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授权公告号 CN 202284266 U(45)授权公告日 2012.06.27CN202284266U*CN202284266U*(21)申请号 201120422509.7(22)申请日 2011.10.31E01B 7/10(2006.01)E01B 7/20(2006.01)(73)专利权人芜湖山桥铁路器材有限公司地址 241000 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芜湖机械工业园(72)发明人张宝华 王次才 奚正玉 王飞汪赵艳 钱正秀 陆大伟(74)专利代理机构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代理人张小虹(54) 实用新型名称一种轨道辙叉结构(57) 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轨道辙叉
2、结构,包括辙叉心轨及设于辙叉心轨两侧的第一翼轨及第二翼轨;在辙叉心轨与第一翼轨之间设有第一间隔铁,在辙叉心轨与第二翼轨之间设有第二间隔铁;所述第一间隔铁的顶面及底面与所述第一翼轨的顶面及底面相平齐,所述第二间隔铁的顶面及底面与所述第二翼轨的顶面及底面相平齐。本实用新型能够提高第一翼轨及第二翼轨的抗冲击能力,有效减小所述轨道辙叉结构的磨损,提高其使用寿命,进而降低轨道运行成本。(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1 页1/1页21.一种轨道辙叉结构,包括辙叉心轨(1)及设于辙叉
3、心轨(1)两侧的第一翼轨(2)及第二翼轨(3);在辙叉心轨(1)与第一翼轨(2)之间设有第一间隔铁(4),在辙叉心轨(1)与第二翼轨(3)之间设有第二间隔铁(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隔铁(4)的顶面及底面与所述第一翼轨(2)的顶面及底面相平齐,所述第二间隔铁(5)的顶面及底面与所述第二翼轨(3)的顶面及底面相平齐。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辙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翼轨(2)与辙叉心轨(1)相对的一侧及所述第二翼轨(3)与辙叉心轨(1)相对的一侧间构成一U形结构;所述第一间隔铁(4)的一侧与所述第一翼轨(2)与辙叉心轨(1)相对的一侧相贴合,所述第一间隔铁(4)的另一侧与辙叉心轨(1
4、)的一侧相贴合;所述第二间隔铁(5)的一侧与所述第二翼轨(3)与辙叉心轨(1)相对的一侧相贴合,所述第二间隔铁的(5)另一侧与辙叉心轨(1)的另一侧相贴合。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轨道辙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翼轨(2)、第一间隔铁(4)、辙叉心轨(1)、第二间隔铁(5)及第二翼轨(3)通过螺栓(6)相连接,所述螺栓(6)依次穿过第一翼轨(2)、第一间隔铁(4)、辙叉心轨(1)、第二间隔铁(5)及第二翼轨(3)的中部,且在第一翼轨(2)及第二翼轨(3)另一侧设有螺栓垫片(7)。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轨道辙叉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第一翼轨(2)、第一间隔铁(4)、辙叉心轨(1)、第二间隔
5、铁(5)及第二翼轨(3)的底端设有橡胶垫(8)。权 利 要 求 书CN 202284266 U1/3页3一种轨道辙叉结构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轨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轨道辙叉结构。背景技术0002 铁路道岔的固定型辙叉,辙叉心轨与两翼轨之间有较大的空隙,这样辙叉心轨尖端与两翼轨工作边最接近处形成一有害空间,列车通过时,不可避免的会引起冲击振动,辙叉容易损坏,辙叉损坏将影响列车行驶安全。目前,如图1所示,轨道辙叉,包括辙叉心轨1及设于辙叉心轨1两侧的第一翼轨2及第二翼轨3;在辙叉心轨1与第一翼轨2及第二翼轨3之间分别设有间隔铁,其中位于辙叉心轨1与第一翼轨2间的称为第一间隔铁4,
6、位于辙叉心轨1与第二翼轨3之间的称为第二间隔铁5;第一翼轨2及第二翼轨3通常为工字型结构,第一间隔铁4及第二间隔铁5一侧分别与辙叉心轨1相接,第一间隔铁4及第二间隔铁5另一侧分别卡在第一翼轨2及第二翼轨3的工字形结构一侧的凹槽内。0003 由于辙叉各部件为铸造产品,结构又过于复杂,不可避免的会存在铸造缺陷,这些缺陷在列车长期荷载作用下,会引起辙叉的裂纹,造成辙叉的伤损,特别是辙叉两侧的第一翼轨及第二翼轨的损坏非常平凡。由于列车经过时不断碾压,第一翼轨及第二翼轨的磨耗严重,硬度亦不断提高,容易出现剥离掉块现象,引起辙叉的伤损;伤损的辙叉将危及列车的行车安全,因而必须及时予以更换,导致辙叉使用寿命
7、较低,需频繁更换,大大增加了轨道交通的运行成本。实用新型内容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使用寿命高,能有效降低轨道交通运行成本的轨道辙叉结构。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0006 所述轨道辙叉结构,包括辙叉心轨及设于辙叉心轨两侧的第一翼轨及第二翼轨;在辙叉心轨与第一翼轨之间设有第一间隔铁,在辙叉心轨与第二翼轨之间设有第二间隔铁;所述第一间隔铁的顶面及底面与所述第一翼轨的顶面及底面相平齐,所述第二间隔铁的顶面及底面与所述第二翼轨的顶面及底面相平齐。0007 所述第一翼轨与辙叉心轨相对的一侧及第二翼轨与辙叉心轨相对的一侧间构成一U形结构;所
8、述第一间隔铁的一侧与所述第一翼轨与辙叉心轨相对的一侧相贴合,所述第一间隔铁的另一侧与辙叉心轨的一侧相贴合;所述第二间隔铁的一侧与第二翼轨与辙叉心轨相对的一侧相贴合,所述第二间隔铁的另一侧与辙叉心轨的另一侧相贴合。0008 所述第一翼轨、第一间隔铁、辙叉心轨、第二间隔铁及第二翼轨通过螺栓连接;所述螺栓依次穿过第一翼轨、第一间隔铁、辙叉心轨、第二间隔铁及第二翼轨的中部,且在第一翼轨及第二翼轨另一侧设有螺栓垫片。0009 在第一翼轨、第一间隔铁、辙叉心轨、第二间隔铁及第二翼轨的底端设有橡胶垫。0010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所述轨道辙叉结构,第一间隔铁及第二间隔铁的顶面及说 明 书CN 202284
9、266 U2/3页4底面分别与第一翼轨及第二翼轨的顶面及底面平齐;这样列车在通过辙叉时,第一间隔铁及第二间隔铁能够直接承受列车作用于辙叉上的力,能够有效减小第一翼轨及第二翼轨的载荷,提高第一翼轨及第二翼轨的抗冲击能力,进而有效减小所述轨道辙叉结构的磨损,提高其使用寿命,进而降低轨道运行成本;进一步的,第一间隔铁及第二间隔铁直接承受列车作用于辙叉上的力,第一间隔铁及第二间隔铁成为磨损最严重的部件,由于其互换性比第一翼轨及第二翼轨好,且其加工制造容易,能进一步降低轨道运行成本。附图说明0011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各幅附图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0012 图1为现有技术中铁路轨道辙叉的
10、结构示意图;0013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轨道辙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0014 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0015 1、辙叉心轨,2、第一翼轨,3、第二翼轨,4、第一间隔铁,5、第二间隔铁,6、螺栓,7、螺栓垫片,8、橡胶垫。具体实施方式0016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最优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0017 如图2所示,所述轨道辙叉结构,包括辙叉心轨1及设于辙叉心轨1两侧的第一翼轨2及第二翼轨3;在辙叉心轨1与第一翼轨2之间设有第一间隔铁4,在辙叉心轨1与第二翼轨3之间设有第二间隔铁5;第一间隔铁4的顶面及底面与第一翼轨2的顶面及底面相平齐,第二间隔铁5的顶面及底面与第二翼
11、轨3的顶面及底面相平齐。0018 所述轨道辙叉结构,通过对第一间隔铁4及第二间隔铁5进行结构上的改进,使其顶面及底面分别与第一翼轨2及第二翼轨3的顶面及底面平齐;这样列车在通过辙叉时,第一间隔铁4及第二间隔铁5能够直接承受列车作用于辙叉上的力,能够有效减小第一翼轨2及第二翼轨3的载荷,提高第一翼轨2及第二翼轨3的抗冲击能力,进而有效减小所述轨道辙叉结构的磨损,提高其使用寿命,进而降低轨道运行成本;进一步的,第一间隔铁4及第二间隔铁5直接承受列车作用于辙叉上的力,第一间隔铁4及第二间隔铁5成为磨损最严重的部件,由于其互换性比第一翼轨2及第二翼轨3好,且其加工制造容易,进一步降低轨道运行成本。00
12、19 进一步的,对第一翼轨2及第二翼轨3的结构进行改进,第一翼轨2与辙叉心轨1相对的一侧及第二翼轨3与辙叉心轨1相对的一侧间构成一U形结构;第一间隔铁4的一侧与第一翼轨2与辙叉心轨1相对的一侧相贴合,第一间隔铁4的另一侧与辙叉心轨1的一侧相贴合;第二间隔铁5的一侧与第二翼轨5与辙叉心轨1相对的一侧相贴合,第二间隔铁的5另一侧与辙叉心轨1的另一侧相贴合;这样相当于将原来的第一翼轨2一分二,分为第一间隔铁4与第一翼轨2两部分,将原来的第二翼轨3一分二,分为第二间隔铁5与第二翼轨3两部分,以达到增加辙叉结构强度,提高其使用寿命的目的。0020 进一步的,第一翼轨2、第一间隔铁4、辙叉心轨1、第二间隔
13、铁5及第二翼轨3通过螺栓6连接,螺栓6依次穿过第一翼轨2、第一间隔铁4、辙叉心轨1、第二间隔铁5及第二翼说 明 书CN 202284266 U3/3页5轨3的中部,且在第一翼轨2及第二翼轨3另一侧上设有螺栓垫片7,螺栓垫片7用于保证部件之间连接的稳定性;进一步的,在第一翼轨2、第一间隔铁4、辙叉心轨1、第二间隔铁5及第二翼轨3的底端设有橡胶垫8。0021 上面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说 明 书CN 202284266 U1/1页6图1图2说 明 书 附 图CN 202284266 U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