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315808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9.25 CN 103315808 A *CN103315808A* (21)申请号 201210079501.4 (22)申请日 2012.03.23 A61B 18/14(2006.01) A61B 18/12(2006.01) A61M 25/00(2006.01) (71)申请人 心诺普医疗技术 (北京) 有限公司 地址 100176 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 创六街 100 号 C 座 (72)发明人 华新 索菲娅汉森王 冯骥 郑江山 (54) 发明名称 一种消融电极及采用该电极的灌注型电极导 管 (
2、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导管的消融电极, 包 括电极壳体、 电极壳体内的任选的空腔以及温度 传感器 ; 所述电极壳体上设有供灌注液体流出的 液体通路, 所述电极壳体近端设有供灌注液体流 入的液体通路 ; 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液体通路之间 设有热传导隔离结构。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包括 上述消融电极的灌注型电极导管。本发明的灌注 型电极导管能够对消融过程中的消融温升给予有 效的提示, 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性的测量消融电 极内某一点的温度。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3 页 说明书 11 页 附图 7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书
3、11页 附图7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315808 A CN 103315808 A *CN103315808A* 1/3 页 2 1. 一种用于导管的消融电极, 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极壳体、 电极壳体内的任选的空腔以 及温度传感器 ; 所述电极壳体上设有供灌注液体流出的液体通路, 所述电极壳体近端设有 供灌注液体流入的液体通路 ; 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液体通路之间设有热传导隔离结构。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消融电极, 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与电极壳体未被灌注 液体直接冷却的部分之间为直接接触或者具有通过金属材料的连接和 / 或非金属导热材 料的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4、 2 所述的消融电极, 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传导隔离结构为非金属隔 热层或金属隔热层, 其中所述金属隔热层的厚度大于 0.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消融电极,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隔热测温附件, 所述 热传导隔离结构为非金属隔热层, 所述非金属隔热层和所述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隔热测温 附件上。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消融电极, 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测温附件设于所述消融电极 的近端, 其远端延伸至所述空腔内, 包括至少一个通孔 ; 所述非金属隔热层设于所述通孔的 内壁以及所述隔热测温附件空腔侧的表面 ; 优选的, 所述通孔内上的非金属隔热层, 其厚度 小于 0.1mm ; 所述隔热
5、测温附件空腔侧表面上的非金属隔热层, 其厚度小于 0.5mm。 6.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消融电极, 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测温附件空腔侧的表面和所 述通孔内壁上部分或全部设有非金属隔热层。 7. 根据权利要求 4 或 5 或 6 所述的消融电极, 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测温附件还包括至 少一个盲孔或边缘槽, 所述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盲孔或边缘槽内。 8. 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消融电极,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盲孔为远端封闭的中空管, 所 述中空管的远端延伸至与所述消融电极的远端内壁或内侧壁相接触, 在 所述中空管壁空腔侧设有非金属隔热层或中空管由非金属隔热材料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
6、消融电极,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隔热测温附件, 所述 热传导隔离结构为金属隔热层, 所述温度传感器与电极壳体外壁间的距离小于金属隔热层 的厚度。 10. 根据权利要求 9 所述的消融电极, 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与电极壳体外壁间 的距离小于金属隔热层的厚度的 1/2。 11. 根据权利要求 9 或 10 所述的消融电极, 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测温附件还包括至少 一个通孔, 所述通孔内壁设有任选的非金属隔热层。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或11所述的消融电极, 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测温附件还包括 至少一个盲孔或边缘槽, 所述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盲孔或边缘槽内。 13. 根据上述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消融
7、电极, 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测温附件全部或 部分位于所述空腔之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消融电极, 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通路在消融电极的 近端有开口, 所述热传导隔离结构为非金属隔热层, 全部或部分设于所述液体通路的内壁。 15. 根据上述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消融电极, 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金属隔热层由高分 子材料或陶瓷制成, 或直接由涂覆的粘合剂构成。 16. 一种灌注型电极导管, 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管主体, 其具有近端, 远端和贯穿其中的 中心腔室 ;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315808 A 2 2/3 页 3 消融部分, 包括一段弹性头端管, 具有近端, 远端和至少一个贯通
8、的空腔, 其近端与导 管主体的远端固定连接 ; 消融电极, 固定连接于消融部分的远端, 包括电极壳体、 电极壳体内的空腔以及温度传 感器 ; 所述电极壳体上设有供灌注液体流出的液体通路, 所述电极壳体近端设有供灌注液 体流入的液体通路 ; 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液体通路之间设有热传导隔离结构 ; 一段灌注管路, 具有近端和远端, 其远端通过导管主体的中心腔室延伸进入消融部分 的空腔内, 其端部与消融电极的液体通路连通。 17. 根据权利要求 16 所述的灌注型电极导管, 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与电极壳体 未被灌注液体直接冷却的部分之间为直接接触或者具有通过金属材料的连接和 / 或非金 属导热材料的
9、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灌注型电极导管, 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传导隔离结构为 非金属隔热层或金属隔热层, 其中所述金属隔热层的厚度大于 0.5mm。 19. 根据权利要求 16 或 17 或 18 所述的灌注型电极导管,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隔热测 温附件, 所述热传导隔离结构为非金属隔热层, 所述非金属隔热层和所述温度传感器设于 所述隔热测温附件上。 20. 根据权利要求 19 所述的灌注型电极导管, 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测温附件设于所述 消融电极的近端, 其远端延伸至所述空腔内, 包括至少一个通孔 ; 所述非金属隔热层设于所 述通孔的内壁以及所述隔热测温附件空腔侧的表面 ; 优选
10、的, 所述通孔的内壁上的非金属 隔热层, 其厚度小于 0.1mm ; 所述隔热测温附件空腔侧表面上的非金属隔热层, 其厚度小于 0.5mm。 21. 根据权利要求 20 所述的灌注型电极导管, 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测温附件在电极内 空腔侧的表面和所述通孔内壁上部分或全部设有非金属隔热层。 22. 根据权利要求 19 或 20 或 21 所述的灌注型电极导管, 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测温附 件还包括至少一个盲孔或边缘槽, 所述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盲孔或边缘槽内。 23. 根据权利要求 22 所述的灌注型电极导管,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盲孔为远端封闭的中 空管, 所述中空管延伸至与所述消融电极的远端内壁或内侧
11、壁相接触, 所述中空管壁空腔 侧设有非金属隔热层或中空管由非金属隔热材料制成。 24. 根据权利要求 16 或 17 或 18 所述的灌注型电极导管,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隔热测 温附件, 所述热传导隔离结构为金属隔热层, 所述温度传感器与电极壳体外壁间的距离小 于金属隔热层的厚度。 25. 根据权利要求 24 所述的消融电极, 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与电极壳体外壁间 的距离小于金属隔热层的厚度的 1/2。 26.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灌注型电极导管, 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测温附件还包 括至少一个通孔, 所述通孔内壁设有任选的非金属隔热层。 27. 根据权利要求 24 或 25 或 26
12、所述的灌注型电极导管, 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测温附 件还包括至少一个盲孔或边缘槽, 所述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盲孔或边缘槽内。 28. 根据上述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灌注型电极导管, 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测温附件 全部或部分位于所述空腔之内。 29. 根据权利要求 16 或 17 或 18 所述的灌注型电极导管, 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通路在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315808 A 3 3/3 页 4 消融电极的近端有开口, 所述热传导隔离结构为非金属隔热层, 全部或部分设于所述液体 通路的内壁。 30. 根据上述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灌注型电极导管, 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金属隔热层 由高分子材料或陶瓷
13、制成, 或直接由涂覆的粘合剂构成。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315808 A 4 1/11 页 5 一种消融电极及采用该电极的灌注型电极导管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消融电极及采用该电极的灌注型电极导管, 具体的讲涉及一种带 有温度传感器的消融电极及采用该电极的灌注型电极导管。 背景技术 0002 电极导管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已有多年历史。 他们可以被用于在心脏内部对电活 动进行标测、 刺激, 并对存在电活动异常的位置进行消融治疗。 0003 临床使用之中, 电极导管通过主要静脉或动脉进入体内, 如通过股静脉, 进而导引 进入所关注的心腔。在某些应用中, 还希望导管具有注入和
14、/ 或抽出液体的能力, 灌注型导 管即可完成这种功能。 0004 一个具体应用的例子是导管心内消融术在心内生成消融损伤以截断心内的非正 常心电传导路径。一个典型的消融手术过程包括, 将一个在其远端具有消融电极的导管插 入心腔, 提供一个参考电极, 一般贴附固定于患者的皮肤表面, 射频 (RF) 电压施加于消融电 极和参考电极之间, 产生射频电流流过其间的介质, 包括血液和组织。 电流的分布取决于消 融电极与组织接触面积和与血液接触面积的比。心脏组织被射频电流热效应充分加热后, 组织细胞遭到破坏导致在心脏组织中形成损伤, 损伤组织不形成电传导。 这个过程中, 被加 热的组织通过热传导同时发生对消
15、融电极的加热。 如果电极温度足够高, 比如高于60, 电 极表面可以形成一层由血液蛋白脱水形成的薄膜, 如果温度进一步升高, 此脱水蛋白层会 渐进增厚, 并导致电极表面血凝的发生。 由于脱水生物材料电导率低于心内组织, 射频电流 流入组织的阻抗也在提高, 阻抗高到一定程度, 导管就必须取出体外对消融电极进行清理。 0005 达到前述希望效果的另一种方法, 对消融电极进行灌注, 例如采用室温的生理盐 水, 对消融电极进行主动冷却而不是依赖于比较被动的血液的冷却效应。 这种情况下, 电极 得到有效冷却, 表面温度不再是产生阻抗上升甚至血凝的主要因素, 因此射频电流强度不 再受表面温度的限制, 电流
16、可以加大, 这会导致形成更大、 更趋近于球形的损伤, 通常尺度 为 10mm 至 12mm。 0006 美国专利 US5,643,197 和 US5,462,521 中公开了使用多孔材料, 微小粒子通过烧 结形成的金属结构, 多重互联的通道使得液体对电极结构的冷却更加有效。 而且, 多孔结构 使液流在电极表面呈均匀分布的液膜, 成为血液和电极表面之间的阻隔层。 0007 但是, 现有的灌注型导管中, 温度传感器的安装方案可以检测到的温度上升比较 小, 通常对电极消融温度的提示有限。 因此需要一种灌注型电极导管, 能够对消融过程中的 消融温升给予有效的提示, 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性的测量消融电极内
17、某一点的温度。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导管的消融电极, 包括电极壳体、 电极壳体内的任选的空腔 以及温度传感器 ; 所述电极壳体上设有供灌注液体流出的液体通路, 所述电极壳体近端设 有供灌注液体流入的液体通路 ; 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液体通路之间设有热传导隔离结构。 说 明 书 CN 103315808 A 5 2/11 页 6 0009 本文中所述任选是指可有可无或非必须的含义, 例如任选的空腔是指所述空腔可 以有也可以没有。 0010 所述温度传感器与电极壳体未被灌注液体直接冷却的部分之间为直接接触或者 具有通过金属材料的连接和 / 或非金属导热材料的连接。所述消融电极还包括一
18、隔热测温 附件, 所述热传导隔离结构为非金属隔热层, 设于所述隔热测温附件上。 0011 所述隔热测温附件设于所述消融电极的近端, 其远端延伸至所述空腔内, 包括至 少一个通孔 ; 所述非金属隔热层设于所述通孔的内壁以及所述隔热测温附件空腔侧的表 面。 0012 优选的, 所述通孔内壁上的非金属隔热层, 其厚度小于 0.1mm ; 所述隔热测温附件 空腔侧表面上的非金属隔热层, 其厚度小于 0.5mm。 0013 优选的, 所述隔热测温附件空腔侧的表面和所述通孔内壁上部分或全部设有非金 属隔热层。 0014 所述隔热测温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盲孔或边缘槽, 所述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盲孔 或边缘槽内。
19、 0015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 所述的盲孔为远端封闭的中空管, 所述中空管的远 端延伸至与所述消融电极的远端内壁或内侧壁相接触, 所述中空管壁空腔侧设有非金属隔 热层或中空管由非金属隔热材料制成。 0016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 所述消融电极还包括一隔热测温附件, 所述热传 导隔离结构为金属隔热层, 所述温度传感器与电极壳体外壁间的距离小于金属隔热层的厚 度。 0017 优选的, 所述温度传感器与电极壳体外壁间的距离小于金属隔热层的厚度的 1/2。 0018 所述隔热测温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通孔, 所述通孔内壁设有任选的非金属隔热 层。 0019 所述隔热测温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盲
20、孔或边缘槽, 所述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盲孔 或边缘槽内。所述隔热测温附件全部或部分位于所述空腔之内。 0020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种实施方式, 所述液体通路在消融电极的近端有开口, 所述热传导隔离结构为非金属隔热层, 全部或部分设于所述液体通路的内壁。 0021 所述非金属隔热层由高分子材料或陶瓷制成, 或直接由涂覆的粘合剂构成。 0022 一种灌注型电极导管, 包括导管主体, 其具有近端, 远端和贯穿其中的中心腔室 ; 消融部分, 包括一段弹性头端管, 具有近端, 远端和至少一个贯通的空腔, 其近端与导 管主体的远端固定连接 ; 消融电极, 固定连接于消融部分的远端, 包括电极壳体、 电极壳体内
21、的空腔以及温度传 感器 ; 所述电极壳体上设有供灌注液体流出的液体通路, 所述电极壳体近端设有供灌注液 体流入的液体通路 ; 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液体通路之间设有热传导隔离结构。 0023 一段灌注管路, 具有近端和远端, 其远端通过导管主体的中心腔室延伸进入消融 部分的空腔内, 其端部与消融电极的液体通路连通。 0024 所述温度传感器与电极壳体未被灌注液体直接冷却的部分之间为直接接触或者 具有通过金属材料的连接和 / 或非金属导热材料的连接。 0025 所述热传导隔离结构为非金属隔热层或金属隔热层, 其中所述金属隔热层的厚度 说 明 书 CN 103315808 A 6 3/11 页 7 大于
22、 0.5mm。 0026 所述消融电极还包括一隔热测温附件, 所述热传导隔离结构为非金属隔热 层, 所述非金属隔热层和所述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隔热测温附件上。 0027 所述隔热测温附件设于所述消融电极的近端, 其远端延伸至所述空腔内, 包括至 少一个通孔 ; 所述非金属隔热层设于所述通孔的内壁以及所述隔热测温附件空腔侧的表 面。 0028 优选的, 所述通孔的内壁上的非金属隔热层, 其厚度小于 0.1mm ; 所述隔热 测温附件空腔侧表面上的非金属隔热层, 其厚度小于 0.5mm。 0029 所述隔热测温附件在电极内空腔侧的表面和所述通孔内壁上部分或全部设有非 金属隔热层。 0030 所述隔热
23、测温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盲孔或边缘槽, 所述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盲孔 或边缘槽内。 0031 所述的盲孔为远端封闭的中空管, 所述中空管的远端延伸至与所述消融电极 的内壁或内侧壁相接触, 所述中空管壁空腔侧设有非金属隔热层或中空管由非金属隔 热材料制成。 0032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种实施方式, 所述消融电极还包括一隔热测温附件, 所述 热传导隔离结构为金属隔热层, 所述温度传感器与电极壳体外壁间的距离小于金属隔 热层的厚度。 0033 优选的, 所述温度传感器与电极壳体外壁间的距离小于金属隔热层的厚度的 1/2。 0034 所述隔热测温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通孔, 所述通孔内壁设有任选的非金属 隔热层
24、。 0035 所述隔热测温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盲孔或边缘槽, 所述温度传感器设于所 述盲孔或边缘槽内。 0036 所述隔热测温附件全部或部分位于所述空腔之内。 0037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种实施方式, 所述液体通路在消融电极的近端有开口, 所述热传导隔离结构为非金属隔热层, 全部或部分设于所述液体通路的内壁。 0038 所述非金属隔热层由高分子材料或陶瓷制成, 或直接由涂覆的粘合剂构成。 0039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灌注型电极导管包括热传导隔离结构, 使得温度传感器与灌注液体冷却效应区隔, 灌注液体对温度传感器所处部位的冷却效应被 削弱, 周边来自电极壳体外壁的热传导对温度传感
25、器所处部位的加热效应得以保持, 因此, 温度传感器可检测到更多射频电流加热效应产生的温度升高。 附图说明 0040 图 1 是根据本发明的灌注型电极导管 10 的结构示意图 ; 图 2 所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导管主体 12 的剖视图, 表示导管主体 12 与消融部分 13 的连接关系 ; 图 3 所示的是沿图 1 A-A 线的剖视图 ; 图 4 所示的是沿图 3 中 B-B 线的剖视图 ; 图 5 所示的是沿图 3 中 C-C 线的剖视图 ; 说 明 书 CN 103315808 A 7 4/11 页 8 图 6 所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优选实施方式的消融电极 17 的剖视图 ;
26、图 7 所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优选实施方式的消融电极 17 的剖视图 ; 图 8 所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优选实施方式的消融电极 17 的剖视图 ; 图 9 所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优选实施方式的消融电极 17 的结构图 ; 图 10 所示的是根据图 9 所示的消融电极 17 的剖视图 ; 图 11 所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优选实施方式的消融电极 17 的剖视图 ; 图 12 所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优选实施方式的消融电极 17 的剖视图 ; 图 13 所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优选实施方式的消融电极 17 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1 下面通过实施方式, 并结合附图, 对本发明的技术方
27、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但本 发明不仅仅限于下面的实施方式。 0042 图 1 所示的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种带有温度传感器的灌注型电极导管 10 的 结构示意图, 包括导管主体 12, 其具有远端和近端, 在所述导管主体 12 的远端设有消融部 分 13, 在所述导管主体 12 的近端设有控制手柄 11。 0043 图2所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导管主体12的剖视图, 表示导管主体 12 与消融部分 13 的连接关系 ; 所述导管主体 12 包括加强管 22 和套于其外部的主体管 28, 所述的主体管 28 可由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材料制成, 例如由聚醚嵌段酰胺、 聚氨酯或尼龙 材料制
28、成, 其管壁内优选的包括至少一层金属丝编织层 (图中未示出) , 可以是不锈钢丝编 织层, 所述金属丝编织层可以是一层、 两层或更多 ; 所述加强管 22 包括中心腔室 23, 所述加 强管 22 可由任何合适的高分子材料制成, 例如由聚醚嵌段酰胺、 聚氨酯、 聚酰亚胺或尼龙 材料挤出成型 ; 所述导管主体优选为细长、 可弯曲, 但是在其长度方向上通常不可压缩, 所 述中心腔室 23 在导管主体 12 的轴向延伸 ; 导线 25、 牵引线 21 和灌注管路 26 在所述的中 心腔室 23 内延伸。 0044 所述消融部分 13 包括弹性头端管 31, 其可由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 包括远端、 近
29、 端以及至少一个腔室, 所述腔室可以是中心腔室或偏心腔室。如图 2 所示, 本发明的一个实 施方式中, 所述弹性头端管 31 包括第一偏心腔室 35、 第二偏心腔室 36 和第三偏心腔室 37, 优选的, 所述弹性头端管 31 的管壁内包括至少一层金属丝编织层 (图中未示出) , 可以是不 锈钢丝编织层, 所述金属丝编织层可以是一层、 两层或更多。 0045 优选的, 所述弹性头端管 31 的近端为磨细端 34, 如图 2 所示, 其外径与导管主体 12 的内径相配合, 将所述磨细端 34 插入导管主体 12 中, 其可以通过粘 结、 焊接或其它合适的方式进行固定, 例如通过紫外线固化胶将其与
30、导管主体 12 粘结 固定。 0046 图 3 所示的是沿图 1 中 A-A 线的剖视图, 图 4 所示的是沿图 3 中 B-B 线的剖视图, 图 5 所示的是沿图 3 中 C-C 线的剖视图。在所述弹性头端管 31 的远端设有消融电极 17, 在 沿着弹性头端管 31 的长度方向上设有环电极 16, 其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不同, 可以没 有环电极, 也可以是一个、 两个、 三个、 四个或更多。所述消融电极 17 包括电极壳体 71 以及 其内部的空腔 76。所述电极壳体 71 的外表面是可以与消融组织接触的部分 ; 所述电极壳 体 71 内部的空腔是不能与组织接触的部分。 说 明 书 CN
31、 103315808 A 8 5/11 页 9 0047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 如图 4 和图 5 所示, 所述空腔 76 内设有隔热测温附件 74, 所述隔热测温附件 74 上设有热传导隔离结构。所述隔热测温附件 74 设于所述电极壳 体 71 的近端, 其远端延伸至所述空腔 76 内。所述隔热测温附件 74 可以是圆柱形、 圆盘形 或其它合适的形状, 其包括至少一个通孔。优选的, 所述隔热测温附件 74 还包括至少一个 盲孔或边缘槽 (图中未示出) , 开口于所述隔热测温附件 74 的近端, 所述温度传感器 33 可以 设于所述盲孔或边缘槽内的任意位置。所述温度传感器 33 可以通过粘
32、接或焊接固定在所 述盲孔内, 也可以不固定。当所述温度传感器 33 固定于边缘槽内时, 其可以是通过粘接或 焊接固定, 也可以直接与所述电极壳体接触。当所述温度传感器 33 采用粘结固定时, 可以 采用导热胶或其它非导热胶, 优选采用导热胶。本发明中所述边缘槽的远端不能与所述空 腔侧贯通。所述隔热测温附件 74 也可以没有盲孔或边缘槽, 所述温度传感器 33 置于所述 隔热测温附件 74 的近端表面上, 可以通过导热胶粘接或焊接固定。 0048 如图 4 和图 5 所示, 所述隔热测温附件 74 包括三个孔 80, 81, 82, 分别与 弹性头端管 31 的第一偏心腔室 35、 第二偏心腔室
33、 36 和第三偏心腔室 37 相连通。优选 的, 可以在所述隔热测温附件 74 的三个孔 80, 81, 82 上分别焊接有中空管, 如图 5 中示出的 孔 82 中的中空管, 孔 80 和 81 中的中空管未示出, 其可由任何合适的材料构成, 如不锈钢。 所述孔 80 为通孔, 是供灌注液体流入的液体通路, 所述孔 81, 82 为盲孔, 其中所述孔 81 内 设有温度传感器 33, 所述孔 82 内固定有牵引线 21。所述孔 81 的位置可以是靠近所述电极 壳体 71 的轴线位置, 也可以是靠近所述电极壳体 71 的侧壁。所述孔 81 的远端延伸至贴近 所述非金属隔热层 78 的位置。所述
34、热传导隔离结构为非金属隔热层 78, 79, 分别设于所述 隔热测温附件 74 的靠近空腔 76 的一侧表面以及所述孔 80 的内壁。当所述孔 80 内设有中 空管时, 所述中空管为金属材料时, 所述非金属隔热层 79 设于所述中空管的内壁以及在所 述空腔中延伸的一段中空管的外壁 ; 或者所述中空管与所述孔 80 的内壁的粘接层作为非 金属隔热层。所述孔 80 内的中空管为非金属材料时, 所述中空管本身即可作为非金属隔热 层。所述非金属隔热层 78 通过粘结、 机械固定、 喷涂、 涂覆或热溶合等方式固定于所述隔热 测温附件 74 的靠近空腔 76 的一侧表面。所述非金属隔热层 79 可以是管状
35、隔热层, 插入所 述孔 80 内或中空管的内壁和外壁, 也可以是在孔 80 内或中空管的内壁和外壁上涂覆非金 属隔热层。优选的, 设于所述隔热测温附件 74 的靠近空腔 76 的一侧表面上的非金属隔热 层的厚度小于0.5mm, 设于所述孔80内壁或中空管内壁的所述非金属隔热层79的厚度小于 0.1mm。所述非金属隔热层 78, 79 可以是全部覆盖所述隔热测温附件 74 的靠近空腔 76 的 一侧表面以及所述孔 80 的内壁, 也可以是部分覆盖。当所述非金属隔热层 78 或 79 部分覆 盖时, 可以对热隔离程度进行调整, 以调节温度传感器 33 所测到的温度。当改变非金属隔 热层的材料或其厚
36、度时, 也可以对热隔离程度进行调整。 0049 所述非金属隔热层 78, 79 由具有隔热功能的非金属材料制成, 可以是高分子材料 制成, 也可以是陶瓷制成, 也可以直接由涂覆的粘合剂构成或由其他合适的非金属材料制 成。所述非金属隔热层 78, 79 可以采用耐高温的非金属材料制成。所述粘合剂可以采用环 氧树脂或其它合适的材料, 通过粘合剂本身粘结在所述隔热测温附件 74 的靠近空腔 76 的 一侧表面上, 形成一层隔热层。粘合剂直接附着于所述隔热测温附件 74 的靠近空腔 76 的 一侧表面上, 同时又起到了隔热的作用。 0050 由于在所述隔热测温附件 74 上设有非金属隔热层 78、 7
37、9, 使得温度传感器与灌注 说 明 书 CN 103315808 A 9 6/11 页 10 液体冷却效应相区隔, 灌注液体对温度传感器所处部位的冷却效应被削弱, 周边来自电极 壳体外壁的热传导对温度传感器所处部位的加热效应得以保持, 温度传感器将可检测到更 多射频电流加热效应产生的温度升高。 0051 所述隔热测温附件 74 可以全部置于所述电极壳体 71 的空腔内, 也可以部分置于 所述电极壳体 71 的空腔内, 如图 6 所示。所述隔热测温附件 74 与所述消融电极 17 的电极 壳体 71 之间可以是一体结构, 也可以存在金属材料的连接, 如焊接, 还可以存在非金属导 热材料的连接,
38、如导热胶粘结, 还可以存在同时通过金属材料的连接和非金属导热材料的 连接或其它合适的连接方法。因此, 所述温度传感器 33 与所述电极壳体未被灌注液体直接 冷却的部分之间可以是直接接触, 也可以是具有通过金属材料的连接, 如焊接, 也可以是具 有非金属导热材料的连接, 如导热胶粘结, 还可以存在同时通过金属材料的连接和非金属 导热材料的连接或其它合适的连接方法。因此, 所述温度传感器 33 与所述电极壳体 71 的 外壁之间的热传导性要好于所述温度传感器 33 与所述液体通路之间的热传导性。 0052 本发明中所述电极壳体未被灌注液体直接冷却的部分是指电极壳体上可与 组织接触部分对侧内表面上的
39、非所述空腔表面部分。 本发明中所述的液体通路包括灌 注液体在所述消融电极 17 内流经的部分, 包括孔 80 内、 电极壳体 17 的空腔 76 内以及电极 壳体上供灌注液体流出的部分。 0053 所述温度传感器 33 可以是热电偶、 热敏电阻或其它 ; 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数量可以 是一个、 两个、 三个或更多, 如图 4 所示, 所述温度传感器 33 的远端通过导管主体 12 的中心 腔室 23 延伸至弹性头端管 31 的第二偏心腔室 36 内, 然后延伸进入所述孔 81 内, 其端部固 定在所述孔 81 内。所述温度传感器 33 的近端通过中心腔室 23 延伸进入所述控制手柄 11, 并从所
40、述控制手柄 11 延伸出来, 与温度监测装置相连 (图中未示出) 。 0054 所述的电极壳体71上设有若干小孔 (图中未示出) , 作为供灌注液体流出的液体通 路。 所述小孔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设置, 可以是采用机械、 激光或电加工等方式设 置, 也可以采用多孔材料制成。 0055 灌注管路26, 其可由任何合适的材料制成, 其远端通过导管主体12的中心腔室23 延伸至弹性头端管 31 的第一偏心腔室 35 内, 与所述隔热测温附件 74 上的孔 80 相贯通。 0056 灌注管路 26 的近端通过导管主体 12 的中心腔室 23 延伸至所述控制手柄 11 内, 其固定方法可以采用本领
41、域技术人员熟知的任何适合的方法进行固定, 例如在所述灌注管 路 26 的近端连接一段支管 14, 如图 1 所示, 其延伸至所述控制手柄 11 外部, 端部与鲁尔接 头 15 连接固定。 0057 灌注液体, 可以是任何合适的液体, 例如生理盐水, 其通过所述支管 14 进入所述 灌注管路 26 内, 并通过所述灌注管路 26 以及孔 80 内的中空管进入所述消融电极 17 的空 腔 76 内, 通过所述电极壳体上的孔流至所述导管 10 的外部。 0058 牵引线 21, 可以由不锈钢或镍钛合金制成, 如图 2 和图 3 和图 5 所示, 其 远端通过中心腔室 23 延伸至弹性头端管 31 的
42、第三偏心腔室 37 内。在导管主体 12 内 延伸的一段牵引线 21, 优选的, 其外部套有弹簧管 29, 所述弹簧管 29 优选为带收紧力的紧 密结构, 其外部套有第二保护套管 (图中未示出) 。所述第二保护套管可由任何合适的材料 制成, 优选由聚酰胺材料制成, 用于所述弹簧管 29 在其内延伸。所述第二保护套管的远端 和近端可以通过粘结、 焊接或其它合适的方式固定到所述弹簧管 29 上, 例如通过紫外线固 说 明 书 CN 103315808 A 10 7/11 页 11 化胶粘结到所述弹簧管 29 上。如图 5 所示, 在所述弹性头端管 31 内延伸的一段牵引线 21, 优选的, 其外部
43、套有第一保护套管 32, 所述第一保护套管 32 可由任何合适的材料制成, 优 选由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 其设于所述弹性头端管 31 内, 用于所述牵引线 21 在其内延伸。 0059 如图 5 所示, 所述牵引线 21 的远端延伸进入所述隔热测温附件 74 上的孔 82 内, 其端部通过焊接、 粘结或其它合适的方式固定, 优选通过焊接进行固定。 0060 所述牵引线 21 的近端固定到所述控制手柄 11 上, 其固定方法可以采用本领域技 术人员熟知的任何适合的方法进行固定。例如已公开的美国专利 US6120476 中披露的牵引 线的固定方法。 0061 导线 25, 如图 2 和图 3 和图
44、 4 所示, 其远端通过中心腔室 23 延伸至弹性头端管 31 的第二偏心腔室36内, 分别与消融电极17、 环电极16以及温度传感器33连接, 其连接方式 为焊接或其它合适的方式。优选的, 在所述导线 25 的外部设有护线管 27。 0062 导线25的近端固定到所述控制手柄1上, 其固定方法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熟 知的任何适合的方法进行固定, 例如通过焊接固定到相应的插头上。 0063 在本发明的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 当所述消融电极 17 在进行消融的过程中, 由 于所述隔热测温附件 74 空腔侧的表面以及所述孔 80 的内壁上设有非金 属隔热层 78、 79, 同样采用临床常用的导管
45、射频消融功率及灌注条件下, 本实施方式的 消融电极比相同结构的电极但去掉所述隔热测温附件74空腔侧的表面以及所述孔80的内 壁上的非金属隔热层情况下测到的温度高 3以上。 0064 图 7 和图 8 是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方式的所述消融电极 17 的剖视图。如图 7 所示, 所述消融电极 17 包括电极壳体 71 及其内部的空腔 76, 隔热测温附件 74 设于所述电 极壳体 71 的近端。所述隔热测温附件 74 可以是圆柱形、 圆盘形或其它合适的形状, 其包括 至少一个通孔80, 开口于电极壳体71的近端。 优选的, 所述隔热测温附件74还包括至少一 个孔 81, 开口于所述隔热测温附件
46、74 的近端。所述孔 81 内设有中空管, 其远端封闭, 所述 中空管内设有温度传感器 33。所述温度传感器 33 可以通过粘接或焊接固定在所述中空管 内, 也可以不固定。当所述温度传感器 33 粘结固定时, 可以采用导热胶或其它非导热胶, 优 选采用导热胶。所述通孔 80 和孔 81 分别与弹性头端管 31 的第一偏心腔室 35 和第二偏心 腔室 36 相连通。所述通孔 80 为液体通路, 供灌注液体流入。所述中空管的远端可以是延 伸至与所述电极壳体 71 的远端内壁相接触 ; 所述中空管的远端也可以在所述空腔 76 内转 折延伸至与所述电极壳体 71 的内侧壁相接触, 如图 8 所示。所述
47、热传导隔离结构为非金属 隔热层 78, 当所述中空管为金属材料时, 所述非金属隔热层 78 可以是设于所述中空管的内 壁或所述中空管壁空腔侧, 也可以同时设于所述中空管的内壁和所述中空管壁空腔侧。所 述通孔 80 内的中空管为非金属材料时, 所述中空管本身即可作为非金属隔热层。 0065 所述非金属隔热层 78 由具有隔热功能的材料制成, 如高分子材料制成, 也可以是 陶瓷制成, 也可以直接由涂覆的粘合剂构成或由其他合适的非金属材料制成。所述非金属 隔热层 78 可以采用耐高温的非金属材料制成。所述非金属隔热层 78 可以是管状隔热层, 插入所述中空管的空腔侧外壁上或中空管内, 也可 以是在所
48、述中空管空腔侧外壁上或中空管的内壁上涂覆非金属隔热层。优选的, 设于 所述中空管内壁的所述非金属隔热层的厚度小于 0.1mm。所述中空管的远端与电极壳体 71 的远端内壁或内侧壁接触的部分没有非金属隔热层, 可保持正常热传导但不发生液体流 说 明 书 CN 103315808 A 11 8/11 页 12 通。所述温度传感器 33 可以设置于所述中空管内的任意位置。所述隔热测温附件 74 与所 述消融电极 17 的电极壳体 71 之间可以是一体结构, 也可以存在金属材料的连接, 如焊接, 还可以存在非金属导热材料的连接, 如导热胶粘结, 还可以存在同时通过金属材料的连接 和非金属导热材料的连接
49、或其它合适的连接方法。因此, 所述温度传感器 33 与所述电极 壳体未被灌注液体直接冷却的部分之间可以是直接接触, 也可以是具有通过金属材料的连 接, 如焊接, 也可以是具有非金属导热材料的连接, 如导热胶粘结, 还可以存在同时通过金 属材料的连接和非金属导热材料的连接或其它合适的连接方法。因此, 所述温度传感器 33 与所述电极壳体71的外壁之间的热传导性要好于所述温度传感器33与所述液体通路之间 的热传导性。 0066 图 7 和图 8 所示的实施例, 所述导管 10 的其余结构同图 4 和图 5 所示的实施例。 0067 图 9 所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消融电极 17 的结构图。所述消融电 极 17 包括圆柱形侧壁面 77 和圆滑顶面 75, 所述消融电极 17 可以是分体形成, 也可以是一 体形成。所述圆滑顶面 75 上设有小孔 72, 供灌注液体流出所述消融电极 17。所述圆柱形 侧壁面77上设有环形沟槽73, 所述环形沟槽73的设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采用常规的方 式进行设置, 例如可以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