种空气炸锅, 包括壳体和烹饪容器, 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 所述上壳体铰 接于所述下壳体上, 所述下壳体内设有安装所述烹饪容器的空腔, 所述烹饪容器设有把手, 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包括连接部、 配合部及手柄, 所述把手通过连接部安装于烹饪容器 上, 所述下壳体上设置有缺口, 所述配合部设置在所述缺口内, 所述手柄伸出壳体外, 所述 配合部的上端面不低于所述下壳体的上端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空气炸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合部呈扁平状, 所述缺口内设有 沿下壳体周向延伸的凹槽, 所述配合部的下端面上设有伸入所述凹槽的凸起, 使得配合部 安装在所述缺口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4、空气炸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形状与烹饪容器内壁一致, 并与烹饪容器内壁贴合设置, 并固定在烹饪容器上, 所述配合部与连接部垂直设置, 所述配 合部与手柄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空气炸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合部还包括设置在其上端面的密 封软胶, 所述密封软胶的上表面不低于下壳体的上端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空气炸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软胶与配合部之间还设有形变 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空气炸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形变空间包括设于密封软胶下部的 空腔, 所述空腔内设有支撑筋。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空气炸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合部与连接部合为一体结构, 且
5、配合部的宽度不大于缺口的宽度, 所述配合部的长度大于缺口的厚度, 所述配合部与手柄 铰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空气炸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壳体对应凹陷处的外侧壁上设有 与手柄配合的安装槽, 且于所述安装槽两侧设有凸筋, 所述手柄放下时放置在安装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空气炸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合部的上端面与下壳体的上端面 平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空气炸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合部的上端面高于下壳体的上 端面, 所述上壳体的下端面上设有配合部的避让空间。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6213910 U 2 一种空气炸锅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
6、型涉及厨房电器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空气炸锅。 背景技术 0002 空气炸锅是采用空气循环技术烹饪食物的一种小家电, 现在市场上有一种空气炸 锅包括上壳体、 下壳体和烹饪容器, 上壳体铰接在下壳体上, 下壳体内设有上开口的空腔, 烹饪容器安装在下壳体的空腔内, 并且烹饪容器固定有把手, 该结构的空气炸锅存在着一 些问题: 烹饪容器安装后, 其把手搁置在下壳体上, 为了避让把手, 在上壳体或下壳体上安 装把手的空间, 但是把手与上壳体、 下壳体存在着配合间隙, 空气炸锅内热空气流会从该配 合间隙吹出来, 导致热量损失, 而且热空气流很容易对用户造成烫伤。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
7、于提供一种空气炸锅, 尤其是一种空气炸锅的烹饪容器安装 结构。 0004 为达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 一种空气炸锅, 包括壳体和烹饪容器, 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 所述上壳体 铰接于所述下壳体上, 所述下壳体内设有安装所述烹饪容器的空腔, 所述烹饪容器设有把 手, 所述把手包括连接部、 配合部及手柄, 所述把手通过连接部安装于所述烹饪容器上, 所 述下壳体上设置有缺口, 所述配合部设置在所述缺口内, 所述手柄伸出壳体外, 所述配合部 的上端面不低于所述下壳体的上端面。 0006 进一步的, 所说配合部呈扁平状, 所述缺口内设有沿壳体周向延伸的凹槽, 所述配
8、合部的下端面上设有伸入所述凹槽的凸起, 使得配合部安装在所述缺口上。 0007 进一步的, 所述连接部形状与所述烹饪容器内壁一致, 并与烹饪容器内壁贴合设 置, 并固定在烹饪容器上, 所述配合部与连接部垂直设置, 所述配合部与手柄连接。 0008 进一步的, 所述配合部还包括设置在其上端面的密封软胶, 所述密封软胶的上表 面不低于下壳体的上端面。 0009 进一步的, 所述密封软胶与所述配合部之间还设有形变空间。 0010 进一步的, 所述形变空间包括设于密封软胶下部的空腔, 所述空腔内设有支撑筋。 0011 进一步的, 所述配合部与连接部合为一体结构, 且配合部的宽度不大于缺口的宽 度, 所
9、述配合部的长度大于缺口的厚度, 所述配合部与手柄铰接。 0012 进一步的, 所述下壳体对应凹陷处的外侧壁上设有与手柄配合的安装槽, 且于所 述安装槽两侧设有保护凸筋, 所述手柄放下时放置在安装槽内。 0013 进一步的, 所述配合部的上端面与下壳体的上端面平齐。 0014 进一步的, 所述配合部的上端面高于下壳体的上端面, 所述上壳体的下端面上设 有配合部的避让空间。 0015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说 明 书 1/5 页 3 CN 206213910 U 3 0016 1.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空气炸锅, 包括壳体和烹饪容器, 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 和下壳体, 所述上壳体铰接于所述下壳体
10、上, 所述下壳体内设有安装所述烹饪容器的空腔, 所述烹饪容器设有把手, 所述把手包括连接部、 配合部及手柄, 所述把手通过连接部安装于 烹饪容器上, 所述下壳体上设置有缺口, 所述配合部设置在所述缺口内, 所述手柄伸出所述 壳体外, 所述配合部的上端面不低于所述下壳体的上端面, 这样设置使得下壳体缺口的密 闭性更好, 避免了所述烹饪容器内的热空气流从缺口吹出而造成热量损失, 及避免了烫伤 危险发生的可能。 而且把手的配合部与下壳体的缺口配合设置, 还具有相互限位的作用, 限 制烹饪容器位置的活动空间, 确保烹饪容器安装的位置准确、 稳定。 0017 2. 所述配合部呈扁平状, 所述缺口内设有沿
11、下壳体周向延伸的凹槽, 所述配合部 的下端面上设有伸入所述凹槽的凸起, 使得配合部安装在所述缺口上。 扁平状的配合部增 大了手柄与下壳体的配合面积, 并且凹槽呈周向设置, 结合凹槽与凸起的配合更是减少了 手柄与下壳体之间配合间隙存在的可能, 防止热空气流从此处间隙吹出来的可能, 同时避 免了烫伤事故的发生, 另外凸起与凹槽的配合还限制了把手的移动, 具有较好的限位作用。 0018 3.所述配合部还包括设置在其上端面的密封软胶, 所述密封软胶的上表面不低于 下壳体的上端面。 密封软胶的设置能够更好地密封手柄与壳体之间的间隙, 从而避免热空 气流从上述间隙吹出而造成烫伤危险发生的可能, 更防止烹饪
12、容器内热量的散失, 加热效 率更高, 更节能。 0019 4.更优的是, 所述密封软胶与配合部之间还设有形变空间, 密封软胶自身具有自 复位的弹性, 若是实心的软胶按压需要较大的力, 空气炸锅的上壳体与下壳体盖合时, 上壳 体的侧壁端部先与密封软胶接触并且压缩该密封软胶, 然后上壳体侧壁端部才与下壳体的 侧壁端部接触闭合, 密封软胶设置了中空的形变空间后, 密封软胶更容易被压缩, 则扣合上 壳体与下壳体更加轻松省力, 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0020 5.所述配合部与连接部合为一体结构, 且配合部的宽度不大于缺口的宽度, 所述 配合部的长度大于缺口的厚度, 所述配合部与手柄铰接。 此设置的结构简单
13、, 使烹饪容器的 安装方便, 手柄设置为活动可折叠, 方便收纳, 减少占用空间。 0021 6.所述下壳体对应凹陷处的外侧壁上设有与手柄配合的安装槽, 且于所述安装槽 两侧设有凸筋, 所述手柄放下时放置在安装槽内, 烹饪容器安装后, 其手柄折叠后位于所述 安装槽内, 而且安装槽配合设在其两侧的凸筋结构, 增加了对手柄的左右限位和遮挡作用, 减少了外力对手柄作用而使得烹饪容器晃动的现象, 使与手柄连接的烹饪容器更加稳定, 使用可靠, 搬动整机时更加放心。 0022 7. 所述配合部的上端面与所述下壳体的上端面平齐。 这样设置, 烹饪容器安装 后, 整个下壳体的上端面平齐, 看起来一致更好, 视觉
14、感受更舒服; 这样设置即使上壳体不 设避让空间, 上壳体的下端面与配合部的上端面、 下壳体的上端面的配合也能够配合紧密, 使得整个壳体的密闭性好, 保证烹饪容器内的热空气流不会吹出来。 附图说明 0023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 下面将对实施例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0024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烹饪容器与下壳体分解的示意图; 说 明 书 2/5 页 4 CN 206213910 U 4 0025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烹饪容器组装的示意图; 0026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空气炸锅组装的示意图; 0027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
15、施例二空气炸锅组装的示意图; 0028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烹饪容器组装的示意图。 0029 附图标记: 1-上壳体, 11-避让空间, 2-下壳体, 21-空腔, 22-缺口, 23-凹槽, 24-安 装槽, 25-凸筋, 3-烹饪容器, 4-把手, 41-凸起, 42-配合部, 421-定位平面, 422-滑动弧面, 43-手柄, 431-卡止件, 432-弹簧, 44-连接部, 5-密封软胶。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实施例一。 0031 如图1至图3,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气炸锅, 包括上壳体1、 下壳体2、 烹饪容器3、 及热风装置, 所述上壳体1铰接于所述下壳体2上, 所述下壳
16、体2内设有安装所述烹饪容器3 且上方开口的空腔21, 所述烹饪容器3安装在所述空腔21内, 所述热风装置通过上壳体的风 道将热风引导到所述烹饪容器, 利用热风对食物进行加热。 其中所述烹饪容器3连接有把手 4, 并且所述把手4包括连接部44、 配合部42及手柄43, 所述把手4通过连接部44安装于烹饪 容器3上, 所述下壳体2上设置有缺口22, 该烹饪容器3安装后, 所述配合部42设置在所述缺 口22内, 所述手柄43伸出壳体外, 所述配合部42的上端面高于所述下壳体2的上端面。 所述 配合部与缺口的设置使得缺口的密闭性更好, 避免了所述烹饪容器内的热空气流从缺口吹 出而造成热量损失, 及避免
17、了烫伤危险发生的可能。 把手的配合部与下壳体的缺口配合设 置, 还限制烹饪容器安装位置, 确保烹饪容器安装的位置准确、 稳定。 0032 具体的, 所述配合部42呈扁平状, 所述缺口22内设有沿下壳体周向延伸的凹槽23, 所述配合部42的下端面上设有伸入所述凹槽23的凸起41, 使得配合部42安装在所述缺口22 上。 本实施例中, 所述下壳体2围绕其空腔21的侧部形成周向的侧壁, 在该侧壁的上端面对 应把手4的配合部42形成一缺口22, 所述缺口22的顶面设有凹槽23, 所述凹槽23为沿下壳体 周向延伸的直线状凹槽, 而所述配合部42的下端面向下延伸出与所述凹槽配合的凸起41, 所述烹饪容器安
18、装后, 手柄的配合部42搁置在该侧壁上的缺口22上, 所述凸起41嵌入到所 述凹槽23中, 配合部的设置增大了手柄与下壳体的配合面积, 提高对烹饪容器支撑的稳定 性, 并且凹槽呈周向设置, 结合凹槽与凸起的配合更是减少了手柄与下壳体之间配合间隙 存在的可能, 防止热空气流从此处间隙吹出来的可能, 也避免了热空气流吹出造成烫伤发 生的可能。 0033 所述连接部44形状与烹饪容器3内壁一致, 并与烹饪容器内壁贴合设置, 并固定在 烹饪容器上, 所述配合部42与连接部44垂直设置, 所述配合部42与手柄43连接。 本实施例 中, 烹饪容器的形状为圆形, 并且其侧壁垂直于底壁设置, 连接部的配合面相
19、应设置成圆弧 状与烹饪容器侧壁配合且固定连接, 所述把手的配合部与连接部连接且为一体结构, 配合 部呈水平设置, 配合部的另一端与手柄铰接在一起。 所述烹饪容器安装到下壳体的空腔内, 把手对应着下壳体的缺口处, 所述配合部的宽度不大于缺口的宽度, 所述配合部的长度大 于缺口的厚度, 此设置的结构简单, 使烹饪容器的安装方便。 0034 具体的, 为了方便安装, 使得烹饪容器的安装定位更准确, 避免不必要的晃动, 所 述凸起41与所述凹槽23的为间隙配合, 所述凸起和凹槽为长条状, 所述凸起的长度方向沿 说 明 书 3/5 页 5 CN 206213910 U 5 壳体周向设置, 且所述长度方向
20、的配合间隙为0.51.5毫米, 宽度方向的配合间隙为14毫 米。 本实施例中, 所述凸起为长条状, 且该凸起的长度为35毫米, 宽度为1.5毫米, 所述凹槽 的长度为36毫米, 宽度为3.5毫米, 上述凸起与凹槽安装的配合间隙: 长度方向的配合间隙 为1毫米, 宽度方向的配合间隙为2毫米。 0035 本实施例中, 烹饪容器的把手设置为活动可折叠的结构, 方便收纳, 减少占用空 间。 如图2、 图3, 具体设置为, 所述把手4包括与烹饪容器3固定连接的连接部44、 与壳体配合 的配合部42、 及活动铰接于配合部的手柄43, 所述手柄43与配合部42之间设有配合锁止的 卡锁结构, 所述卡锁结构包括
21、设于手柄内的滑动的卡止件431和使该卡止件复位的弹簧 432, 并且卡止件431包括起卡紧作用的契合部和外露的拨动部, 及设于配合部42上与上述 契合部配合的定位平面421和滑动弧面422。 当烹饪容器为收纳或工作状态时, 把手的手柄 处于折叠的竖直状态, 卡止件的契合部抵持在配合部的滑动弧面上, 当提放烹饪容器时, 把 手的手柄转动到水平固定状态, 所述卡止件的契合部从配合部的滑动弧面滑动到定位平 面, 由于弹簧的预压缩的反弹力作用, 卡止件的契合部卡入配合部的定位平面配合锁紧; 当 需要再次折叠时, 只需推动卡止件的拨动部, 克服弹簧作用力使得卡止件与定位平面脱离, 再折叠手柄即可完成。
22、0036 本实施例中, 如图1, 所述下壳体2对应凹槽23处的外侧壁上设有与手柄43配合的 安装槽24, 且于所述安装槽24两侧设有凸筋25, 烹饪容器安装到下壳体, 折叠手柄贴置于下 壳体的外侧壁, 折叠的手柄位于所述安装槽和凸筋内, 上述安装槽和凸筋能够起到对把手 进一步限位的作用, 使安装后的烹饪容器更加稳定。 0037 本实施例中, 如图3, 所述配合部的上端面高于下壳体的上端面, 所述上壳体的下 端面上设有配合部的避让空间11, 避让空间的设置, 方便烹饪容器的把手安装, 同时对把手 具有限位作用, 还使得把手的安装不会影响到上壳体和下壳体盖合, 操作简单。 0038 可以理解的,
23、也可以将上述凸起和凹槽的设置位置对调, 即为: 所述凹槽设于所述 配合部的下端面, 所述凸起设于所述下壳体的缺口内, 同样能够达到本申请的发明目的。 0039 可以理解的, 上述凹槽或凸起沿壳体的周向延伸, 其长边方向可以是沿壳体周向 延伸的直线段, 也可以是沿壳体周向延伸的弧线段, 都包括在本申请保护范围内。 0040 可以理解的, 所述配合部的上端面与所述下壳体的上端面的位置关系也可以设置 成: 所述配合部的上端面与所述下壳体的上端面平齐。 这样设置, 即使上壳体不设避让空 间, 上壳体的下端面与配合部的上端面、 下壳体的上端面的配合也能够配合紧密, 使得整个 壳体的密闭性好, 保证烹饪容
24、器内的热空气流不会吹出来, 实现本申请的发明目的。 同样包 括在本申请保护范围内。 0041 实施例二。 004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 在把手上增加了密封软胶的设置。 0043 本实施例的空气炸锅, 如图4、 图5, 在所述把手4的配合部42的上端面设有密封软 胶5, 所述密封软胶5的上表面高于下壳体2的上端面, 所述密封软胶5的形状与上壳体1的配 合处的形状相适应, 上壳体的避让空间处还设有与密封软胶过盈配合的筋位, 密封软胶的 设置能够更好地密封手柄与壳体之间的间隙, 避免热空气流从上述间隙吹出而造成烫伤危 险的发生, 更防止烹饪容器内热量的散失, 加热效率更高, 更节能。 0
25、044 所述密封软胶5与配合部42之间还设有形变空间, 形变空间的包括设于密封软胶 说 明 书 4/5 页 6 CN 206213910 U 6 下部的空腔, 所述空腔的下端开口, 空腔的四壁由软胶壁构成, 为了防止空腔因自重塌陷, 在所述空腔内以一定的间距设置支撑筋, 由于具有形变空间, 压缩密封软胶时, 其变形所需 的变形力较小, 从而使得上壳体的盖合更加轻松省力。 0045 所述烹饪容器安装到下壳体后, 所述配合部的凸起嵌入下壳体的凹槽内进行配 合, 将上壳体盖合于下壳体上, 上壳体的侧壁压紧所述密封软胶, 密封软胶能够防止热空气 流的从上散失, 使得烹饪容器处于相对密闭的空间内, 从而
26、更加节能, 更快速的对食物进行 加热。 0046 另外, 在所述把手4的配合部42设置该密封软胶5, 当手柄43转动至水平位置, 手柄 43与配合部42处于锁紧状态时, 手柄43与配合部42的铰接端压紧所述密封软胶5, 密封软胶 给握持部一个反弹的作用力, 使得握持部与固定部的连接更稳定, 也不存在硬碰硬的感觉, 带给使用者更可靠的使用感受。 0047 可以理解的, 上述密封软胶不仅可以设置在配合部的上端面, 也可以围绕配合部 设置, 配合上壳体、 下壳体进行密封。 0048 以上所述, 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 于此, 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 可轻易想到的变 化或替换, 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因此,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 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说 明 书 5/5 页 7 CN 206213910 U 7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1/2 页 8 CN 206213910 U 8 图 3 图 4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2/2 页 9 CN 206213910 U 9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