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820562413.2 (22)申请日 2018.04.19 (73)专利权人 青岛同力汇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266000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海口路 256号蔚蓝世纪2805 (72)发明人 张秀儒 王畅逵 (74)专利代理机构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 限公司 37212 代理人 巩同海 (51)Int.Cl. A01K 61/73(2017.01) A01K 61/17(2017.01) A01K 61/78(2017.01)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2、 (54)实用新型名称 海洋软体动物人工鱼礁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海洋软体动物人工鱼 礁, 属于增殖型人工鱼礁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 包括主礁体, 主礁体由礁体单元、 长飘带和附着 板构成, 礁体单元包括左礁体和右礁体, 左礁体 和右礁体之间横向设置有若干金属管或者方形 预制空腔; 礁体单元的侧壁上设置有通孔; 礁体 单元的顶部固定有短飘带; 礁体单元的内侧壁设 置有为的凹凸不平的非光滑面; 从礁体单元内侧 壁延伸出若干个附着球; 长飘带通过螺栓固定在 两个礁体单元之间的主通道处的楼板底部; 附着 板, 铺设于礁体单元表面以及主通道的表面。 本 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鱼礁不利于软体类海
3、洋生 物栖息和繁殖的问题, 满足软体类生物喜静的习 性, 最大限度提高孵化卵的数量。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4页 CN 208211235 U 2018.12.11 CN 208211235 U 1.一种海洋软体动物人工鱼礁, 包括主礁体和吊环(8), 吊环(8)安装于主礁体两侧, 其 特征在于, 主礁体由礁体单元、 长飘带(9)和附着板(6)构成, 其中, 礁体单元, 包括左礁体(1)和右礁体(2), 左礁体(1)和右礁体(2)均为长方体或者圆柱 体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在左礁体(1)和右礁体(2)内部留有空腔; 在左礁体(1)的右侧壁和右 礁体(2)的左侧壁处, 左礁体(1)和右礁
4、体(2)之间横向设置有若干金属管(4)或者方形预制 空腔; 礁体单元的侧壁上设置有供软体类海洋生物进出的通孔(7); 礁体单元的顶部通过螺 栓固定有若干条向下垂浮的短飘带(10); 礁体单元的内侧壁设置有为的凹凸不平的非光滑 面; 从礁体单元内侧壁延伸出若干个附着球(11), 每个附着球(11)上都设置有便于附着孵 化卵(12)的凸起; 左右两个礁体单元之间相互间隔, 间隔位置为主通道(3); 上下两个礁体 单元之间通过混凝土(5)进行固定连接; 左礁体(1)和右礁体(2)上开设有方形或者圆形的 通孔(7); 长飘带(9), 通过螺栓固定在两个礁体单元之间的主通道(3)处的楼板底部; 附着板(
5、6), 铺设于礁体单元表面以及主通道(3)的表面; 附着板(6)包括板体(61)、 挡 水板(62)、 着卵点(63)和固定螺孔(64), 板体(61)采用矩形结构, 板体(61)上设置有挡水板 (62), 挡水板(62)在附着板(6)上平行间隔设置或纵向位移设置; 着卵点(63)是在附着板 (6)上设置的凸起结构, 在板体(61)上还设置有固定螺孔(64), 螺栓通过固定螺孔(64)将板 体(61)固定于礁体单元表面或者主通道(3)的侧面和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洋软体动物人工鱼礁, 其特征在于, 礁体单元内腔的短飘带 (10)、 内侧壁和附着球(11), 分别覆盖礁体单元内腔的上
6、部、 四周和中间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洋软体动物人工鱼礁, 其特征在于, 金属管(4)一端伸入左 礁体(1), 另一端伸入右礁体(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海洋软体动物人工鱼礁, 其特征在于, 金属管(4)在左礁体(1) 或右礁体(2)的伸出端长度一致, 伸出端呈矩阵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洋软体动物人工鱼礁, 其特征在于, 通孔(7)设置于左礁体 (1)的左侧壁上, 以及右礁体(2)的右侧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洋软体动物人工鱼礁, 其特征在于, 水流通过左礁体(1)的 左侧壁进入左礁体(1), 然后通过金属管(4)进入右礁体(2), 通过右礁体(2)的
7、右侧壁进入 主通道(3), 然后通过主通道(3)向上进入外界水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洋软体动物人工鱼礁, 其特征在于, 板体(61)采用矩形结 构, 选用混凝土, 其中, 钢筋选用防腐铁、 不锈钢或者复合材料, 水泥选用防海水腐蚀水泥。 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海洋软体动物人工鱼礁, 其特征在于, 板体(61)上设置有 两块挡水板(62)的时候, 两者平行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海洋软体动物人工鱼礁, 其特征在于, 板体(61)上设置有 四块挡水板(62)的时候, 相邻的挡水板(62)呈90 旋转且纵向位移设置。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82
8、11235 U 2 海洋软体动物人工鱼礁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海洋软体动物人工鱼礁, 属于增殖型人工鱼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人工鱼礁是人为在海中设置的构造物, 其目的是改善海域生态环境, 营造海洋生 物栖息的良好环境, 为鱼类等提供繁殖、 生长、 索饵和庇敌的场所, 达到保护、 增殖和提高渔 获量的目的。 0003 软体类生物是海洋生物中有一类比较特殊的群体, 与鱼类、 蟹类的养殖有所不同。 而现有人工鱼礁存在以下无法满足软体类生物的地方:(1)鱼礁内的水流速度过快, 不流于 软体类生物的栖息和孵化卵的附着; (2)鱼礁多采用整体结构, 没有满足软体类生物习性的
9、单独的礁体单元; (3)鱼礁内结构过于光滑, 孵化卵附着困难, 不利于鱼礁软体类生物繁殖。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海洋软体动物人工鱼礁, 其目的是解决现有鱼礁存在的不利于软体类海洋生物栖息和繁殖的问题。 0005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海洋软体动物人工鱼礁, 包括主礁体和吊环, 吊环安装于主礁 体两侧, 主礁体由礁体单元、 长飘带和附着板构成, 其中, 0006 礁体单元, 包括左礁体和右礁体, 左礁体和右礁体均为长方体或者圆柱体的钢筋 混凝土结构, 在左礁体和右礁体内部留有空腔; 在左礁体的右侧壁和右礁体的左侧壁处, 左 礁体和右礁体之间横向设置
10、有若干金属管或者方形预制空腔; 礁体单元的侧壁上设置有供 软体类海洋生物进出的通孔; 礁体单元的顶部通过螺栓固定有若干条向下垂浮的短飘带; 礁体单元的内侧壁设置有为的凹凸不平的非光滑面; 从礁体单元内侧壁延伸出若干个附着 球, 每个附着球上都设置有便于附着孵化卵的凸起; 左右两个礁体单元之间相互间隔, 间隔 位置为主通道; 上下两个礁体单元之间通过混凝土进行固定连接; 左礁体和右礁体上开设 有方形或者圆形的通孔; 0007 长飘带, 通过螺栓固定在两个礁体单元之间的主通道处的楼板底部; 0008 附着板, 铺设于礁体单元表面以及主通道的表面; 附着板包括板体、 挡水板、 着卵 点和固定螺孔,
11、板体采用矩形结构, 板体上设置有挡水板, 挡水板在附着板上平行间隔设置 或纵向位移设置; 着卵点是在附着板上设置的凸起结构, 在板体上还设置有固定螺孔, 螺栓 通过固定螺孔将板体固定于礁体单元表面或者主通道的侧面和顶部。 0009 优选地, 礁体单元内腔的短飘带、 内侧壁和附着球, 分别覆盖礁体单元内腔的上 部、 四周和中间位置。 0010 优选地, 金属管一端伸入左礁体, 另一端伸入右礁体。 0011 优选地, 金属管在左礁体或右礁体的伸出端长度一致, 伸出端呈矩阵排列。 0012 优选地, 通孔设置于左礁体的左侧壁上, 以及右礁体的右侧壁上。 0013 优选地, 水流通过左礁体的左侧壁进入
12、左礁体, 然后通过金属管进入右礁体, 通过 说 明 书 1/5 页 3 CN 208211235 U 3 右礁体的右侧壁进入主通道, 然后通过主通道向上进入外界水体。 0014 优选地, 板体采用矩形结构, 选用混凝土, 其中, 钢筋选用防腐铁、 不锈钢或者复合 材料, 水泥选用防海水腐蚀水泥。 0015 优选地, 板体上设置有两块挡水板的时候, 两者平行间隔设置。 0016 优选地, 板体上设置有四块挡水板的时候, 相邻的挡水板呈90 旋转且纵向位移设 置。 0017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海洋软体动物人工鱼礁的建造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0018 S1: 预制礁体单元: 按照预制的要求, 在制作
13、礁体单元的时候, 预先填充上金属管, 在礁体单元内安装好短飘带和附着球, 在左礁体和右礁体的侧壁上开设有通孔; 0019 S2: 预制主礁体: 包括如下小步: 0020 S21: 根据设计要求, 选择一定数量的礁体单元, 通过礁体单元的叠加, 在左礁体和 右礁体之间填充混凝土, 使礁体单元固定连接; 0021 S22: 在相邻的左右礁体单元之间根据需要的距离设置有主通道; 0022 S23: 在相邻的上下礁体单元之间根据需要, 在主通道上设置有楼板, 在楼板底部 通过螺栓固定有长飘带; 0023 S24: 在主礁体的表面和主通道的表面, 铺设有附着板; 0024 S25: 在主礁体两端根据需要
14、安装有吊环; 0025 S3: 下放主礁体: 利用机械臂, 通过吊环, 将主礁体下放至指定水域。 0026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27 (1)利用带有左礁体和右礁体的礁体单元, 替代完整的鱼礁, 满足软体类生物喜静 的习性; 0028 (2)礁体单元内布置有短飘带、 附着球、 凹凸不平的内侧壁, 全方位实现了礁体单 元的着卵, 最大限度提高空腔内所能容纳的孵化卵的数量; 0029 (3)在主通道处设置有长飘带, 在水流的作用下摆动, 水流携带养分和氧气供给短 飘带上面附着的孵化卵, 大幅度提高孵化卵的存活率; 间接地降低了水流的流速; 0030 (4)礁体表面和主通道处设置有附着板,
15、通过附着板上的挡水板阻挡部分流经礁 体表面的水流, 降低流速, 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域, 供给软体类海洋生物繁殖; 0031 (5)左礁体和右礁体之间的金属管在左礁体或右礁体的伸出端长度一致, 伸出端 呈矩阵排列, 为软体类海洋生物的附着提供了更加稳固的场所; 0032 (6)改善了一体化设置的鱼礁高度和尺寸不可调的问题, 利用礁体单元的叠加, 可 以实现不同需求的主礁体, 并且每个礁体单元的形状也是可以自主选择的, 灵活性较高; 0033 (7)主礁体两侧设置有吊环, 通过机械臂轻松实现鱼礁的下放, 避免出现倾斜或者 侧翻的情况出现; 0034 (8)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建造方法, 可以提高混凝
16、土建造速度及建造质量, 减少材料 费用及人工费用, 降低作业安全风险, 更加高效、 安全。 附图说明 0035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36 图2(a)是礁体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说 明 书 2/5 页 4 CN 208211235 U 4 0037 图2(b)是附着孵化卵的使用状态图。 0038 图3是带有楼板的主礁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9 图4是带有附着板的主礁体的结构示意图。 0040 图5(a)是附着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0041 图5(b)是附着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0042 图5(c)是附着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0043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4 图
17、中: 1、 左礁体; 2、 右礁体; 3、 主通道; 4、 金属管; 5、 混凝土; 6、 附着板; 61、 板体; 62、 挡水板; 63、 着卵点; 64、 固定螺孔; 7、 通孔; 8、 吊环; 9、 长飘带; 10、 短飘带; 11、 附着球; 12、 孵化卵。 具体实施方式 0045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目的、 技术方案更加清楚明白, 下面结合实施例, 对本实用新型 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46 实施例1: 0047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软体类海洋生物, 包括常见的海参、 鲍鱼, 以及头足类的鱿鱼、 乌贼、 八带和乌鱼, 双壳类的牡蛎、 贻贝、 蛏和蚶等。 0048 如图1所示, 海洋软体动
18、物人工鱼礁, 包括主礁体和吊环8, 吊环8安装于主礁体两 侧, 主礁体由礁体单元、 长飘带9和附着板6构成。 0049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海洋软体动物人工鱼礁, 礁体单元包括左礁体1和右礁体2, 左 礁体1和右礁体2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或者金属结构, 在左礁体1和右礁体2内部留有空腔。 在左礁体1的右侧壁和右礁体2相互联通。 0050 如图2(a)至图2(b)所示, 礁体单元的侧壁上设置有供软体类海洋生物进出的通孔 7。 水流通过左礁体1的左侧壁进入左礁体1, 然后通过金属管4进入右礁体2, 通过右礁体2的 右侧壁进入主通道3, 然后通过主通道3向上进入外界水体, 实现完整的循环过程。 0051
19、主礁体包括由若干个礁体单元, 左右两个礁体单元之间相互间隔, 间隔位置为主 通道3; 上下两个礁体单元之间通过混凝土5进行固定连接。 主通道3是软体动物进出主礁体 的最宽的通道, 其位于两个相邻的礁体单元之间。 在主通道3处还横向放置有楼板, 楼板的 底部通过螺栓固定有若干条向下垂浮的长飘带9。 长飘带9的目的与短飘带10的目的类似, 也是为了降低水流流速和增加孵化卵12附着量。 0052 实施例2: 0053 礁体单元是软体类海洋生物最主要的活动、 繁殖的场所。 左礁体1和右礁体2内均 布置有一系列辅助软体类海洋生物产卵用的设计。 0054 例如, 在礁体单元的顶部通过螺栓固定有若干条向下垂
20、浮的短飘带10, 短飘带10 在水流的作用下摆动, 水流携带养分和氧气供给短飘带10上面附着的孵化卵12, 大幅度提 高孵化卵12的存活率。 再例如, 礁体单元的内侧壁为非光滑面, 采用凹凸不平设计, 利用与 凹凸不平内侧壁之间的摩擦力, 让更多的孵化卵12产生附着, 最大限度提高空腔内所能容 纳的孵化卵12的数量。 再例如, 从礁体单元内侧壁延伸出若干个附着球11, 每个附着球11上 都设置有便于附着孵化卵12的凸起, 充分利用短飘带10和内侧壁无法触及到的腔体空心位 说 明 书 3/5 页 5 CN 208211235 U 5 置。 综上, 礁体单元利用短飘带10、 内侧壁和附着球11这三
21、个设计, 将能附着孵化卵12的腔 体上部、 四周和中间等位置进行全方位覆盖, 利用飘带的摆动作用, 增强了水流交换效果, 有利于软体类海洋生物增殖, 如图2(a)至图2(b)所示。 0055 实施例3: 0056 左礁体1和右礁体2均为长方体或者圆柱体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在左礁体1和右礁 体2内部留有空腔。 在左礁体1和右礁体2上开设有方形或者圆形的通孔7。 通孔7设置于左礁 体1的左侧壁上, 以及右礁体2的右侧壁上。 0057 在左侧壁和右侧壁上的通孔7,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直径或者数量, 既满足软体 类海洋生物自由进出, 又满足进出的水流不会过大。 0058 实施例4: 0059 主礁体
22、整体的高度以及占地大小, 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叠加的。 由图3所示的剖视 图可知, 主礁体由十二个礁体单元叠加构成。 最底层设置有三个礁体单元, 间隔有两个主通 道3; 在最底层上方通过混凝土5填充于金属管4与左右礁体2之间, 并起到了连接上下两个 礁体单元的作用。 0060 在图3所示的主礁体中, 水流从最左侧的礁体单元进入, 经过位于中间的礁体单元 后, 从最右侧的礁体单元流出。 在流经过程中, 水流依次被礁体单元内的短飘带10、 主通道3 的长飘带9等削弱减速, 让主礁体内的水况保持在比较平稳的状态, 符合软体类海洋生物喜 欢栖息于安定环境的习性。 0061 实施例5: 0062 如图4所
23、示, 附着板6是铺设于在礁体单元表面以及主通道3的表面, 用于减少礁体 表面的水流。 0063 如图5(a)至图5(c)所示, 附着板6包括板体61、 挡水板62、 着卵点63和固定螺孔64。 0064 其中, 板体61采用矩形结构, 通常选用混凝土, 其中, 钢筋选用防腐铁或不锈钢或 复合材料; 水泥选用防海水腐蚀水泥。 板体61上设置有挡水板62, 挡水板62的目的是阻挡部 分流经礁体表面的水流, 降低流速, 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域, 供给软体类海洋生物繁殖。 0065 在附着板6上, 除了挡水板62外, 剩余其他地方都为着卵点63。 着卵点63是在附着 板6上设置的凸起结构, 着卵点63
24、通过凸起增加与孵化卵12或者贝壳类生物的摩擦力。 在板 体61上还设置有固定螺孔64, 螺栓通过固定螺孔64将板体61固定于礁体单元表面或者主通 道3的侧面和顶部。 为了便于安装, 通常将固定螺孔64设置成一排或者有规律性, 例如, 当设 置有两块挡水板62的时候, 将固定螺孔64设置在挡水板62的端部, 所有挡水板62的端部都 设置于板体61的中央。 0066 实施例6: 0067 通常, 在板体61上的挡水板62, 设置有至少两块, 通过挡水板62的间隔作用, 水流 在板体61上的流经路径为S形。 挡水板62在附着板6上的位置是多种多样的。 当设置有两块 挡水板62的时候, 两者平行间隔设
25、置; 当设置有四块挡水板62的时候, 可以平行间隔设置, 也可以按照各自90 旋转且纵向位移设置。 0068 实施例7: 0069 在左礁体1和右礁体2之间横向设置有若干金属管4或者方形预制空腔。 金属管4一 端伸入左礁体1, 另一端伸入右礁体2。 在左礁体1和右礁体2之间横向设置有若干金属管4或 说 明 书 4/5 页 6 CN 208211235 U 6 者方形预制空腔。 金属管4或者方形预制空腔相互间隔设置, 起到了沟通左礁体1和右礁体2 的目的。 金属管4允许软体类海洋生物从其内进出两个礁体。 0070 金属管4在左礁体1或右礁体2的伸出端长度一致, 伸出端呈矩阵排列。 呈矩阵排列 的
26、金属管4, 为软体类海洋生物的附着提供了更加稳固的场所。 0071 实施例8: 0072 在两个礁体单元之间, 还固定有吊环8和楼板。 其中吊环8位于最外侧礁体单元的 两侧, 用于下放时使用; 而楼板位于主通道3处, 用于固定安装长飘带9用。 其中楼板也留有 软体类海洋生物通行的孔。 在楼板上方还布置有两层礁体单元, 从而形成了立体的主礁体 结构, 如图6所示。 0073 实施例9: 0074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海洋软体动物人工鱼礁的建造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0075 S1: 预制礁体单元: 按照预制的要求, 在制作礁体单元的时候, 预先填充上金属管 4, 在礁体单元内安装好短飘带10和附着球
27、11, 在左礁体1和右礁体2的侧壁上开设有通孔7; 0076 S2: 预制主礁体: 包括如下小步: 0077 S21: 根据设计要求, 选择一定数量的礁体单元, 通过礁体单元的叠加, 在左礁体1 和右礁体2之间填充混凝土5, 使礁体单元固定连接; 0078 S22: 在相邻的左右礁体2单元之间根据需要的距离设置有主通道3; 0079 S23: 在相邻的上下礁体单元之间根据需要, 在主通道3上设置有楼板, 在楼板底部 通过螺栓固定有长飘带9; 0080 S24: 在主礁体的表面和主通道3的表面, 铺设有附着板6; 0081 S25: 在主礁体两端根据需要安装有吊环8; 0082 S3: 下放主礁
28、体: 利用机械臂, 通过吊环8, 将主礁体下放至指定水域。 0083 本实用新型可广泛运用于软体类海洋生物用的增殖用的人工鱼礁场合。 0084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己, 并不以本实用新型为限制, 凡在本 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均等修改、 等同替换和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 的专利涵盖范围内。 说 明 书 5/5 页 7 CN 208211235 U 7 图1 图2(a) 说 明 书 附 图 1/4 页 8 CN 208211235 U 8 图2(b)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2/4 页 9 CN 208211235 U 9 图4 图5(a) 说 明 书 附 图 3/4 页 10 CN 208211235 U 10 图5(b) 图5(c)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 4/4 页 11 CN 208211235 U 11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