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授权公告号 CN 102919177 B (45)授权公告日 2014.01.08 CN 102919177 B (21)申请号 201210456954.4 (22)申请日 2012.11.14 A01K 61/00(2006.01) (73)专利权人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 研究所 地址 15007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松发 街 43 号 (72)发明人 贾智英 张玉勇 石连玉 白庆利 (74)专利代理机构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 务所 23109 代理人 王艳萍 (54) 发明名称 山女鳟选育方法 (57) 摘要 山女鳟选育方法, 它涉及一种鱼的选育方法。 本发明解决
2、了现有引进的山女鳟群体小近亲繁殖 所导致遗传漂变、 抗逆能力减弱、 种质分化、 品质 退化的技术问题。本方法如下 : 一、 建立 F1 代家 系 : 二、 F1 代家系培育 ; 三、 构建 F2 代家系内自繁 系和 F2 代群体 ; 四、 对 F2 代群体采用 “三级淘汰 法” 进行选育 ; 五、 F3 代群体构建及 “三级淘汰法” 选育 ; 六、 F4 代群体构建及 “三级淘汰法” 选育 ; 七、 F5 代群体构建及 “三级淘汰法” 选育 ; 八、 F6 代 群体构建及 “三级淘汰法” 选育, 即完成山女鳟选 育。采用本发明方法获得的山女鳟生产性状具有 体色饱满、 生长速度快、 产后存活率高
3、的特点。 (51)Int.Cl. 审查员 李永双 权利要求书 3 页 说明书 9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书9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102919177 B CN 102919177 B 1/3 页 2 1. 山女鳟选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山女鳟选育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 一、 建立 F1 代家系 : a、 将 2 龄性成熟山女鳟大群体经过繁殖后存活的鱼培育到 3 龄性成熟, 作为选育基础 群 ; b、 从步骤 a 中选择幼鲑斑数目为 10 个以下的山女鳟 ; c、 应用色彩色差计 CR-400, 选用 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
4、输出模式, 多点测量鱼体腹 部和以侧线鳞为轴线的幼鲑斑处体色, 并分别计算平均值, 从步骤 b 得到的山女鳟中选择 腹部 L*值与有斑处 L*值相差 20 以上的山女鳟 ; d、 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 将步骤 c 中选出的山女鳟, 按照 1 尾雄鱼与 1-3 尾雌鱼配对的 配组方案, 建立全同胞家系和半同胞家系, 即得 F1 代家系 ; 二、 F1 代家系的培育 : e、 将步骤d得到的F1代家系中各个家系分别在独立的孵化桶中进行孵化, 受精卵发眼 后分别转至平列槽中, 然后将 3cm 长的上浮的鱼苗分别转移到室内选育缸中, 并在选育缸 中一直培育到2龄性成熟, 选育缸中饲育山女鳟条件为水温3
5、.2-15.8、 水流量0.2-0.3L/ s、 溶解氧 6.0mg/L 以上, 其中每个选育缸饲育同一个家系的鱼苗, 饲育期间开始时每个选 育缸中饲育 150 尾鱼苗, 鱼苗达到 10 月龄为 80 尾 / 缸, 鱼苗达到 15 月龄为 45 尾 / 缸, 在 这种密度下一直将其培育到 2 龄性成熟 ; 三、 构建 F2 代家系内自繁系和 F2 代群体 : f、 从经过步骤 e 培育到性成熟的 F1 代家系山女鳟中, 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 2 龄 山女鳟平均体重 10% 以上的家系 ; g、 从步骤 f 选择出的 2 龄山女鳟家系中再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 10 个以下的 F1 代家 系 ;
6、 h、 应用色彩色差计 CR-400, 选用 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 多点测量鱼体腹 部和以侧线鳞为轴线的幼鲑斑处体色, 并分别计算平均值, 选择腹部 L*值与有斑处 L*值相 差 20 以上的山女鳟, 从步骤 g 选择出 F1 代家系中的每个家系内选择腹部 L*值与有斑处 L* 值相差 20 以上的山女鳟 10 尾亲鱼进行家系内群体自繁, 得到家系内 F2 代自繁系, 并将所 得自繁系分别孵化、 培育 ; i、 将步骤 h 中 F1 代家系每个家系内参与繁殖的 10 尾亲鱼分别单独培育 2 个月后, 分 别统计其产后死亡率 ; j、 结合步骤 i 统计数据, 从步骤 h 中选
7、出亲本死亡率低于 40% 的 F2 代自繁系, 并分别 保留 300 尾所选各家系苗种, 混合培育, 即得 F2 代群体 ; 四、 对 F2 代采用 “三级淘汰法” 进行群体选育 : k、 从步骤 j 得到的 F2 代群体的苗种上浮 50% 后, 将剩余没有上浮的 50% 卵黄囊仔鱼淘 汰, 完成第一级选育 ; l、 饲育步骤 k 选择的苗种至 15-18 月龄, 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 10 个以下的山女鳟, 完 成第二级选育 ; m、 应用色彩色差计 CR-400, 选用 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 多点测量鱼体腹 部和以侧线鳞为轴线的幼鲑斑处体色, 并分别计算平均值, 从步骤 l
8、 中选择选择腹部 L*值 与有斑处 L*值相差 20 以上的山女鳟, 饲养至 24 月龄, 并且从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919177 B 2 2/3 页 3 组平均体重 10% 以上的山女鳟, 完成第三级选育, 同时, 也完成了山女鳟 F2 代选育 ; 五、 F3 代群体构建及选育 : n、 从步骤 m 中选择出 F2 代 2 龄性成熟的群体, 利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群体繁殖, 即 构建得到 F3 代群体 ; o、 从步骤 n 得到的苗种孵化上浮率达到 50% 后, 将剩余没有上浮的 50% 卵黄囊仔鱼淘 汰, 即完成对 F3 代群体的第一级选育 ; p、
9、饲育步骤 o 选择的苗种至 15-18 月龄, 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 10 个以下的山女鳟 ; q、 应用色彩色差计CR-400, 选用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 从步骤p中选择腹 部 L*值与有斑处 L*值相差 20 以上的山女鳟, 即完成对 F3 代群体的第二级选育 ; r、 将步骤q得到的山女鳟饲养至24月龄至性成熟, 从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平 均体重 10% 以上的山女鳟, 即完成对 F3 代群体的第三级选育 ; 六、 F4 代群体构建及选育 : n1、 从步骤 r 中选择出 F3 代 2 龄性成熟的群体, 利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群体繁殖, 即 构建得到 F4 代群体
10、; o1、 从步骤n1得到的苗种孵化上浮率达到50%后, 将剩余没有上浮的50%卵黄囊仔鱼淘 汰, 即完成对 F4 代群体的第一级选育 ; p1、 饲育步骤 o1选择的苗种至 15-18 月龄, 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 10 个以下的山女鳟 ; q1、 应用色彩色差计 CR-400, 选用 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 从步骤 p1中选择 腹部 L*值与有斑处 L*值相差 20 以上的山女鳟, 即完成对 F4 代群体的第二级选育 ; r1、 将步骤 q1得到的山女鳟饲养至 24 月龄至性成熟, 从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 平均体重 10% 以上的山女鳟, 即完成对 F4 代群体的第三级
11、选育 ; 七、 F5 代群体构建及选育 : n2、 从步骤r1中选择出F4代2龄性成熟的群体, 利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群体繁殖, 即 构建得到 F5 代群体 ; o2、 从步骤n2得到的苗种孵化上浮率达到50%后, 将剩余没有上浮的50%卵黄囊仔鱼淘 汰, 即完成对 F5 代群体的第一级选育 ; p2、 饲育步骤 o2选择的苗种至 15-18 月龄, 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 10 个以下的山女鳟 ; q2、 应用色彩色差计 CR-400, 选用 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 从步骤 p2中选择 腹部 L*值与有斑处 L*值相差 20 以上的山女鳟, 即完成对 F5 代群体的第二级选育 ;
12、 r2、 将步骤 q2得到的山女鳟饲养至 24 月龄至性成熟, 从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 平均体重 10% 以上的山女鳟, 即完成对 F5 代群体的第三级选育 ; 八、 F6 代群体构建及选育 : n3、 从步骤r2中选择出F5代2龄性成熟的群体, 利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群体繁殖, 即 构建得到 F6 代群体 ; o3、 从步骤n3得到的苗种孵化上浮率达到50%后, 将剩余没有上浮的50%卵黄囊仔鱼淘 汰, 即完成对 F6 代群体的第一级选育 ; p3、 饲育步骤 o3选择的苗种至 15-18 月龄, 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 10 个以下的山女鳟 ; q3、 应用色彩色差计 CR-400, 选
13、用 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 从步骤 p3中选择 腹部 L*值与有斑处 L*值相差 20 以上的山女鳟, 即完成对 F6 代群体的第二级选育 ;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919177 B 3 3/3 页 4 r3、 将步骤 q3得到的山女鳟饲养至 24 月龄至性成熟, 从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 平均体重 10% 以上的山女鳟, 即完成对 F6 代群体的第三级选育, 即完成山女鳟选育。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山女鳟选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步骤 b 中从步骤 a 中选择幼鲑斑 数目为 8-10 个的山女鳟。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山女鳟选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步骤
14、 c 中应用色彩色差计 CR-400, 选用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 多点测量鱼体腹部和以侧线鳞为轴线的幼 鲑斑处体色, 并分别计算平均值, 从步骤 b 得到的山女鳟中选择腹部 L*值与有斑处 L*值相 差 25 以上的山女鳟。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山女鳟选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步骤 e 中选育缸中饲育山女鳟条 件为水温 10、 水流量 0.25L/s、 溶解氧 6.0mg/L。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山女鳟选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步骤 f 中从经过步骤 e 培育到性 成熟的 F1 代家系山女鳟中, 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 2 龄山女鳟平均体重 20% 以上的家 系。
15、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山女鳟选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步骤 l 中饲育步骤 k 选择的苗种 至 16 月龄, 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 8-9 个的山女鳟。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919177 B 4 1/9 页 5 山女鳟选育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鱼的选育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山女鳟 (Oncorhynchus masou masou) , 属于鲑形目、 鲑科、 大马哈鱼属, 是马苏大 马哈鱼的陆封淡水种鱼类, 在分类上被定为马苏大马哈的一个亚种, 我国 1996 年引进, 原 产国人们对这种生活在山间溪流、 体型典雅、 体态轻盈小巧的鲑鱼的甚是喜爱, 称其为
16、 “山 之女神” , 国内尊重这种认知, 引进后称其中文名为 “山女鳟” 。该鱼区别于降海型或其他冷 水性鱼类的主要标志是其终生保有幼鲑斑, 这也是其深受市场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作 为引进种的山女鳟, 由于最初群体较小、 在连续近 10 代的繁殖过程中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防 止近亲繁殖, 致使其经历连续多代近亲交配后, 导致遗传漂变、 抗逆能力减弱, 出现严重的 种质分化、 品质退化现象。 目前, 养殖群体中山女鳟产后死亡率居高不下、 个体小型化严重、 相当比例的山女鳟所具有的标志性的幼鲑斑色彩变淡, 甚至消失。种质问题已成为制约山 女鳟养殖产业健康、 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瓶颈, 迫切需要采取有
17、效的技术手段对山女鳟 种质进行遗传改良。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引进的山女鳟群体小近亲繁殖所导致遗传漂变、 抗逆能力减 弱、 种质分化、 品质退化的技术问题, 提供了一种山女鳟选育方法。 0004 山女鳟选育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 0005 一、 建立 F1 代家系 : 0006 a、 将 2 龄性成熟山女鳟大群体经过繁殖后存活的鱼培育到 3 龄性成熟, 作为选育 基础群 ; 0007 b、 从步骤 a 中选择幼鲑斑数目为 10 个以下的山女鳟 ; 0008 c、 应用色彩色差计 CR-400, 选用 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 多点测量鱼 体腹部和以侧线鳞为轴线
18、的幼鲑斑处体色, 并分别计算平均值, 从步骤 b 得到的山女鳟中 选择腹部 L*值与有斑处 L*值相差 20 以上的山女鳟 ; 0009 d、 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 将步骤 c 中选出的山女鳟, 按照 1 尾雄鱼与 1-3 尾雌鱼配 对的配组方案, 建立全同胞家系和半同胞家系, 即得 F1 代家系 ; 0010 二、 F1 代家系的培育 : 0011 e、 将步骤 d 得到的 F1 代家系中各个家系分别在独立的孵化桶中进行孵化, 受精 卵发眼后分别转至平列槽中, 然后将 3cm 长的上浮的鱼苗分别转移到室内选育缸中, 并在 选育缸中一直培育到 2 龄性成熟, 选育缸中饲育山女鳟条件为水温 3.
19、2-15.8、 水流量 0.2-0.3L/s、 溶解氧 6.0mg/L 以上, 其中每个选育缸饲育同一个家系的鱼苗, 饲育期间开始 时每个选育缸中饲育 150 尾鱼苗, 鱼苗达到 10 月龄为 80 尾 / 缸, 鱼苗达到 15 月龄为 45 尾 / 缸, 在这种密度下一直将其培育到 2 龄性成熟 ; 说 明 书 CN 102919177 B 5 2/9 页 6 0012 三、 构建 F2 代家系内自繁系和 F2 代群体 : 0013 f、 从经过步骤e培育到性成熟的F1代家系山女鳟中, 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 2 龄山女鳟平均体重 10% 以上的家系 ; 0014 g、 从步骤 f 选择出
20、的 2 龄山女鳟家系中再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 10 个以下的 F1 代 家系 ; 0015 h、 应用色彩色差计 CR-400, 选用 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 多点测量鱼 体腹部和以侧线鳞为轴线的幼鲑斑处体色, 并分别计算平均值, 选择腹部 L*值与有斑处 L* 值相差 20 以上的山女鳟, 从步骤 g 选择出 F1 代家系中的每个家系内选择腹部 L*值与有斑 处 L*值相差 20 以上的山女鳟 10 尾亲鱼进行家系内群体自繁, 得到家系内 F2 代自繁系, 并 将所得自繁系分别孵化、 培育 ; 0016 i、 将步骤h中F1代家系每个家系内参与繁殖的10尾亲鱼分别单独培育2个月
21、后, 分别统计其产后死亡率 ; 0017 j、 结合步骤 i 统计数据, 从步骤 h 中选出亲本死亡率低于 40% 的 F2 代自繁系, 并 分别保留 300 尾所选各家系苗种, 混合培育, 即得 F2 代群体 ; 0018 四、 对 F2 代采用 “三级淘汰法” 进行群体选育 : 0019 k、 从步骤 j 得到的 F2 代群体的苗种上浮 50% 后, 将剩余没有上浮的 50% 卵黄囊仔 鱼淘汰, 完成第一级选育 ; 0020 l、 饲育步骤 k 选择的苗种至 15-18 月龄, 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 10 个以下的山女 鳟, 完成第二级选育 ; 0021 m、 应用色彩色差计 CR-400,
22、 选用 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 多点测量鱼 体腹部和以侧线鳞为轴线的幼鲑斑处体色, 并分别计算平均值, 从步骤1中选择选择腹部L* 值与有斑处 L*值相差 20 以上的山女鳟, 饲养至 24 月龄, 并且从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 照组平均体重 10% 以上的山女鳟, 完成第三级选育, 同时, 也完成了山女鳟 F2 代选育 ; 0022 五、 F3 代群体构建及选育 : 0023 n、 从步骤 m 中选择出 F2 代 2 龄性成熟的群体, 利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群体繁 殖, 即构建得到 F3 代群体 ; 0024 o、 从步骤 n 得到的苗种孵化上浮率达到 50% 后, 将剩余没
23、有上浮的 50% 卵黄囊仔 鱼淘汰, 即完成对 F3 代群体的第一级选育 ; 0025 p、 饲育步骤 o 选择的苗种至 15-18 月龄, 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 10 个以下的山女 鳟 ; 0026 q、 应用色彩色差计CR-400, 选用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 从步骤p中选 择腹部 L*值与有斑处 L*值相差 20 以上的山女鳟, 即完成对 F3 代群体的第二级选育 ; 0027 r、 将步骤q得到的山女鳟饲养至24月龄至性成熟, 从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 组平均体重 10% 以上的山女鳟, 即完成对 F3 代群体的第三级选育 ; 0028 六、 F4 代群体构建及选育 :
24、 0029 n1、 从步骤 r 中选择出 F3 代 2 龄性成熟的群体, 利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群体繁 殖, 即构建得到 F4 代群体 ; 0030 o1、 从步骤n1得到的苗种孵化上浮率达到50%后, 将剩余没有上浮的50%卵黄囊仔 鱼淘汰, 即完成对 F4 代群体的第一级选育 ; 说 明 书 CN 102919177 B 6 3/9 页 7 0031 p1、 饲育步骤 o1选择的苗种至 15-18 月龄, 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 10 个以下的山女 鳟 ; 0032 q1、 应用色彩色差计 CR-400, 选用 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 从步骤 p1中 选择腹部 L*值与有斑处
25、L*值相差 20 以上的山女鳟, 即完成对 F4 代群体的第二级选育 ; 0033 r1、 将步骤 q1得到的山女鳟饲养至 24 月龄至性成熟, 从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 照组平均体重 10% 以上的山女鳟, 即完成对 F4 代群体的第三级选育 ; 0034 七、 F5 代群体构建及选育 : 0035 n2、 从步骤 r1中选择出 F4 代 2 龄性成熟的群体, 利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群体繁 殖, 即构建得到 F5 代群体 ; 0036 o2、 从步骤n2得到的苗种孵化上浮率达到50%后, 将剩余没有上浮的50%卵黄囊仔 鱼淘汰, 即完成对 F5 代群体的第一级选育 ; 0037 p2、 饲育
26、步骤 o2选择的苗种至 15-18 月龄, 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 10 个以下的山女 鳟 ; 0038 q2、 应用色彩色差计 CR-400, 选用 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 从步骤 p2中 选择腹部 L*值与有斑处 L*值相差 20 以上的山女鳟, 即完成对 F5 代群体的第二级选育 ; 0039 r2、 将步骤 q2得到的山女鳟饲养至 24 月龄至性成熟, 从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 照组平均体重 10% 以上的山女鳟, 即完成对 F5 代群体的第三级选育 ; 0040 八、 F6 代群体构建及选育 : 0041 n3、 从步骤 r2中选择出 F5 代 2 龄性成熟的群体, 利用
27、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群体繁 殖, 即构建得到 F6 代群体 ; 0042 o3、 从步骤n3得到的苗种孵化上浮率达到50%后, 将剩余没有上浮的50%卵黄囊仔 鱼淘汰, 即完成对 F6 代群体的第一级选育 ; 0043 p3、 饲育步骤 o3选择的苗种至 15-18 月龄, 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 10 个以下的山女 鳟 ; 0044 q3、 应用色彩色差计 CR-400, 选用 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 从步骤 p3中 选择腹部 L*值与有斑处 L*值相差 20 以上的山女鳟, 即完成对 F6 代群体的第二级选育 ; 0045 r3、 将步骤 q3得到的山女鳟饲养至 24 月龄至性成
28、熟, 从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 照组平均体重 10% 以上的山女鳟, 即完成对 F6 代群体的第三级选育, 即完成山女鳟选育。 0046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 0047 有效利用了群体变异产生的 3 龄山女鳟为亲本构建选育基础群 ; 0048 从基础群体中选择体色数值范围和斑点数量符合标准的个体, 采用 “1 雄对 2-3 雌的交配策略和人工繁殖技术” 建立山女鳟选育F1代家系, 各家系分别培育, 培育时对各家 系的生长、 存活、 体色等生产性状进行详细记录 (构建系谱数据库) 。家系的建立保证了对有 益变异的固定 ; 0049 依据各家系系谱数据库选择体色和生长符合标准的家系进行二代家系建
29、立工 作, 同时根据各家系亲本的成活情况, 进一步选择产后死亡率符合选育要求的家系作为 F2 代群体, 并对其进行混合培育。 家系选育与群体选育相结合, 既保证了选育效果又提高了选 育实践可操作性 ; 0050 F2 代成熟后依据体色和生长指标选择繁殖群体进行繁殖构建 F3 代, 并对 F3 代 说 明 书 CN 102919177 B 7 4/9 页 8 及随后的 F4 F6 代采用 “三级淘汰法” 进行群体选育。连续多代选育保证了选育效果 ; 0051 采用本发明方法获得的山女鳟生产性状具有体色饱满、 生长速度快、 产后存活率 高的特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52 本发明技术方案不局限于以下
30、所列举具体实施方式, 还包括各具体实施方式间的 任意组合。 0053 具体实施方式一 : 本实施方式山女鳟选育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 0054 一、 建立 F1 代家系 : 0055 a、 将 2 龄性成熟山女鳟大群体经过繁殖后存活的鱼培育到 3 龄性成熟, 作为选育 基础群 ; 0056 b、 从步骤 a 中选择幼鲑斑数目为 10 个以下个的山女鳟 ; 0057 c、 应用色彩色差计 CR-400, 选用 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 多点测量鱼 体腹部和以侧线鳞为轴线的幼鲑斑处体色, 并分别计算平均值, 从步骤 b 得到的山女鳟中 选择腹部 L*值与有斑处 L*值相差 20 以
31、上的山女鳟 ; 0058 d、 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 将步骤 c 中选出的山女鳟, 按照 1 尾雄鱼与 1-3 尾雌鱼配 对的配组方案, 建立全同胞家系和半同胞家系, 即得 F1 代家系 ; 0059 二、 F1 代家系的培育 : 0060 e、 将步骤 d 得到的 F1 代家系中各个家系分别在独立的孵化桶中进行孵化, 受精 卵发眼后分别转至平列槽中, 然后将 3cm 长的上浮的鱼苗分别转移到室内选育缸中, 并在 选育缸中一直培育到 2 龄性成熟, 选育缸中饲育山女鳟条件为水温 3.2-15.8、 水流量 0.2-0.3L/s、 溶解氧 6.0mg/L 以上, 其中每个选育缸饲育同一个家系的鱼
32、苗, 饲育期间开始 时每个选育缸中饲育 150 尾鱼苗, 鱼苗达到 10 月龄为 80 尾 / 缸, 鱼苗达到 15 月龄为 45 尾 / 缸, 在这种密度下一直将其培育到 2 龄性成熟 ; 0061 三、 构建 F2 代家系内自繁系和 F2 代群体 : 0062 f、 从经过步骤e培育到性成熟的F1代家系山女鳟中, 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 2 龄山女鳟平均体重 10% 以上的家系 ; 0063 g、 从步骤 f 选择出的 2 龄山女鳟家系中再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 10 个以下的 F1 代 家系 ; 0064 h、 应用色彩色差计 CR-400, 选用 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
33、多点测量鱼 体腹部和以侧线鳞为轴线的幼鲑斑处体色, 并分别计算平均值, 选择腹部 L*值与有斑处 L* 值相差 20 以上的山女鳟, 从步骤 g 选择出 F1 代家系中的每个家系内选择腹部 L*值与有斑 处 L*值相差 20 以上的山女鳟 10 尾亲鱼进行家系内群体自繁, 得到家系内 F2 代自繁系, 并 将所得自繁系分别孵化、 培育 ; 0065 i、 将步骤h中F1代家系每个家系内参与繁殖的10尾亲鱼分别单独培育2个月后, 分别统计其产后死亡率 ; 0066 j、 结合步骤 i 统计数据, 从步骤 h 中选出亲本死亡率低于 40% 的 F2 代自繁系, 并 分别保留 300 尾所选各家系苗
34、种, 混合培育, 即得 F2 代群体 ; 0067 四、 对 F2 代采用 “三级淘汰法” 进行群体选育 : 说 明 书 CN 102919177 B 8 5/9 页 9 0068 k、 从步骤 j 得到的 F2 代群体的苗种上浮 50% 后, 将剩余没有上浮的 50% 卵黄囊仔 鱼淘汰, 完成第一级选育 ; 0069 l、 饲育步骤 k 选择的苗种至 15-18 月龄, 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 10 个以下的山女 鳟, 完成第二级选育 ; 0070 m、 应用色彩色差计 CR-400, 选用 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 多点测量鱼 体腹部和以侧线鳞为轴线的幼鲑斑处体色, 并分别计算平
35、均值, 从步骤l中选择选择腹部L* 值与有斑处 L*值相差 20 以上的山女鳟, 饲养至 24 月龄, 并且从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 照组平均体重 10% 以上的山女鳟, 完成第三级选育。同时, 也完成了山女鳟 F2 代选育 ; 0071 五、 F3 代群体构建及选育 : 0072 n、 从步骤 m 中选择出 F2 代 2 龄性成熟的群体, 利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群体繁 殖, 即构建得到 F3 代群体 ; 0073 o、 从步骤 n 得到的苗种孵化上浮率达到 50% 后, 将剩余没有上浮的 50% 卵黄囊仔 鱼淘汰, 即完成对 F3 代群体的第一级选育 ; 0074 p、 饲育步骤 o 选择的
36、苗种至 15-18 月龄, 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 10 个以下的山女 鳟 ; 0075 q、 应用色彩色差计CR-400, 选用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 从步骤p中选 择腹部 L*值与有斑处 L*值相差 20 以上的山女鳟, 即完成对 F3 代群体的第二级选育 ; 0076 r、 将步骤q得到的山女鳟饲养至24月龄至性成熟, 从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 组平均体重 10% 以上的山女鳟, 即完成对 F3 代群体的第三级选育 ; 0077 六、 F4 代群体构建及选育 : 0078 n1、 从步骤 r 中选择出 F3 代 2 龄性成熟的群体, 利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群体繁 殖, 即构
37、建得到 F4 代群体 ; 0079 o1、 从步骤n1得到的苗种孵化上浮率达到50%后, 将剩余没有上浮的50%卵黄囊仔 鱼淘汰, 即完成对 F4 代群体的第一级选育 ; 0080 p1、 饲育步骤 o1选择的苗种至 15-18 月龄, 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 10 个以下的山女 鳟 ; 0081 q1、 应用色彩色差计 CR-400, 选用 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 从步骤 p1中 选择腹部 L*值与有斑处 L*值相差 20 以上的山女鳟, 即完成对 F4 代群体的第二级选育 ; 0082 r1、 将步骤 q1得到的山女鳟饲养至 24 月龄至性成熟, 从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 照组
38、平均体重 10% 以上的山女鳟, 即完成对 F4 代群体的第三级选育 ; 0083 七、 F5 代群体构建及选育 : 0084 n2、 从步骤 r1中选择出 F4 代 2 龄性成熟的群体, 利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群体繁 殖, 即构建得到 F5 代群体 ; 0085 o2、 从步骤n2得到的苗种孵化上浮率达到50%后, 将剩余没有上浮的50%卵黄囊仔 鱼淘汰, 即完成对 F5 代群体的第一级选育 ; 0086 p2、 饲育步骤 o2选择的苗种至 15-18 月龄, 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 10 个以下的山女 鳟 ; 0087 q2、 应用色彩色差计 CR-400, 选用 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
39、输出模式, 从步骤 p2中 选择腹部 L*值与有斑处 L*值相差 20 以上的山女鳟, 即完成对 F5 代群体的第二级选育 ; 说 明 书 CN 102919177 B 9 6/9 页 10 0088 r2、 将步骤 q2得到的山女鳟饲养至 24 月龄至性成熟, 从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 照组平均体重 10% 以上的山女鳟, 即完成对 F5 代群体的第三级选育 ; 0089 八、 F6 代群体构建及选育 : 0090 n3、 从步骤 r2中选择出 F5 代 2 龄性成熟的群体, 利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群体繁 殖, 即构建得到 F6 代群体 ; 0091 o3、 从步骤n3得到的苗种孵化上浮率达
40、到50%后, 将剩余没有上浮的50%卵黄囊仔 鱼淘汰, 即完成对 F6 代群体的第一级选育 ; 0092 p3、 饲育步骤 o3选择的苗种至 15-18 月龄, 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 10 个以下的山女 鳟 ; 0093 q3、 应用色彩色差计 CR-400, 选用 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 从步骤 p3中 选择腹部 L*值与有斑处 L*值相差 20 以上的山女鳟, 即完成对 F6 代群体的第二级选育 ; 0094 r3、 将步骤 q3得到的山女鳟饲养至 24 月龄至性成熟, 从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 照组平均体重 10% 以上的山女鳟, 即完成对 F6 代群体的第三级选育, 即完
41、成山女鳟选育。 0095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的色彩色差计 CR-400( 柯尼卡美能达 ) 产自日本。 0096 具体实施方式二 : 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步骤 b 中从步骤 a 中选 择幼鲑斑数目为 8-10 个的山女鳟。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0097 具体实施方式三 : 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步骤 c 中应用色彩色差 计 CR-400, 选用 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 多点测量鱼体腹部和以侧线鳞为轴线 的幼鲑斑处体色, 并分别计算平均值, 从步骤 b 得到的山女鳟中选择腹部 L*值与有斑处 L* 值相差 25 以上的山女鳟。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42、。 0098 具体实施方式四 : 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步骤 e 中选育缸中饲育 山女鳟条件为水温 10、 水流量 0.25L/s、 溶解氧 6.0mg/L。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0099 具体实施方式五 : 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步骤 f 中从经过步骤 e 培育到性成熟的 F1 代家系山女鳟中, 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 2 龄山女鳟平均体重 20% 以上的的家系。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0100 具体实施方式六 : 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步骤 l 中饲育步骤 k 选 择的苗种至 16 月龄, 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 8-9 个的山女鳟。其它与具体实
43、施方式一相同。 0101 采用下述实验验证本发明效果 : 0102 实验一 : 0103 山女鳟选育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 0104 一、 建立 F1 代家系 : 0105 a、 在相同的繁殖生产操作规范下, 对21200尾2龄山女鳟亲鱼进行人工繁殖, 产后 的山女鳟雌雄亲本进入流水池中进行产后培育, 进入第二个繁殖季节的 3 龄山女鳟数量仅 为 176 尾 (其中雄性为 29 尾) , 作为选育基础群 ; 0106 b、 从步骤 a 中选择幼鲑斑数目为 8-10 个的山女鳟 ; 0107 c、 应用色彩色差计 CR-400, 选用 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 多点测量鱼 体腹部
44、和以侧线鳞为轴线的幼鲑斑处体色, 并分别计算平均值, 从步骤 b 得到的山女鳟中 选择腹部 L*值与有斑处 L*值相差 20 的山女鳟 (雄性山女鳟 15 尾、 雌性山女鳟 32 尾) ; 0108 d、 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 将步骤 c 中选出的山女鳟, 按照 1 尾雄鱼与 1-3 尾雌鱼配 说 明 书 CN 102919177 B 10 7/9 页 11 对的配组方案, 建立 32 个全同胞家系和 15 个半同胞家系, 即得 F1 代家系 ; 0109 二、 F1 代家系的培育 : 0110 e、 将步骤d得到的F1代家系中各个家系分别在独立的孵化桶中进行孵化, 受精卵 发眼后分别转至平列
45、槽中, 然后将 3cm 长的上浮的鱼苗分别转移到室内选育缸 (选鱼缸规 格为圆柱形, 直径 80cm、 高 60cm, 注水深度 45cm) 中, 并在选育缸中一直培育到 2 龄性成熟, 选育缸中饲育山女鳟条件为水温 15.8、 水流量 0.3L/s、 溶解氧 6.0mg/L, 其中每个选育缸 饲育同一个家系的鱼苗, 饲育期间开始时每个选育缸中饲育 150 尾鱼苗, 鱼苗达到 10 月龄 为 80 尾 / 缸, 鱼苗达到 15 月龄为 45 尾 / 缸, 在这种密度下一直将其培育到 2 龄性成熟 ; 0111 三、 构建 F2 代家系内自繁系和 F2 代群体 : 0112 f、 从经过步骤e培
46、育到性成熟的F1代家系山女鳟中, 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 2 龄山女鳟平均体重 15% 以上的 17 个家系 ; 0113 g、 从步骤 f 选择出的 2 龄山女鳟家系中再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 10 个以下的 F1 代 家系 ; 0114 h、 应用色彩色差计 CR-400, 选用 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 多点测量鱼 体腹部和以侧线鳞为轴线的幼鲑斑处体色, 并分别计算平均值, 选择腹部 L*值与有斑处 L* 值相差 20 的山女鳟, 从步骤 g 选择出 F1 代家系中的每个家系内选择腹部 L*值与有斑处 L* 值相差 20 的山女鳟 10 尾左右亲鱼进行家系内群体自繁, 得到家
47、系内 F2 代自繁系 (17 个) , 并将所得自繁系分别孵化、 培育 ; 0115 i、 将步骤 h 中 F1 代家系 17 个家系内参与繁殖的 10 尾亲鱼分别单独培育 2 个月 后, 分别统计其产后死亡率, 9 个家系得以选留 (亲鱼共计 73 尾) ; 0116 j、 结合步骤 i 统计数据, 从步骤 h 中选出亲本死亡率低于 40% 的 F2 代自繁系, 并 分别保留 300 尾所选各家系苗种, 混合培育, 即得 F2 代群体 ; 0117 四、 对 F2 代采用 “三级淘汰法” 进行群体选育 : 0118 k、 从步骤 j 得到的 F2 代群体的苗种上浮 50% 后, 将剩余没有上
48、浮的 50% 卵黄囊仔 鱼淘汰, 完成第一级选育 ; 0119 l、 饲育步骤 k 选择的苗种至 17 月龄, 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 10 个以下的山女鳟, 完 成第二级选育 ; 0120 m、 应用色彩色差计 CR-400, 选用 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 多点测量鱼 体腹部和以侧线鳞为轴线的幼鲑斑处体色, 并分别计算平均值, 从步骤l中选择选择腹部L* 值与有斑处 L*值相差 20 的山女鳟, 饲养至 24 月龄, 并且从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 平均体重 15% 以上的山女鳟, 完成第三级选育, 同时, 也完成了山女鳟 F2 代选育 ; 0121 五、 F3 代群体构建及选
49、育 : 0122 n、 从步骤 m 中选择出 F2 代 2 龄性成熟的群体, 利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群体繁 殖, 即构建得到 F3 代群体 ; 0123 o、 从步骤 n 得到的苗种孵化上浮率达到 50% 后, 将剩余没有上浮的 50% 卵黄囊仔 鱼淘汰, 即完成对 F3 代群体的第一级选育 ; 0124 p、 饲育步骤 o 选择的苗种至 17 月龄, 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 10 个以下的山女鳟 ; 0125 q、 应用色彩色差计CR-400, 选用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 从步骤p中选 择腹部 L*值与有斑处 L*值相差 20 的山女鳟, 即完成对 F3 代群体的第二级选育 ; 说 明 书 CN 102919177 B 11 8/9 页 12 012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