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447418 A(43)申请公布日 2012.05.09CN102447418A*CN102447418A*(21)申请号 201110305636.3(22)申请日 2011.09.292010-220832 2010.09.30 JP2010-220833 2010.09.30 JP2010-220834 2010.09.30 JPH02N 2/00(2006.01)G02B 7/04(2006.01)G03B 13/34(2006.01)G03B 17/12(2006.01)(71)申请人株式会社尼康地址日本东京(72)发明人桑野邦宏 金满容大(74)专利
2、代理机构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代理人谢丽娜 关兆辉(54) 发明名称驱动装置、透镜镜筒及照相机(57) 摘要本发明提供驱动装置、透镜镜筒及照相机,驱动装置具备:第一压电元件,沿着第一方向进行厚度切变振动;第一构件,被第一压电元件驱动,并沿着第一方向进行振动;第二压电元件,被第一构件支承,并沿着第二方向进行厚度切变振动;以及第二构件,被第二压电元件驱动,并沿着第二方向进行振动。(30)优先权数据(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 3 页 说明书 16 页 附图 11 页CN 102447441 A 1/3页21.一种驱动
3、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压电元件,沿着第一方向进行厚度切变振动;第一构件,被所述第一压电元件驱动,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进行振动;第二压电元件,被所述第一构件支承,并沿着第二方向进行厚度切变振动;以及第二构件,被所述第二压电元件驱动,并沿着所述第二方向进行振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压电元件的纵向弹性系数大于横向弹性系数,所述第二压电元件的纵向弹性系数大于横向弹性系数。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驱动装置具备基体部,该基体部经由所述第一压电元件将所述第一构件支承为能够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振动,所述第一压电元件的纵向弹性系数与所述基体部的纵向弹性系数相等,或
4、所述基体部的纵向弹性系数大于所述第一压电元件的纵向弹性系数。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压电元件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横向弹性系数k1与所述基体部的纵向弹性系数kb之比k1/kb小于0.2。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压电元件及所述第二压电元件包含锆钛酸盐,所述基体部包含不锈钢。6.一种透镜镜筒,其具备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7.一种照相机,其具备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8.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压电元件,沿着第一方向进行厚度切变振动;第一构件,被所述第一压电元件驱动,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进行振动;第二压电元件,被
5、所述第一构件支承,并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进行厚度切变振动;以及第二构件,被所述第二压电元件驱动,并沿着所述第二方向进行振动,所述第一构件利用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的第一面来支承所述第一压电元件并利用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的第二面来支承所述第二压电元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具有长边的多个第一压电元件在所述第一压电元件的短边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在所述第一面上,作为所述第一压电元件。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压电元件相对于通过所述第一面的中心且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的第一中心线而配置在左右两侧。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压电元件以所述第一中
6、心线为轴而配置成线对称。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压电元件与所述第一面的和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端缘接触。12.根据权利要求8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447418 ACN 102447441 A 2/3页3所述第一压电元件的长边方向的长度是所述第一压电元件的短边方向的长度的3倍以上、100倍以下。13.根据权利要求8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电元件的厚度是所述第一压电元件的短边方向的长度的100分之1以上、3分之1以下。14.根据权利要求8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7、,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具有长边的多个第二压电元件在所述第二压电元件的短边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在所述第二面上,作为所述第二压电元件。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二压电元件相对于通过所述第二面的中心且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的第二中心线而配置在左右两侧。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二压电元件以所述第二中心线为轴而配置成线对称。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二压电元件与所述第二面的和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端缘接触。18.根据权利要求14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压电元件的长边方向的长度是
8、所述第二压电元件的短边方向的长度的3倍以上、100倍以下。19.根据权利要求14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压电元件的厚度是所述第二压电元件的短边方向的长度的100分之1以上、3分之1以下。20.根据权利要求8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具备隔着所述多个第一压电元件而利用支承面来支承所述第一构件的基体部,与和所述基体部的所述支承面接触的所述多个第一压电元件外接的四边形形状是正方形形状。21.一种透镜镜筒,具备:权利要求8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被所述驱动装置驱动的凸轮筒;以及被所述凸轮筒保持为能够移动而进行焦点调整的透镜。22.一种照相机,
9、具备:权利要求21所述的透镜镜筒;以及通过在所述透镜镜筒设置的所述透镜而在摄像面上成像出被摄体图像的摄像元件。23.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压电元件,沿着第一方向进行厚度切变振动;第一构件,被所述第一压电元件驱动,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进行振动;第二压电元件,被所述第一构件支承,并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进行厚度切变振动;以及第二构件,被所述第二压电元件驱动,并沿着所述第二方向进行振动,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447418 ACN 102447441 A 3/3页4所述第一构件利用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的第一面来支承所述第一压电元件并利用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的第二面来支承所述第
10、二压电元件,所述第一压电元件与所述第二压电元件分离。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呈锐角交叉。25.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构件利用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三面来支承所述第一压电元件。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面配置的第一压电元件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的第一边界部分离形成,在所述第三面配置的第一压电元件与所述第三面和所述第二面的第二边界部分离形成,所述第二压电元件与所述第一边界部接触形成并与所述第二边界部接触形成。27.根据权利要求23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构
11、件的质量与所述第二构件的质量相同。28.一种透镜镜筒,其具备权利要求23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29.一种照相机,其具备权利要求23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447418 ACN 102447441 A 1/16页5驱动装置、 透镜镜筒及照相机 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驱动装置、透镜镜筒及照相机。 背景技术0002 一直以来,已知有一种使用压电元件的驱动装置。在这样的驱动装置中,通过驱动多个压电元件,并使与被驱动体接触的芯片构件进行椭圆运动,驱动被驱动体。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已知有一种在设定XYZ正交坐标系时,通过芯片构件的与XZ平面平行的椭圆运动
12、沿着X轴驱动被驱动体的驱动装置。 0003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36138号公报 0004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存在无法分别独立地控制上升方向的振动和输送方向的振动这样的课题,其中该上升方向的振动是芯片构件与基体构件的距离发生变化的振动,该输送方向的振动是芯片构件与基体构件的距离不变化的振动。而且,还存在难以使芯片构件分别沿着上升方向和输送方向高效率地振动这样的课题。 0005 另外,还存在由压电元件的上升方向的振动和输送方向的振动所产生的多余振动导致的无法稳定地对被压电元件驱动的构件进行驱动这样的课题。 0006 另外,还存在压电元件的上升方向的振动和输送方向的振动导致的驱动装置
13、发生疲劳破坏这样的课题。 发明内容0007 因此,本发明的方案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分别独立控制被压电元件驱动的构件的向不同两个方向的振动的驱动装置。而且,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被压电元件驱动的构件向不同的两个方向高效率地振动的驱动装置。 0008 而且,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被压电元件驱动的构件进行稳定驱动的驱动装置。 0009 此外,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驱动装置发生疲劳破坏的驱动装置。 0010 另外,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上述驱动装置的透镜镜筒及照相机。 0011 本发明的方案采用以下的结构。另外,为了使本发明易于理解,对应于表示实施方式的附图的符号来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实
14、施方式。 0012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驱动装置具备:第一压电元件,沿着第一方向进行厚度切变振动;第一构件,被第一压电元件驱动,沿着第一方向进行振动;第二压电元件,被第一构件支承,沿着第二方向进行厚度切变振动;以及第二构件,被第二压电元件驱动,沿着第二方向进行振动。 0013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驱动装置具备:第一压电元件,沿着第一方向进行厚度切变振动;第一构件,被第一压电元件驱动,沿着第一方向进行振动;第二压电元件,被第一构件支承,沿着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进行厚度切变振动;第二构件,被第二压电元件驱动,沿着第二方向进行振动,其中,第一构件利用与第一方向平行的第一面来支承第一压电说 明 书CN
15、 102447418 ACN 102447441 A 2/16页6元件并利用与第二方向平行的第二面来支承第二压电 元件,在第一方向上具有长边的多个第一压电元件在第一压电元件的短边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在第一面上作为第一压电元件。 0014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透镜镜筒具备:驱动装置;被驱动装置驱动的凸轮筒;以及被凸轮筒保持为能够移动而进行焦点调整的透镜。 0015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照相机具备:透镜镜筒;以及通过设置在透镜镜筒的透镜在摄像面上成像出被摄体图像的摄像元件。 0016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驱动装置具备:第一压电元件,沿着第一方向进行厚度切变振动;第一构件,被第一压电元件驱动,沿着第一方向进
16、行振动;第二压电元件,被第一构件支承,沿着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进行厚度切变振动;以及第二构件,被第二压电元件驱动,沿着第二方向进行振动,其中,第一构件利用与第一方向平行的第一面来支承第一压电元件并利用与第二方向平行的第二面来支承第二压电元件,第一压电元件与第二压电元件分离。 0017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透镜镜筒及照相机具备驱动装置。 0018 发明效果 0019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的驱动装置,能够独立控制被压电元件驱动的构件的向不同两个方向的振动。而且,能够使被压电元件驱动的构件向不同的两个方向高效率地振动。而且,能够对被压电元件驱动的构件进行稳定驱动。此外,能够抑制驱动装置发生疲劳破坏。而
17、且,根据本发明的方案,能够提供具备上述驱动装置的透镜镜筒及照相机。 附图说明0020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主视图。 0021 图2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电路图。 0022 图2B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电路图。 0023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第一变形例的局部放大图。 0024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第二变形例的局部放大图。 0025 图5是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透镜镜筒及照相机的简要结构图。 0026 图6是本发明的第二及第三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主视图。 0027 图7A是第二及第三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电路图。 0028 图
18、7B是第二及第三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电路图。 0029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压电元件的配置状态的立体图。 0030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基体部的立体图。 0031 图10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驱动块的主视图。 0032 图11A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驱动块的动作的主视图。 0033 图11B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驱动块的动作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0034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实施方式表示本发明的一个方案,并不限定本发明,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任意变更。而且,在以下的附图说 明 书CN 102447418 ACN
19、102447441 A 3/16页7中,为了使各结构容易理解,各结构中的比例尺、数目等与实际的结构不同。 0035 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对基体部进行使转子相对地位移的相对驱动,并通过转子驱动照相机的透镜镜筒等光学设备或电子设备。 0036 如图1所示,驱动装置1具备基体部2、驱动块3、转子4、支承轴5、第一压电元件6、第二压电元件7。 0037 基体部2具有导电性,通过包含被看作弹性体的例如不锈钢的材料而设置。基体部2形成为在中央部具有轴向的贯通孔的中空圆筒状的形状。对基体部2的表面实施绝缘处理,例如成膜出绝缘膜。在基体部2的贯通孔插通有支承轴5。 0038 多个保持部2a沿着基体部2的周向
20、相邻设置在基体部2的一方的端部。保持部2a形成为以从基体部2的周向的两侧夹入对应的驱动块3的方式保持驱动块3的凹状的形状。基体部2的另一方的端部通过例如螺栓等未图示的紧固构件固定在安装部101a。在基体部2的比中央部接近安装部101a的部分设置沿周向连续的槽部2d。 0039 驱动装置1具有两组以规定的相位差进行驱动的三个驱动块3的组。在本实施方式中,沿基体部2的周向等间隔地配置的六个驱动块3中,三个驱动块31属于第一组,三个驱动块32属于第二组。各组的驱动块31和驱动块32沿基体部2的周向、即沿转子4的旋转方向R交替配置。 0040 各个驱动块3具有基部(第一构件)3b和前端部(第二构件)3
21、a。 0041 基部3b具有沿着周向交叉的一对侧面稍倾斜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基部3b例如由轻金属合金等形成,具有导电性。基部3b由对应的保持部2a支承为能够沿着与支承轴5平行的方向进行驱动。 0042 前端部3a具有从基体部2的径向观察截面为山形的六棱柱形状。前端部3a例如由不锈钢等形成,具有导电性。前端部3a配置在基部3b与转子4之间,从保持部2a突出而对转子4进行支承。 0043 转子4经由未图示的轴承安装于支承轴5,以支承轴5为中心,能够向旋转方向R的前方或后方旋转。在转子4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用于对例如照相机的透镜镜筒等进行驱动的齿轮4a。与转子4的基体部2 相对的面由多个驱动块3支承。 0
22、044 支承轴5是中心线配置成与转子4的旋转轴一致的圆棒状的构件。支承轴5的一方的端部固定在安装部101a。支承轴5贯通基体部2和转子4。支承轴5配置在沿着转子4的旋转方向R配置的多个驱动块3的中心。 0045 第一压电元件6例如由包含锆钛酸盐(PZT)的材料形成。第一压电元件6配置在基体部2的对应的保持部2a的内侧的面与驱动块3的基部3b的侧面之间。第一压电元件6以从转子4的旋转方向R的前方及后方将驱动块3的基部3b夹入的方式配置。第一压电元件6在驱动块3的基部3b的、转子4的旋转方向R上的前方及后方的各侧面上各配置两个。各侧面的两个第一压电元件6分别沿着基体部2的径向、即转子4的径向相邻配
23、置。 0046 各个第一压电元件6具有在支承轴5的轴向上较长的片状形状。第一压电元件6以沿着支承轴5的轴向(第一方向)的长边方向进行厚度切变振动的方式设置。各个第一压电元件6通过具有导电性的粘结剂粘结在基体部2的对应的保持部2a的内侧的面和驱动块3的基部3b的侧面双方。 0047 在此,将第一压电元件6的厚度方向形成为各驱动块3的中心的转子4的旋转圆说 明 书CN 102447418 ACN 102447441 A 4/16页8的切线方向、即通过各驱动块3的中心的中心圆的切线方向。此时,第一压电元件6的厚度方向上的纵向弹性系数大于长边方向上的横向弹性系数。 0048 例如,第一压电元件6的振动
24、模式是纵向效果厚度切变振动时,第一压电元件6的纵向弹性系数为约167GPa,横向弹性系数为约25GPa。即,第一压电元件6的横向弹性系数是纵向弹性系数的约1/6左右。 0049 同样地,基体部2的纵向弹性系数也大于横向弹性系数。例如,基体部2以SUS304为主体形成时,纵向弹性系数为约193GPa,横向弹性系数为约69GPa。在此,第一压电元件6的横向弹性系数是基体部2的纵向弹性系数的约1/8左右。例如,第一压电元件6的长边方向上的横向弹性系数为k1,基体部2的纵向弹性系数为kb。这种情况下,第一压电元件6的横向弹性系数k1与基体部2的纵向弹性系数kb之比k1/kb只要在1以下即可。而且,比k
25、1/kb也可以小于0.2。 0050 另外,第一压电元件6的厚度方向上的纵向弹性系数等于或小于基体部2的纵向弹性系数。 0051 第二压电元件7例如由包含锆钛酸盐的材料形成。第二压电元件7配置在对应的驱动块3的前端部3a与基部3b之间。即,第二压电元件7由对应的驱动块3的基部3b支承,并且在基部3b上支承前端部3a。第二压电元件7沿着基体部2的径向相邻地配置两个。 0052 各第二压电元件7具有沿着通过各驱动块3中心的中心圆的切线方向、即各驱动块3的中心的转子4的旋转圆的切线方向(沿着设有第二压电元件7的基部3b的上表面的基体部2的周向的方向,与支承轴5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第二方向)较长的片状形
26、状。第二压电元件7以沿着通过各驱动块3中心的中心圆的切线方向、即各驱动块3的中心的转子4的旋转圆的切线方向(沿着设有第二压电元件7的基部3b的上表面的基体部2的周向的方向,与支承轴5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第二方向)进行厚度切变振动的方式设置。各第二压电元件7通过具有导电性的粘结剂而粘结在驱动块3的前端部3a和基部3b双方。 0053 在此,将第二压电元件7的厚度方向形成为与支承轴5的轴向平行的方向。此时,第二压电元件7的厚度方向上的纵向弹性系数大于 长边方向上的横向弹性系数。例如,第二压电元件7的振动模式为纵向效果厚度切变振动时,第二压电元件7的纵向弹性系数为约167GPa,横向弹性系数为约25G
27、Pa。即,第二压电元件7的横向弹性系数是纵向弹性系数的约1/6左右。 0054 图2A是表示第一压电元件与电源部的连接状态的图,图2B是表示第二压电元件与电源部的连接状态的图。另外,为了简便起见,在图2A中省略了第二压电元件的图示,在图2B中省略了第一压电元件的图示。 0055 如图2A及图2B所示,驱动装置1具备分别向第一压电元件6及第二压电元件7供给电压的电源部10。电源部10具备第一端子T1、第二端子T2、第三端子T3及第四端子T4。第一端子T1至第四端子T4分别向各压电元件供给规定的频率的正弦波形(Sin波形)的电压。而且,电源部10在第一端子T1及第二端子T2的各端子间以及第三端子T
28、3及第四端子T4的各端子间向各压电元件供给具有规定的相位差的同一波形的正弦波形的电压。 0056 如图1及图2A所示,多个第一压电元件6中,在属于第一组的三个驱动块31与基体部2之间配置的12个第一压电元件61经由配线11与第一端子T1电连接。多个第一压说 明 书CN 102447418 ACN 102447441 A 5/16页9电元件6中,在属于第二组的三个驱动块32与基体部2之间配置的12个第一压电元件62经由配线12与第二端子T2电连接。 0057 如图1及图2B所示,多个第二压电元件7中,在属于第一组的三个驱动块31的前端部31a与基部31b之间配置的六个第二压电元件71经由配线13
29、与第三端子T3电连接。多个第二压电元件7中,在属于第二组的三个驱动块32的前端部32a与基部32b之间配置的六个第二压电元件72经由配线14与第四端子T4电连接。 0058 在驱动装置1中通过驱动块3使转子4旋转时,同步地驱动第一组的三个驱动块31。并且,与第一组的三个驱动块31具有规定的相位差,与第一组的三个驱动块31同样地同步驱动第二组的三个驱动块32。由此,第一组的三个驱动块31和第二组的三个驱动块32交替地支承转子4而使转子4旋转。 0059 具体而言,电源部10的第一端子T1向第一压电元件61供给正弦波形的电压。如此,第一压电元件61开始沿着支承轴5的第一方向的厚度切变振动。驱动块3
30、1通过第一压电元件61的变形而被驱动,向离开基体部2的方向移动。 0060 此时,电源部10的第三端子T3向第二压电元件71供给正弦波形的电压。如此,第二压电元件71在通过各驱动块3中心的中心圆的切线方向、即各驱动块3的中心的转子4的旋转圆的切线方向(第二方向)上,开始向转子4的旋转方向R的前方侧的厚度切变振动。驱动块31的前端部31a通过第二压电元件71的变形而被向通过各驱动块3的中心的中心圆的切线方向、即与支承轴5的轴向正交的第二方向驱动。此时,驱动块31的前端部31a通过作用在其与转子4之间的摩擦力而使转子4向旋转方向R的前方旋转。 0061 然后,第一压电元件61在通过电源部10的第一
31、端子T1供给的正弦波形的电压的作用下,开始向离开转子4的方向(反方向)的变形。第一组的驱动块31通过第一压电元件61的反方向的变形向离开转子4的方向移动。 0062 此时,第二压电元件71在通过电源部10的第三端子T3供给的正弦波形的电压的作用下,开始向转子4的旋转方向R的后方侧(反方向)的变形。第一组的驱动块31的前端部31a在离开转子4的状态下,由于第二压电元件71的向反方向的变形朝向转子4的旋转方向R的后方侧移动。 0063 然后,第一组的驱动块31反复进行前端部31a向转子4的接触、前端部31a向转子4的旋转方向R的前方侧的驱动(移动)、前端部31a从转子4的分离、前端部31a向转子4
32、的旋转方向R的后方侧的驱动。即,驱动块31的基部31b及前端部31a被第一压电元件61驱动,沿着支承轴5的大致轴向即第一方向进行振动。而且,驱动块31的前端部31a被第二压电元件71驱动,相对于基部31b及基体部2,沿着通过各驱动块3中心的中心圆的切线方向、即沿着各驱动块3的中心的转子4的旋转圆的切线方向(第二方向)进行振动。由此,第一组的驱动块31进行驱动,使得前端部31a在从基体部2的径向观察时描绘圆轨道或椭圆轨道。 0064 第二组的驱动块32与第一组的驱动块31具有规定的相位差,与第一组的驱动块31同样地进行驱动。即,电源部10的第二端子T2具有与第一端子T1供给的电压同样的波形,将与
33、第一端子T1供给的电压具有规定的相位差的正弦波形的电压向第一压电元件62供给。而且,电源部10的第四端子T4具有与第三端子T3供给的电压同样的波形,并将与第三端子T3供给的电压具有规定的相位差的正弦波形的电压向第二压电元件72供给。 说 明 书CN 102447418 ACN 102447441 A 6/16页100065 第二组的三个驱动块32的前端部32a在第一组的三个驱动块31的前端部31a从转子4离开之前与转子4接触,在第一组的三个驱动块31的前端部31a与转子4接触之后从转子4离开。因此,转子4被第一组的三个驱动块31和第二组的三个驱动块32交替支承并驱动,在将支承轴5的轴向上的位置
34、保持成大致恒定的状态下以规定的旋转速度向旋转方向R的前方或后方进行旋转。 0066 如上所述,驱动装置1具备:在沿着支承轴5的第一方向上进行厚度切变振动的第一压电元件6;在通过各驱动块3中心的中心圆的切线方向、即沿着各驱动块3的中心的转子4的旋转圆的切线方向的第 二方向上进行厚度切变振动的第二压电元件7。 0067 因此,能够通过第一压电元件6使驱动块3的基部3b及前端部3a相对于基体部2向与支承轴5平行的方向进行振动。而且,能够通过第二压电元件7使驱动块3的前端部3a相对于基体部2及驱动块3的基部3b,向通过各驱动块3中心的中心圆的切线方向、即各驱动块3的中心的转子4的旋转圆的切线方向进行振
35、动。 0068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通过独立地控制第一压电元件6和第二压电元件7,能够独立控制驱动块3的前端部3a向与支承轴5大致平行的方向的振动和前端部3a向各驱动块3的中心的转子4的旋转圆的切线方向的振动。因此,与专利文献1的结构相比,能够高效率地进行驱动块3向各方向的振动,能够高效率地使转子4旋转。 0069 在驱动装置1中,第一压电元件6向驱动块3的基部3b进行驱动的方向即与支承轴5平行的方向进行厚度切变振动。即,第一压电元件6的表示厚度方向的刚性的纵向弹性系数大于表示振动方向的刚性的横向弹性系数。换言之,第一压电元件6中,驱动块3的基部3b进行振动的方向的刚性比较低,与
36、驱动块3的基部3b进行振动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刚性比较高。 0070 在驱动装置1中,在驱动块3的基部3b的上方,前端部3a沿着与基部3b进行振动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各驱动块3的中心的转子4的旋转圆的切线方向进行振动。然而,第一压电元件6中,驱动块3的基部3b进行振动的方向的刚性比较低,与驱动块3的基部3b进行振动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前端部3a的振动方向的刚性比较高。第一压电元件6以从前端部3a的振动方向的两侧将驱动块3的基部3b夹入的方式配置。因此,与驱动块3的前端部3a的振动引起的惯性力相对的阻力充分地从第一压电元件6向驱动块3的基部3b作用。由此,即使驱动块3的前端部3a沿着各驱动块3的中心的
37、转子4的旋转圆的切线方 向进行振动,基部3b也难以向该方向振动。 0071 在驱动装置1中,第二压电元件7向驱动块3的前端部3a进行驱动的方向即与支承轴5正交的方向进行厚度切变振动。即,第二压电元件7的表示厚度方向的刚性的纵向弹性系数大于表示振动方向的刚性的横向弹性系数。换言之,第二压电元件7中,驱动块3的前端部3a进行振动的方向的刚性比较低,驱动块3的基部3b进行振动的方向的刚性比较高。因此,在与支承轴5的轴向平行的第一压电元件6的振动方向上,驱动块3的前端部3a与基部3b一体地振动。另一方面,在与各驱动块3的中心的转子4的旋转圆的切线方向平行的第二压电元件7的振动方向上,驱动块3的前端部3a和基部3b独立地振动。 0072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能够防止驱动块3的基部3b的振动和与该振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振动发生干涉的情况。而且,能够防止驱动块3的前端部3a的振动和与该振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振动发生干涉的情况。由此,能够独立地控制驱动块3的前端说 明 书CN 102447418 A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