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授权公告号 CN 204060079 U(45)授权公告日 2014.12.31CN204060079U(21)申请号 201420464198.4(22)申请日 2014.08.15E04H 6/12(2006.01)(73)专利权人无锡溥汇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地址 214192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经济开发区芙蓉中三路99号翔云四座312(72)发明人冯占辉(74)专利代理机构无锡互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6代理人印苏华 戴薇(54) 实用新型名称一种立体车库的运送装置(57) 摘要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立体车库的运送装置,采用空间四杆机构的形式,顶部设置有运车桥梁,在驱动油缸的作用
2、下,运车桥梁可以把汽车从地面运送到立体车库中。而且所述运送装置能够在载有汽车的状态下自由移动,进而选择合适的空车位运送到位,同时整体结构形式简单,制造、运行与维护的成本较低。又因采用液压驱动,其技术成熟,系统可靠,操作容易。在现有地下车库的改造工程中,本实用新型具有明显的优势。(51)Int.Cl.(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6页 附图3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6页 附图3页(10)授权公告号 CN 204060079 UCN 204060079 U1/2页21.一种立体车库的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
3、括移动底盘、驱动油缸、驱动连杆、从动连杆和运车桥梁,所述驱动连杆包括第一驱动连杆和第二驱动连杆,所述第一驱动连杆和第二驱动连杆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一驱动连杆的底端和所述第二驱动连杆的底端与所述移动底盘铰接,所述第一驱动连杆的顶端和所述第二驱动连杆的顶端与所述运车桥梁铰接,所述移动底盘、运车桥梁、第一驱动连杆和第二驱动连杆构成一矩形,所述从动连杆包括第一从动连杆和第二从动连杆,所述第一从动连杆和第二从动连杆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一从动连杆的底端和所述第二从动连杆的底端与所述移动底盘铰接,所述第一从动连杆的顶端和所述第二从动连杆的顶端与所述运车桥梁铰接,所述移动底盘、运车桥梁、第一从动连杆和第二从动连杆
4、构成一矩形,所述驱动油缸包括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驱动连杆运动的第一驱动油缸和用于控制所述第二驱动连杆运动的第二驱动油缸,所述第一驱动油缸与所述第一驱动连杆铰接,所述第一驱动油缸的底端与所述移动底盘铰接,所述第二驱动油缸与所述第二驱动连杆铰接,所述第二驱动油缸的底端与所述移动底盘铰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车库的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连杆的任意一端和与所述第一驱动连杆的任意一端为对角线方向的第二驱动连杆的一端之间设置有第二斜拉杆,所述第一从动连杆的任意一端和与所述第一从动连杆的任意一端为对角线方向的第二从动连杆的一端之间设置有第一斜拉杆,所述第一驱动连杆和第二驱动连杆的长度大于第一从
5、动连杆和第二从动连杆的长度。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车库的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移动底盘的各个边角区域分别设置有升降滚轮,所述升降滚轮包括滚轮、伸缩架和缸筒,所述滚轮连接所述伸缩架的底端,所述伸缩架的顶端连接所述缸筒,所述缸筒均与所述移动底盘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滚轮升起时,所述移动底盘的底面触地,所述升降滚轮脱空;所述升降滚轮下降时,所述升降滚轮触地,所述移动底盘脱空。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体车库的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靠近各个所述升降滚轮的所述移动底盘的各个边缘处设置有朝向所述移动底盘内侧凹陷的滚轮凹槽,所述升降滚轮设置在所述滚轮凹槽内。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车库的运送装置,其
6、特征在于:在靠近所述两个从动连杆的所述移动底盘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楔面承载体,所述楔面承载体为楔体,所述楔面承载体的下表面与所述移动底盘固定连接,所述楔面承载体的上表面为倾斜面,所述倾斜面朝向由所述移动底盘、运车桥梁、第一从动连杆和第二从动连杆构成的平面。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车库的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车桥梁包括两个车辙和设置在所述两个车辙中间的若干个加强横梁,所述运车桥梁呈梯子状结构。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体车库的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第一从动连杆或靠近所述第二从动连杆的所述两个车辙的一端分别设有第一引桥,所述第一引桥与所述车辙铰接,所述第一引桥为楔体,所述第一引桥的上表
7、面为倾斜面,所述倾斜面背向所述车辙,靠近所述第一驱动连杆或靠近所述第二驱动连杆的所述两个车辙的一端分别设有第二引桥,所述第二引桥与所述车辙铰接,所述第二引桥为楔体,所述第二引桥的上表面为倾权 利 要 求 书CN 204060079 U2/2页3斜面,所述倾斜面背向所述车辙。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立体车库的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桥与所述车辙的连接处设置有锁定销,所述第二引桥与所述车辙的连接处也设置有锁定销。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体车库的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车辙的外侧边缘设有复数个安全挡板。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车库的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靠近所述两个驱动连杆的所述移
8、动底盘的一侧设置有设备安装与平衡重配重区。权 利 要 求 书CN 204060079 U1/6页4一种立体车库的运送装置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立体车库的运送装置,尤其适用于将现有地下车库改造为双层的场合。背景技术0002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汽车保有量与日益俱增。这不仅对城市道路系统、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而且与之带来的城市空间与现实需要的矛盾更为激烈,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公共场所停车位过于紧张。日本、以色列、新加坡等土地资源紧张国家,对此问题关注已久,立体车库及相关技术取得了广泛地应用。国内的企业和科研单位对立体车库的研究也非常重视,
9、提出利用空间资源的多种实施方案,如专利CN102330508A、CN101832044A、CN101683957A等。整体讲,这些立体车库的设计水平、空间利用率、工作效率与智能化程度非常高,但是它们主要适用于新建建筑或者在露天场地建立,并且汽车的运送作业多采用不方便移动的电梯式或桁车式运送装置。近年来,我国新建的公共建筑以及多层或高层的民用建筑大多设计有地下车库,其层高一般介于2.24m之间,而一般常规家用汽车的净高约为1.4m,即使考虑地下车库中部分管道设备占去的空间,仍有相当一部分层高较高的现有地下车库可以改造成双层地下车库,进而提高空间利用率。如果采用上述实用新型专利的技术,由于立体车库
10、层数的限制,很难发挥出电梯式或桁车式运送装置的技术优点,设备系统过于复杂,运行维护费用昂贵,导致在经济上无法采用前述实用新型技术。实用新型内容0003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立体车库的运送装置,用于把汽车从地面运送到立体车库或者从立体车库运送到地面,以解决空间利用率低,设备复杂、运行维护费高的问题。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立体车库的运送装置,包括移动底盘、驱动油缸、驱动连杆、从动连杆和运车桥梁,所述驱动连杆包括第一驱动连杆和第二驱动连杆,所述第一驱动连杆和第二驱动连杆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一 驱动连杆的底端和所述第二驱动连杆的底端与所述移动底盘铰接,所述第一驱
11、动连杆的顶端和所述第二驱动连杆的顶端与所述运车桥梁铰接,所述移动底盘、运车桥梁、第一驱动连杆和第二驱动连杆构成一矩形,所述从动连杆包括第一从动连杆和第二从动连杆,所述第一从动连杆和第二从动连杆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一从动连杆的底端和所述第二从动连杆的底端与所述移动底盘铰接,所述第一从动连杆的顶端和所述第二从动连杆的顶端与所述运车桥梁铰接,所述移动底盘、运车桥梁、第一从动连杆和第二从动连杆构成一矩形,所述驱动油缸包括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驱动连杆运动的第一驱动油缸和用于控制所述第二驱动连杆运动的第二驱动油缸,所述第一驱动油缸与所述第一驱动连杆铰接,所述第一驱动油缸的底端与所述移动底盘铰接,所述第二驱动油缸
12、与所述第二驱动连杆铰接,所述第二驱动油缸的底端与所述移动底说 明 书CN 204060079 U2/6页5盘铰接。0005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驱动连杆的任意一端和与所述第一驱动连杆的任意一端为对角线方向的第二驱动连杆的一端之间设置有第二斜拉杆,所述第一从动连杆的任意一端和与所述第一从动连杆的任意一端为对角线方向的第二从动连杆的一端之间设置有第一斜拉杆,所述第一驱动连杆和第二驱动连杆的长度大于第一从动连杆和第二从动连杆的长度。0006 进一步的,靠近所述移动底盘的各个边角区域分别设置有升降滚轮,所述升降滚轮包括滚轮、伸缩架和缸筒,所述滚轮连接所述伸缩架的底端,所述伸缩架的顶端连接所述缸筒,所述缸
13、筒均与所述移动底盘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滚轮升起时,所述移动底盘的底面触地,所述升降滚轮脱空;所述升降滚轮下降时,所述升降滚轮触地,所述移动底盘脱空。0007 进一步的,靠近各个所述升降滚轮的所述移动底盘的各个边缘处设置有朝向所述移动底盘内侧凹陷的滚轮凹槽,所述升降滚轮设置在所述滚轮凹槽内。0008 进一步的,在靠近所述两个从动连杆的所述移动底盘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楔面承载体,所述楔面承载体为楔体,所述楔面承载体的下表面与所述移动底盘固定连接,所述楔面承载体的上表面为倾斜面,所述倾斜面朝向由所述移动底盘、运车桥梁、第一从动连杆和第二从动连杆构成的平面。0009 进一步的,所述运车桥梁包括两个车辙和设
14、置在所述两个车辙中间的若干个加强横梁,所述运车桥梁呈梯子状结构。0010 进一步的,靠近所述第一从动连杆或靠近所述第二从动连杆的所述两个车辙 的一端分别设有第一引桥,所述第一引桥与所述车辙铰接,所述第一引桥为楔体,所述第一引桥的上表面为倾斜面,所述倾斜面背向所述车辙,0011 靠近所述第一驱动连杆或靠近所述第二驱动连杆的所述两个车辙的一端分别设有第二引桥,所述第二引桥与所述车辙铰接,所述第二引桥为楔体,所述第二引桥的上表面为倾斜面,所述倾斜面背向所述车辙。0012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引桥与所述车辙的连接处设置有锁定销,所述第二引桥与所述车辙的连接处也设置有锁定销。0013 进一步的,所述两个车
15、辙的外侧边缘设有复数个安全挡板。0014 更进一步的,在靠近所述两个驱动连杆的所述移动底盘的一侧设置有设备安装与平衡重配重区。001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立体车库的运送装置,采用空间四杆机构的形式,顶部设置有运车桥梁,在驱动油缸的作用下,运车桥梁可以把汽车从地面运送到立体车库中。而且所述运送装置能够在载有汽车的状态下自由移动,进而选择合适的空车位运送到位,同时整体结构形式简单,制造、运行与维护的成本较低。又因采用液压驱动,其技术成熟,系统可靠,操作容易。在现有地下车库的改造工程中,本实用新型具有明显的优势。附图说明0016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
16、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说 明 书CN 204060079 U3/6页6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0017 图1为一种立体车库的运送装置作业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0018 图2为一种立体车库的运送装置的初始姿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0019 图3为一种立体车库的运送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0020 图4为一种立体车库的运送装置中间姿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和0021 图5为一种立体车库的运送装置最终姿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0022 其中:1为移动底盘、11为驱
17、动连杆支座、12为滚轮凹槽、13为驱动油缸支座、14为楔面承载体、15为从动连杆支座、16为设备安装与平衡重配重区、2为升降滚轮、21为滚轮、22为伸缩架、23为固定油缸、3a为第一驱动油缸、 3b为第二驱动油缸、31为缸筒、311为第一油口、312为第二油口、32为缸筒铰支座、321为油管槽、33为活塞杆、4为第一驱动连杆、41第一驱动油缸铰接孔、5为第一从动连杆、51为第一斜拉杆、6为第二驱动连杆、61第二驱动油缸铰接孔、62为第二斜拉杆、7为第二从动连杆、8为运车桥梁、81为车辙、811为安全挡板、82为加强横梁、83a为第一引桥、83b为第二引桥、831为锁定销、84为销轴、85a为第
18、一锁钩、85b为第二锁钩、9为汽车,10为运送装置,20为立体车库。具体实施方式0023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立体车库的运送装置,包括移动底盘1、驱动油缸(未图示)、驱动连杆(未图示)、从动连杆(未图示)和运车桥梁8。0024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0025 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与所述实施例相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至少可包含于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必须都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必须是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单独或选择实施例。此外,表示一个或
19、多个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图或功能框图中的模块顺序并非固定的指代任何特定顺序,也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0026 请参阅图2-4,图2为一种立体车库的运送装置的初始姿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一种立体车库的运送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一种立体车库的运送装置中间姿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一种立体车库的运送装置最终姿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2-4所示,所述移动底盘1的上方设置有驱动油缸(未图示)、驱动连杆(未图示)、从动连杆(未图示)和运车桥梁8。0027 所述驱动连杆包括第一驱动连杆4和第二驱动连杆6,所述第一驱动连杆4和第二驱动连杆6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一驱动连杆4的底端和所述第二驱动连杆6
20、的底端与所述移动底盘1铰接,所述第一驱动连杆4的顶端和所述第二驱动连杆6的顶端与所述运车桥梁8铰接,所述移动底盘1、运车桥梁8、第一驱动连杆4和第二驱动连杆6构成一矩形。0028 所述从动连杆包括第一从动连杆5和第二从动连杆7,所述第一从动连杆5 和第二从动连杆7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一从动连杆5的底端和所述第二从动连杆7的底端与所述移动底盘1铰接,所述第一从动连杆5的顶端和所述第二从动连杆7的顶端与所述运车桥梁8铰接,所述移动底盘1、运车桥梁8、第一从动连杆5和第二从动连杆7构成一矩形。说 明 书CN 204060079 U4/6页70029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底盘1上表面还设有呈矩形布置
21、的驱动连杆支座11和从动连杆支座15,所述驱动连杆支座11与所述从动连杆支座15之间对称布置有驱动油缸支座13。所述第一驱动连杆4与第二驱动连杆6的下端与两个驱动连杆支座11通过销轴铰接,上端与所述运车桥梁8通过销轴铰接,所述第一从动连杆5与第二从动连杆7的下端与两个从动连杆支座15通过销轴铰接,上端与运车桥梁8通过销轴铰接。由于两个驱动连杆支座11和两个从动连杆支座15分别设置于所述移动底盘1的四个边角区域,并且对称于所述移动底盘1的纵、横轴线呈矩形形状布置,运车桥梁8上的四个铰点与移动底盘1上的两个驱动连杆支座11和两个从动连杆支座15所组成的四个铰点呈相等的矩形。所以所述移动底盘1、第一
22、驱动连杆4、第一从动连杆5、第二驱动连杆6、第二从动连杆7和所述运车桥梁8构成了一个空间四杆机构。在所述的空间四杆机构中,所述第一驱动连杆4、所述第二驱动连杆6的长度相等,第一从动连杆5、第二驱从动连杆7的长度相等,并且所述第一驱动连杆4、第二驱动连杆6的长度略大于第一从动连杆5、第二驱从动连杆7的长度,于是,在所述空间四杆机构的运动过程中,所述第一驱动连杆4、第二驱动连杆6、运车桥梁8和所述移动底盘1始终保持矩形,所述第一从动连杆5、第二从动连杆7、运车桥梁8和所述移动底盘1始终保持矩形,所述第一驱动连杆4、第一从动连杆5、运车桥梁8和所述移动底盘1与另一侧的第二驱动连杆6、第二从动连杆7、
23、运车桥梁8和移动底盘1始终保持相等的可变四边形。0030 所述第一驱动连杆4的任意一端和与所述第一驱动连杆4的任意一端为对角线方向的第二驱动连杆6的一端之间设置有第二斜拉杆62,所述第一从动连杆5的任意一端和与所述第一从动连杆5的任意一端为对角线方向的第二从动连杆7的一端之间设置有第一斜拉杆51,如:所述第一驱动连杆4和第二驱动连杆6的对角线方向铰接设置有第二斜拉杆62,所述第一从动连杆5和第二从动连杆7的对角线方向铰接设置有第一斜拉杆51,用于增强空间四杆机构的横向刚度。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从动连杆5,上下两端各设置有一个铰接孔(未图 示),呈“二力杆”结构。所述第一从动连杆5与所述第
24、二从动连杆7在结构上呈镜向对称关系,所述第一驱动动连杆4与所述第二驱动连杆6在结构上呈镜向对称关系。0031 所述驱动油缸包括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驱动连杆4运动的第一驱动油缸3a和用于控制所述第二驱动连杆6运动的第二驱动油缸3b,所述第一驱动油缸3a与所述第一驱动连杆4铰接,所述第一驱动油缸3a的底端与所述移动底盘1铰接,所述第二驱动油缸3b与所述第二驱动连杆6铰接,所述第二驱动油缸3b的底端与所述移动底盘1铰接。所述第一驱动油缸3a的缸筒31套入缸筒铰支座32并连接固定,与所述第一驱动油缸3a的缸筒相配合的活塞杆33通过销轴与设置在移动底盘1上的驱动油缸支座13铰接。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
25、动连杆4和第二驱动连杆6的靠近中间部位设置有第一驱动油缸铰接孔41和第二驱动油缸铰接孔61。所述驱动油缸支座13上铰接有驱动油缸的活塞杆33,驱动油缸的缸筒31与设置在驱动连杆上的轴孔铰接。所述第一驱动油缸3a的缸筒31上设有第一油口311和第二油口312。所述第一驱动油缸铰接孔41与第一驱动油缸3a的缸筒铰支座32侧向伸出的轴连接,所述缸筒铰支座32套入缸筒31并固定,且下部开有为避免与第二油口312干涉的油管槽321。所述缸筒铰支座32与第一驱动油缸铰接孔41铰接,所述缸筒铰支座32的下部还开有为避免与第二油口312干涉的油管槽321。所述第二驱动油缸说 明 书CN 204060079 U
26、5/6页83b的结构形式以及与移动底盘1和第二驱动连杆6的连接形式与第一驱动油缸3a呈镜像对称关系,故不再赘述。0032 在靠近所述两个从动连杆的所述移动底盘1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楔面承载体14,所述楔面承载体14为楔体,所述楔面承载体14的下表面与所述移动底盘1固定连接,所述楔面承载体14的上表面为倾斜面,所述倾斜面朝向由所述移动底盘1、运车桥梁8、第一从动连杆5和第二从动连杆7构成的平面。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在靠近所述从动油缸支座15处设置多个楔面承载体14,如:所述移动底盘1靠近所述第一、二从动连杆5、7的区域设置有两个所述楔面承载体14,当所述运车桥梁8处于最低位置时,所述楔面承载体14
27、的楔面即倾斜面与运车桥梁8的下表面密切贴合。0033 靠近所述移动底盘1的各个边角区域分别设置有升降滚轮2,所述升降滚轮2包括滚轮21、伸缩架22和缸筒31,所述滚轮21连接所述伸缩架22的底端,所述伸缩架22的顶端连接所述缸筒31,所述缸筒31均与所述移动底盘1固定 连接。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滚轮2的伸缩架22的上端呈活塞杆形式与缸筒23配合,下端呈叉形结构与滚轮21销轴连接。当所述升降滚轮2升起时,滚轮21的触地底面高于移动底盘1的底面,进而滚轮21脱空;当所述升降滚轮2下降时,滚轮21的触地底面低于移动底盘1的底面,进而移动底盘1脱空而不与地面接触。为便于所述升降滚轮2的万向转动,
28、所述移动底盘1靠近滚轮21区域还设置有滚轮凹槽12。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靠近各个所述升降滚轮2的所述移动底盘1的各个边缘设置有朝向所述移动底盘1内侧凹陷的滚轮凹槽12,所述升降滚轮2设置在所述滚轮凹槽12内,并在转动中不发生干涉。0034 所述运车桥梁8包括两个车辙81和设置在所述两个车辙81中间的若干个加强横梁82,所述运车桥梁8呈梯子状结构。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横梁82的两个端面与所述车辙81的内侧垂面可以焊接固定。所述两个车辙81的外侧边缘设有复数个安全挡板811。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两个车辙81的外侧靠近汽车车轮的位置设有四个安全挡板811,用于在汽车运送过程中限制汽车9在运车桥梁
29、上横向移动,形成保护作用。0035 靠近所述第一从动连杆5或靠近所述第二从动连杆7的所述两个车辙81的一端分别设有第一引桥83a,所述第一引桥83a与所述车辙81铰接,所述第一引桥83a为楔体,所述第一引桥83a的上表面为倾斜面,所述倾斜面背向所述车辙81,靠近所述第一驱动连杆4或靠近所述第二驱动连杆6的所述两个车辙81的一端分别设有第二引桥83b,所述第二引桥83b与所述车辙81铰接,所述第二引桥83b为楔体,所述第二引桥83b的上表面为倾斜面,所述倾斜面背向所述车辙8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两个车辙81的两端通过销轴84分别铰接有第一引桥83a和第二引桥83b,所述第一引桥83a和第二引桥
30、83b的外形呈楔体,并且都具有低位和高位两种工作位置。所述第一引桥83a处于低位时,桥端形成平缓的斜坡,用于汽车9的驶入或开出。所述第一引桥83a、第二引桥83b处于高位时,桥梁两端形成垂直障碍,用于在汽车运送过程中限制汽车在运车桥梁上的纵向移动,形成保护作用,但是所述第二引桥83b处于低位时并无特殊意义。所述第一引桥83a和第二引桥83b的外壁面上设置有锁定销831,具体的说,所述第一引桥83a与所述车辙81的连接处设置有锁定销831,所述第二引桥83b与所述车辙81的连接处也设置有锁定销831。当第一引桥83a和第二引桥83b处在高位状态时,铰接于所述车辙81上的第一锁钩85a和第二锁钩8
31、56b钩紧锁 定销831,进行实现锁定。说 明 书CN 204060079 U6/6页90036 为了避免在进行如图2-4中的步骤时,因汽车9的重量,导致所述移动底盘1失衡,更为了保证运送装置的整体平衡和在运送过程中保证汽车9安全,故在靠近所述两个驱动连杆的所述移动底盘1的一侧设置有设备安装与平衡重配重区,在一个实施例中,在靠近驱动油缸支座13的边缘处设置有设备安装与平衡重配重区16,此处可用于安装液压动力系统以及平衡质量块。0037 请继续参阅图1、2、4、5,本实施例的作业流程如下:0038 1)液压油自第一油口311流入,第二油口312流出,第一驱动油缸3a和第二驱动油缸3b缩回。此时,
32、驱动油缸带动驱动连杆转到最低位,所述的空间四杆机构处于最扁的位置,恰好使得运车桥梁8的第一引桥83a的底面能平整地贴合在地面上,并且所述车辙81的下表面与楔面承载体14的楔面密切贴合。所述运送装置10处于准备入库状态。0039 2)汽车9的前轮从第一引桥83a的楔面上驶过,缓缓地爬上具有微小坡度的车辙81,直至后轮也驶过第一引桥83a的楔面,至所述汽车9的车身均位于车辙81上时,所述汽车9完成驻车。调整所述第一引桥83a和第二引桥83b至高位状态,并通过第一锁钩85a和第二锁钩85b锁定。0040 3)液压油自所述第二油口312流入,所述第一油口311流出,所述第一驱动油缸3a和所述第二驱动油
33、缸3b伸长,并带动所述驱动连杆和所述从动连杆竖起,运车桥梁8载有所述汽车9平缓地上升到所述移动底盘1的正上方。升降滚轮2的伸缩架22伸长,带动滚轮21触地并承载将所述移动底盘1顶起,使其处于脱空状态。然后,外部动力可推动运送装置10移向需要放置的车位。0041 4)当所述运送装置10就位后,所述升降滚轮2缩回,所述移动底盘1的底面触地承载,放下所述第一引桥83a,并使其可靠地搭接在立体车库10上,所述汽车9倒车驶入车库20,熄火就位,停车人员可由运送装置10返回地面。0042 5)取出过程与上述程序相反,故不再赘述。0043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一种立体车库的运送装置采用空间四边形结构,结构简单,制造容易,在液压动力的驱动下,本运送装置能够可靠地在地面与立体车库之间运送汽车,并可以地面上万向移动,具有机动、灵活的优点,所以能更好地适应现有地下车库的改造工程。0044 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 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说 明 书CN 204060079 U1/3页10图1图2说 明 书 附 图CN 204060079 U10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